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
粤曲是用广府民系的主要方言粤语进行表演的曲艺品种。其曲调、唱腔与广东音乐浑然一体,兼纳其他姊妹艺术精华,历经磨砺,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技艺精湛、富有内涵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岭南风格特色和很高的审美价值。2011年5月23日,粤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曲随着岭南民众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是中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曲艺曲种之一,在海内外拥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粤曲爱好者志同道合,自愿结伙,自备乐器,自设场地,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自发组织的曲艺活动形式称为“私伙局”①。“私伙局”这一雅聚活动是粤曲广泛而独特的传承方式,为粤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极好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华人云集、商贾辐辏的深圳在发挥经济特区优长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作出了特殊贡献。华人对“私伙局”进行了符合时代的改造,在满足当地华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推动了粤曲的进一步发展。罗湖口岸曲艺城的诞生就较具有代表性。
(一)曲艺城的源起
1995年,由香港人投资,罗湖口岸商业城第一家“江桦曲艺社”正式成立,是为罗湖口岸曲艺城的肇始。当时内地粤剧团体不景气,乐师失业后从广州、粤西、四邑地区和广西等地集中到深圳罗湖口岸。乐师自发创办粤曲曲艺社,多数采用一个或数个乐师合作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主要业务是为中国香港和海外归来的粤曲爱好者提供现场乐队伴奏,以供其操练。曲艺社收取爱好者使用乐师、场地和录音的费用,以每场1300至2400元人民币为标准,每场4个小时。曲艺社根据环境和乐师水准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粤曲操练按照时间收费,需要消费者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99%的消费者来自于香港,年龄在40至70岁之间。
(二)曲艺城的鼎盛时期
至2003年,罗湖口岸共有曲艺社80余家,专业乐师1500余人,这些乐师大部分是从经营不景气的粤剧团离职而来,曲艺城为他们解决了工作和生计问题。粤曲曲艺社分布在罗湖口岸200米范围内的四个商场,分别是罗湖商业城曲艺城、新美姿(港城)曲艺城、玉桂园曲艺城、侨城曲艺城,统称罗湖口岸曲艺城。以每家每天服务约16人次计算,每年能为40多万人次提供服务。罗湖口岸曲艺城与港澳团体每年合作举办的粤曲表演和活动超过1000场,已成为粤港澳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主力之一。
(三)曲艺城的现状
早期曲艺社无法办理营业执照,遇到工商局查牌就要歇业。直到2006年才有所改善,曲艺社可办理挂靠在艺术公司旗下经营粤曲培训的牌照。但行业依然缺乏组织性和规范性,时有恶性竞争、乐师跳槽、挖人挖客等行为出现,这也是曲艺社走向下坡路的重要原因。
至2019年,罗湖口岸尚有50余家曲艺社在经营(见附表),从业乐师及相关服务人员约1000人。现在的罗湖口岸曲艺城已形成了曲艺社经营、录音棚录制、编曲作词、演出筹划、唱片制作、宣传广告、古装摄影、粤曲培训、化妆造型、乐器销售、道具制作、新媒体粤曲教学(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等较完善的粤曲产业链,也带动了罗湖口岸周边商业及消费的蓬勃发展。
(四)曲艺社的成本及盈利数据
粤曲曲艺社操练费用为每场(4小时)平均收费为1800元人民币,每月营业总收入平均约为72000元人民币/家。每家曲艺社需雇8至10个乐师不等,每场的人员工资平均为1300元,即每场利润约500元人民币,再减去铺租、乐师住宿、伙食等杂费约每场200元人民币成本,即最终毛利约为200元每场。按照每个月最多经营60场计算,盈利大约10000元人民币②。根据2019年最新统计,每间曲艺社每月平均有40场包场,仅仅能维持运营,很难有可观盈利。
(一)粤曲艺术在香港的影响
粤曲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从其发祥地之一广州西关延伸到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曲种之一。香港毗连广州、深圳,是粤曲极为活跃的地区,粤曲的发展与穗、深、港、澳这四个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香港地区粤曲的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香港地区粤曲发展的鼎盛时期。粤曲从业者在香港数量众多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众多从业者在香港取得了粤曲事业发展的最高峰。时至今日,粤曲团体在香港超过1000家,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文署”)直接管理。香港的粤曲演出每年有3000至4000场,香港剧场租场率和上座率最高的就是粤曲演出。
