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 刘志梅
人物简介
李耀斌先生,BBS,MH,JP,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主席,新界乡议局当然执行委员,大埔区议会当然区议员,大埔区青年活动委员会委员,大埔区议员(委任)(2000-2007),大埔区议会环境、房屋及工程委员会主席(2000-2007),大埔区议会文娱康体委员会委员(2000-2007),大埔区议会交通及运输委员会委员(1991-2007),大埔区扑灭罪行委员会主席(2004-2010),扑灭罪行委员会/青少年罪犯问题常务委员会委员(2009-2010),西贡崇真天主教学校校友会创会主席(2001-2010),郊野公园及海岸公园委员会委员(2003-2011)。
李耀斌先生,三十多年来,专注於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的发展,心繫当地居民的生活,心繫他们的福祉与康乐,旨在通过乡事会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为居民们带去更多的便利。这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也让社会各界看到了他那颗热忱的服务之心,並给予其诸多荣誉和表彰。但对於这一切,李耀斌先生始终云淡风轻,他表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後还会坚定地继续下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贡北地区原是西贡的一部分,但因其地处偏远且与西贡墟没有道路相连,居住在这裏的村民去西贡採买只能选择徒步这一种方式,前後要花去大半天的时间,十分不便。後来,由於内燃机的普及,吐露港南岸乡村纷纷发展出了从吐露港沿岸至大埔墟的机动街渡服务,大部分海岸的村民由此逐渐改掉了往西贡投墟的习惯,甚至有许多当地居民开始迁到大埔墟营商或定居,这些村落便逐渐与大埔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繫。
当时新界的行政中心正处於大埔,为了为前去谋业的村民谋福祉,黄竹洋村的李书成先生便连同一班乡贤,爭取西贡北地区脱离西贡区而独立成区,並成立了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以照顾村民所需。这便是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的由来。
平地起高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协会成立的初期,他们便面临着许多的难题,首要难题便是确定会址。西贡北地区地域宽广,村落分散,更无人口集中的中心地带,这使得乡事会在选择会址的时候没有明确的选择。最後,他们只好借用位於十四乡官坑村的“七圣古庙”作为办事地点,後因其交通不便,乡绅们便又将办事处搬到了大埔墟广福道。这其间的租金及其他运行费用皆由乡事会的成员们自掏腰包,纯粹是一颗热忱的服务之心支撑着他们的发展,也从中可以一窥乡事会在创会之初的艰辛。
六十年代初,理民府终於批下一块大埔墟火车站附近的土地用於该乡事会兴建永久办事处,大家踊跃筹款集资,这才让乡事会永久办事处顺利落成,他们终於有了一个属於自己的安定之所。在这裏,他们逐渐将乡事会发展壮大,直至今日。
李耀斌先生於1988年正式进入乡事会。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参与过其他的服务工作,所以在刚来这裏的时候,他对这一份工作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後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了解中,在会中各前辈的友好提点下,他对於乡事会的工作和性质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份工作的意义——“能夠為那些乡民们服务,为他们做很多需要帮助的事情,自己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开心,这份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也正是这份领悟,让他将这份工作坚持到了现在。
如今,乡事会已经成立六十多年,李耀斌先生亦在其中服务了三十一年,这三十一年来,乡事会成效卓著,李耀斌先生亦在其中付出良多。这些年来,他最为关注的莫过於乡村交通问题。
西贡北地区地域广阔,风景如画,但这裏的村屋,卻多是颓垣败瓦。这裏除了没有墟镇外,亦没有教育机构、没有医疗设施、没有邮局、没有银行、甚至没有酒楼和街市。几十年来,它就像是一块被遗忘的土地,鲜少有人问津。並不是没有人愿意回来发展当地经济。许多当年不得不出去谋求生计而如今回来已年过花甲的人,在漂泊半生之後都希望能夠落叶归根,只是苦於这裏道路不通而无法回到原来的祖屋。乡事会曾多次向特区政府反映情况,希望他们来此修建道路,卻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答复,事情便被搁置至今。这也成了李耀斌先生一直以来的牵掛,他希望自己能尽早圆了这些老人的梦想,也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呈现出新的生机。
殚精竭虑 服务地区
醉心社会服务多年,李耀斌先生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1993年,他被授予“港督服务奖”,1998年,他获颁荣誉勳章,2004年,他被委任为太平绅士,2007年,他成为了铜紫荆星章的获得者。儘管他看淡荣誉与得失,但这些奖励也不失为对其付出的最好肯定。
除在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服务外,李耀斌先生还有一段深刻的服务经历,那就是曾担任八年大埔区的议员。
他自小便在西贡长大,後来的读书与生活也皆是在西贡,所以在初来大埔的时候,他对这裏的社情环境並不十分了解。可是作为一名议员,他需要对当地的情况有十足的了解,如此才能为此地发展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所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大埔的方方面面。每当面临一个新的议题,他便会亲自到相关地区调查和了解。“只有亲自了解过才有发言权。”李耀斌先生如是说,正是这份责任心让他很快适应了这份工作,一做就是八年。
李耀斌先生提及,当看到自己的工作最後创造了价值,为地区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的时候,他的内心最为感触,也最感骄傲。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也最能代表他为地区居民所作贡献的事情发生在2003年。
当时有个叫围下村的村落常年面临水患,只要大雨加上涨潮的时候雨水无法外排就会产生水浸,严重影响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区议会为此也想了许多的办法,他们最终决定将旁边的洞梓路加高並筑上围栏,以防止水浸的侵入。其实在那条路的外侧还有一些私人的农地,但为了大家的利益着想,他们为此也作出了妥协,该决议最终顺利通过。该委员会随後进行了换届,李耀斌先生成功当选该委员会的主席。对於这一项决议,他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修筑围栏这是一项防洪的工程,但是它並不能达到排洪的目的,洪水宜疏不宜堵,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况且原来的决议牺牲了路边土地业权人的利益,对於他们来说也不公平。”李耀斌先生建议,直接在那条道路的高处挖一条排水的隧道沿洞梓路直接出海,这样水就自然会往低处排出大海,当潮涨时海水不会倒灌、管道也不易满溢。他的这项提议最终被採纳,原本三千多万的工程到最後扩大为两亿多,此後,这个地方也从没再发生水患。李耀斌先生可以说是为地区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服务热忱永不灭
新界向来是一块充满了热血和情怀的土地。百年前,这裏的先辈为了守护他们的家园与英国殖民者英勇对抗;百年之後,在这块土地上成长和生活的新界人,延续了祖先的那一份家园情怀。脚下的这片热土,似乎已经成為了他们骨子裏的血液,所以继续守护这裏,继续为他们的子孙後代服务,也成为了他们很多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李耀斌先生正是怀着这一份信念,在这片沃土上深耕多年。
他的这一份服务热情皆源自於他的本心,别人的评价和来自社会的肯定从来都不是他投身服务的理由,“我从来不会去要求自己一定要得到什麽,都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渴望,想做什麽就去做了。别人给予我鼓励和肯定我自然也很高兴,但是有没有这些都不影响我的选择。”基於这样一种纯粹的理由,李耀斌先生始终看淡得失,专注於脚下的路。
“有什麽样的态度就会得到什麽样的结果。”这是李耀斌先生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铭。他认为人的付出和收穫是对等的,只要在前期投入了足夠多的精力和汗水,最终就能收获丰硕的果实。怀揣着这一份信念,他将这一份服务工作做到了自己能力所及,也正是这一份信念,让他的服务热情从未减退,反而在时间的试炼中,这份情怀愈加隽永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