田英
一、我的教育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教学既体现不出教师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也看不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造成了学生人格塑造上的困难。近些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发挥,但在有些方面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对此,有人提出“三胡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这样,学生虽然成为形式上的主体,但没有真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健全人格。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益智、自主育德、自主抚心、自主健体,从而获得和谐而健康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一是倡导以生为本、因生施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做人;二是立足于使学生感悟,易于內化;三是适应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乐学易悟,充分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
二、我的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思考,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心灵相通,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树立远大理想,塑造健康人格;寓民族精神和“三观”教育于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真正活起来,美起来。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演讲,一举三得。
在课前,让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做一个短小的演讲,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2.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教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我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让学生猜猜走遍世界最让中国人脸红的三句话是什么。学生冥思苦想猜不出来。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三句话:一是在泰国皇宫的洗手间有中文告示“请便后冲水”;二是在美国珍珠港景区垃圾桶前有中文告示“垃圾桶在此”;三是在巴黎圣母院门口有中文告示“请保持安静”。看了这三句话,他们一下子安静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我和学生每人都有一个本子,上面记着一些时政热点关键词,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等等。我每天中午都会上网浏览社会热点新闻。
学生冯可说:“田老师不仅要求我们重视课内知识的理解,还要求我们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她总是说文科生就是要博文广识,有较高的洞察力、表达能力。她向我们介绍大量的政治新名词,如‘创新型国家‘绿色GDP等我们闻所未闻的词汇,还让我们积极关注新闻。”
叶博克同学说:“田老师在讲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时就列举了由网民评出的十大网络用语,并且向我们一一介绍各种流行用语的来历,还引导我们分析哪些用语是文明的、健康的,哪些是粗俗的、低级的,引导我们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我们通过身边的、最流行的事物去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我们必须追赶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4.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学生田孜觅说:“田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上课铃声已经响起后,一个学生迟到了不敢进来。别的老师在处理这类事时有的会皱着眉头说‘进来进来,有的会罚学生站在教室外,而田老师说的是‘请进,然后提醒他‘迟到了。田老师真的很可爱。”李珏说:“田老师是一位十分有原则的人,表现在赏罚分明的处事态度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上。”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这样,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