香港从幼儿园、小学再到初中,都有粤曲课程。粤曲爱好者在香港属于主流群体,人数众多。他们中既有工薪阶层,也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更不乏上流社会成功人士。爱好者的年龄在40岁以上,经济基础雄厚,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文化消费意识,粤曲操练和演出成为他们的社交平台。他们经常以粤曲相关的活动形式举办慈善筹款,将文化和慈善有机结合。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爱好者还会出资培养粤曲新秀,帮助其策划大型演出、活动,非常热心地推动行业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粤曲界的从业者、爱好者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借助粤曲活动宣扬爱国爱港精神。粤曲活动是粤港澳地区最有共鸣、最有号召力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
在香港,粤曲爱好者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爱演爱唱,第二类是不演只唱,第三类是只赏不唱,第四类是追星捧伶。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爱好者都有粤曲消费的需求,而香港物价极高,操练及录音所需的场地更是寸土寸金,乐师人工费用高,档期难约。与之相比,罗湖口岸曲艺城每一家曲艺社都有固定的樂师团队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商业运作灵活,很受粤曲爱好者的青睐。于是香港的粤曲爱好者们纷纷北上深圳,为罗湖口岸曲艺社的文化消费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香港特区政府对粤曲人才的扶持
香港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粤曲人才的培养,在香港演艺学院开设了中国戏曲曲艺课程,香港演艺学院也是全世界唯一设置粤剧粤曲本科的艺术学院。该学院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粤剧、粤曲人才入院就学,并免除学杂费、生活费等一切费用。学生入学四年期间,学习粤剧、粤曲表演,中国文学、西方文学,优秀毕业生可以进入香港演艺青年粤剧团,并通过申请优才计划取得中国香港居民身份。这样优厚的待遇,使得大量优秀的粤曲从业者从内地移居香港。
这些在香港的粤曲从业者与罗湖口岸曲艺城保持着良好、频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每天都会被各个曲艺社邀请,指导爱好者操练、录音,徒弟遍布香港。在曲艺社在香港的演出中,他们也会担任主要演员、导师助阵或作为嘉宾演唱。大量的实践和完善的商业运作,让香港的粤曲从业者在专业上得到长足发展,在经济上也收获颇丰,从而推动了深圳、香港粤曲事业的发展。
(三)香港在全球首创粤曲考级
粤曲流行于中国粤语地区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地,虽然影响力深远,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缺乏标准化的级别考试。早在十几年前,香港康文署筹划设立粤剧粤曲发展咨询委员会之时,就曾经谈及标准化考试的可能性。自2016年以来,香港粤剧学者协会的理事会成员,开始与西伦敦大学伦敦音乐学院的考试总监约翰·侯活教授接洽,商议在香港构建系统性粤曲考级架构,目的在于订立有关考评系统和准则,从而推动学生修习粤曲,确认他们的学习成效,提高粤曲教学水平和粤曲爱好者的演唱水平,并借助伦敦音乐学院的平台,将粤曲推向国际。
2018年7月,香港粤剧学者协会与伦敦音乐学院共同推出全球首个粤曲演唱考级试。考试大纲的编写、曲目的挑选、评估的方法和准则的研究和确定、考官的聘任以及考级试的进行,都由香港粤剧学者协会下属的粤曲考级试委员会负责。考级试包含粤曲演唱的各个方面,鼓励考生对考试曲目作出技术性和评论性分析,第一届考试已于2019年1月18日成功启动,日期为2019年1月18日至27日,考试共七场(每场4至5小时)。考试场地:一、红磡民乐街23号骏昇中心11楼柏斯琴行。二、天后铜锣湾道180号白乐商业中心1402室香港钢琴教育专业学院。首届考官有阮兆辉、麦惠文、黄绮雯、陈守仁、刘建荣五人,报考人数共59人:第一级8人,第三级19人,第五级32人③。
(四)曲艺社在香港的演出模式
罗湖口岸曲艺城在香港的演出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售票演出,由曲艺社邀请重量级粤曲名伶,公开售票,赚取票房。第二类为赠票演出,演出票由曲艺社免费向观众发放,每一场演出大约有7对表演搭档,每一对基本都是由爱好者和其指定的粤曲名伶共同完成,粤曲名伶的演出费由作为搭档的爱好者承担。另外,每一位参加演出的爱好者还需向曲艺社缴纳1.3万元人民币的制作费用,用于剧场租赁、乐队人员、舞美制作、灯光音响、摄影摄像、舞台监督等各项支出。第三类为慈善演出,以粤曲演出的形式向社会各界筹款善捐。以上三类演出社会反响热烈,每一场结束都会吸引新的粤曲爱好者北上罗湖口岸曲艺城进行操练。
香港粤曲演出的场地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政府场地,每晚缴纳租金约8000元港币,由政府补贴2至3万元港币。但是,这样的扶持只针对香港的粤曲社团。第二类为民营场地,每晚租金约为40000元港币,罗湖口岸曲艺城长期与粤曲演出的地标性建筑—新光戏院合作。该戏院位于香港岛,建于1965年,1972年正式开业,1980年由霍英东先生接管经营,1988年由联艺经营,期间开始租赁给粤剧、粤曲团体演出小型粤剧、粤曲。很多著名的粤曲名伶,均在新光留下其经典的演出艺术,新光戏院孕育大批新一代的粤曲传人,为粤曲艺术作出了尊贵而伟大的贡献。④2009年获得《时代杂志》评选的游客不容错过的亚洲体验第七名。
(五)粤曲在澳门的发展
澳门特区政府非常重视粤曲的发展,不仅免费提供场地给粤曲社团进行演出,政府文化部门及企业还赞助粤曲活动。澳门的粤曲从业者和爱好者相对香港的来说较少,鲜少有民间自发组织的粤曲商业行为,没有商业价值导致无人运作,主办方无利可图自然积极性不够,粤曲艺术在澳门的发展和在香港的有一定的差距。
(一)曲艺城的创新力量——星级唱家班
星级唱家班是罗湖口岸曲艺城最新创办的曲艺社,于2018年5月创办于新美姿(港城)曲艺城10楼。创始人陈韦基出生于1982年,从事设计专业,先后创办了多家公司,主要从事粤曲类宣传品的设计制作、粤曲操练演出运营、粤曲产业链开发。他自发整理了曲艺社名录,免费印刷送给粤曲爱好者,在曲艺城颇有威望。
针对深圳市罗湖口岸曲艺城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作者于2019年6月3日对陈韦基进行了访谈。20年来,陈韦基见证了罗湖口岸曲艺城的建立、发展、低谷和高峰。灵敏的商业嗅觉告诉他,多年来曲艺城甚少创新与改变,客户也在逐渐减少,在互联网时代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全面提升专业设备、服务环境和品质,并需借助网络的力量拓展新的消费群,于是在经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后,星级唱家班应运而生。它是罗湖口岸曲艺城唯一一家集粤曲专业录音棚、唱片制作、排练厅、演出运营为一体的曲艺社,录音棚可以分轨录音制作唱片。常年固定有9位乐师、1位派谱员、1位录音师,这11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食宿均由曲艺社承担,社团在香港演出的幕后团队则由临聘的香港工作人员完成,这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星级唱家班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吸引了大批香港爱好者前往操练。
(二)“梨园快讯”微信公众号开启粤曲网络直播时代
八〇后的陈韦基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粤曲艺术必须与网络相结合,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于是他将眼光投向了互联网,建立了“梨园快讯”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初期是以传播粤曲类资讯、广告为主要内容,现在逐渐向视频教学发展。公众号提供免费的名伶名曲视频观看资源、香港各剧场粤曲演出的咨询和預告、免费试听课和直播课程。其中,直播课程最受欢迎,如:一堂“如何打开牙关”的直播课程就有全球数千人次观看。
在香港,一对一的粤曲教学每小时需要支付1000元港币,而“梨园快讯”公众号中的课程,不仅价格平民而且一年内可随时重复听课。全球的爱好者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跟着视频学习,并有免费的工尺谱提供。创办不到一年,就有来自全球数百人订阅年课。
陈韦基说,现在的“梨园快讯”公众号远未达到自己的目标,未来将投入更多精力将公众号打造成全球粤曲艺术的交易交流平台,将汇聚粤曲名家名伶、资讯预告、交流学习、视频观看、衍生品展示出售等多项功能,用公众号代替传统途径去运营粤曲艺术。
(三)粤曲的闭环产业链
在所有的曲艺品种中,粤曲是最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曲种,首先,它的爱好群体遍布全球并且经济实力雄厚,乐意为粤曲进行文化消费,并且持久力强、忠诚度高。其次,粤曲是融合唱腔、身段、服饰、化妆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拆分进行商业运作。第三,粤曲消费不是一次性消费,爱好者称唱粤曲会上瘾,他们在网络上购买年课反复听、学新唱段,再到曲艺社订场地操练,操练完需购买服饰、化妆上台演出;演出前需要制作海报、节目单;演出时需要摄影摄像;演出完再灌录唱片,并创作新唱段,创作需要谱曲、写词,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套粤曲独有的立体化的闭环产业链,如今这套产业链还有很大的空间可待发掘。粤曲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自身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才能推动曲种的进步,粤曲的商业化运作符合市场规律,商业的繁荣也助推了粤曲艺术的发展。
(一)乐师队伍的流失
罗湖口岸曲艺城有1000多位粤曲乐师从业者,他们大多是全国各地粤剧院团的乐师,或是从广东舞蹈戏剧学校毕业的青年乐师,他们精通工尺谱,一人会多种乐器。乐师们属于技术人才,是粤曲交流的文化使者,他们无依无靠来到曲艺城,曲艺社暂时无法为其购买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这就导致大量乐师人才流失。乐师的不稳定致使部分香港消费者流失。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留住这些乐师人才,他们纷纷离开深圳,那么罗湖口岸曲艺城也可能不复存在。
期望内地相关部门可以借鉴香港对乐师的重视方略,为从业乐师提供相关考核入户等政策指引,整合乐师队伍,成立相关组织,给予乐师相应的地位和待遇,让乐师队伍不要断层、流失,让乐师们流动起来,发挥最大价值,这既是对粤曲的传播,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政府的指引和扶持
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作贡献是罗湖口岸曲艺城每天都在做的事,但是都属于各个曲艺社的自发行为,缺乏行业组织、整合。目前,曲艺社数量递减,经营也处于非常艰难和被动的时期,因为曲艺社一直以来都是自主经营,并没有形成正规的行业规则和制度,再加上香港粤曲社在不断降价,竞争力加强;香港粤曲爱好者构造的改变,发烧友在减少等也导致整个行业的去向不明,在此关键时刻,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引和扶持。未来的曲艺社将把服务重心从香港爱好者向粤港澳大湾区爱好者偏移,突破需要靠个体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曲艺城从业者有热情、有能力、有信心能协助政府做好粤曲艺术的传承和粤曲产业链的开发。
期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制定专门政策给予粤曲扶持,协助或牵头成立行业协会或组织,将粤曲行业纳入相关文化创意项目并给予指导和资助,提升深圳市罗湖口岸曲艺城这一粤曲经营集散中心的品牌价值。创造粤港澳资源平台,加强大湾区粤曲文化的交流和地位,发挥曲艺社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作用。加强罗湖口岸曲艺城的宣传推广,大力支持曲艺城常年举办粤艺讲座、文化交流。
(三)打造文化品牌,举办粤港澳粤曲赛事的期望
广州有“微粤曲大赛”“羊城国际艺术节”,得到了粤曲爱好者的积极响应,但是每隔四年一届,因粤曲爱好者年龄的特殊性,赛事时间跨度不宜过长,所以成效有待考证。罗湖口岸曲艺城期待政府相关部门投入更多资源助推粤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同时指导打造粤曲类品牌活动,如举办全球粤曲比赛等,将中国粤港澳地区及海外的粤曲爱好者召回,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辐射全球,进行比赛、巡演。
在深圳这样的窗口城市,文化包容性极强,期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行业性指导,让粤曲艺术能够如在香港一样盛行、被重视,未来能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语言和文化纽带。
附言:本文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指导撰写,得到了罗湖口岸曲艺城星级唱家班陈韦基先生及其夫人的大力支持;感谢深圳市曲协主席吴金富先生、副主席李活先生的引荐,感谢香港粤曲名伶林颖施小姐、爱好者工程师黄先生接受采访;感谢香港粤剧学者协会、粤曲考级发起人之一黄绮雯小姐提供考级资料。本文撰写之时,作者正在引荐星级唱家班申请深圳市文化馆“周末剧场”公益演出等政府补助。
注释:
①万钟如:《佛山地区民间曲艺社团“私伙局”文化研究》,中国音乐学(季刊)2005年第4期。
②陈韦基:《深圳罗湖粤曲曲艺团发展情况和建议》。
③香港粤剧学者协会黄绮雯提供粤曲考级资料。
④新光戲院大剧场重开志庆,刻于大剧场入口处石碑。
参考文献:
[1]罗雨林主编:《粤剧粤曲艺术在西关》,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2]张斌:《济南市曲艺音乐市场现状调查》,载《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总第155期。
[3]李静:《一种文化的生成与记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朱伯铨:《粤曲品味丛书—梨园滴水》,载《粤曲月刊》2005年。
[5]黎田、谢伟国:《粤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