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解放报》

2019-10-10 15:07顾亚欣
北京档案 2019年9期
关键词:机关报北平版面

顾亚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北京的新闻事业一直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壮大。由于北京在1949年1月已和平解放,中国共产党人得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北京开展新闻事业的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北京新闻事业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北平解放报》正是这一实践的产物,并成为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

适应需求应运而生

当和平解放的谈判还在紧张进行时,有关部门便从《人民日报》《新大众》等媒体抽调人员,为进入北京工作做准备。不久,这批人员随解放军进入北京,接管了国民党的中央直属党报《华北日报》。随后,他们利用《华北日报》的场地、设备,于1949年2月2日创办了《人民日报·北平版》(因北京当时尚称为北平),作为中共北平市委的机关报。

《人民日报·北平版》创刊后,迅速受到读者欢迎,每期发行量很快稳定在7万份左右。此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人民日报》总社于1949年3月14日从河北平山迁入北京,并于次日正式在北京出版。《人民日报》此时的性质是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北平版》已不再适合以北平市委机关報的身份存在,容易令读者混淆。此时,再单独创办一份北平市委的机关报便成为迫切需要。因此,《人民日报·北平版》于3月14日停刊,原班人马划归北平市委领导,并在3月15日于东四北大街钱粮胡同创办了《北平解放报》,作为北平市委机关报,刊号则延续《人民日报·北平版》的刊号,从第42号开始。

领导关心注重质量

作为市委机关报,《北平解放报》代表着党的声音和立场。因此,报纸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闪失。有关领导始终关心着报纸的发展,把办报质量放在第一位。

报社建立了主要领导审稿制度。在创办伊始,《北平解放报》明确规定“本报是中共北平市委机关报,除社论外,每天的重要新闻和文章都要送市委领导同志审查修改”[1]。具体而言,负责的领导主要为市委书记彭真、市委宣传部部长兼报社社长赵毅敏以及此后接任的邓拓。

在审稿过程中,领导们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日凌晨2点,总编辑或编辑主任将需要送审的稿件交给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稿件登记在笔记本上后再送交有关领导。送审稿件的数量很大,平均“每天有新闻5至6篇,文章3至4篇”,“送审稿件字数每天均超过1万字,占报社自写或组织稿件的三分之一”。面对大量的稿件,领导的审核也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常常到了午夜还不能休息。市委书记彭真经常审稿至深夜。为了能够审稿结束后迅速入睡,他就每天看《红楼梦》,“用它占着脑子不再考虑工作中的繁难问题,一会儿就睡着了”。

除了负责审稿的领导外,更高层的领导也对《北平解放报》给予关心。如报纸在1949年4月25日登载毛泽东同志的《五四运动》一文,其中有几处文字错误。毛泽东读后,于当天特地“付上更正表一件”,并提出“请予登载”。而报社也立刻根据毛泽东提供的信息刊载更正启事,确保了稿件的质量。

此外,相关领导对于报纸的具体运营也予以指导。例如,彭真在1949年4月初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明确当时的中心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及教育和工运。为此,他指示报纸“要连续发表多篇社论,配合各项工作综合报道”。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彭真发现报社内部存在着互相脱节的情况,导致新闻报道不够深入,难以产生影响。据此,他组织报社骨干座谈,提出“采写新闻先要了解清楚背景,知道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而“新闻发表出去是要在社会上、在工作中起作用的”,“尤其是要起好作用,不要起坏作用”。对于新闻报道的对象,“不要好了就全好,坏了就全坏”也“不必面面俱到,要抓住主要的”。报社许多骨干听后觉得“击中要害,说理透彻”,同时“又娓娓动听,循循善诱,令人信服”,从而促进了报纸整体质量的提高。

发布消息引导舆论

作为党的机关报,《北平解放报》的一项重要职能便是配合党的各项工作,团结和组织群众。尤其当时刚解放,城市百废待兴,人们对于新政权的政策还不了解,充满疑虑甚至恐惧。在此背景下,通过发布权威消息来稳定局势、引导舆论,使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显得十分重要。

当时,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有序、高效地对城市进行接收。针对这一工作,《北平解放报》刊登了一系列相关报道。同时有意识地强调接收工作中如何以群众为主体,凸显新政权与旧政权的不同,以增强群众对新政权的信心。如报道长辛店电机修造厂的接收时,强调“这次点验和以前大不同,并不是某位大员来接收”,“而是由各单位选出熟悉材料的工友,来替大家服务”。平汉铁路局的接收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主要是靠工人的自觉与协助”。由于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平津铁路局机务处迅速清点了几十万张文书,其中包括大量的珍贵研究资料。而以往国民党政府在接收时,由于没有广泛动员职工,所以做得马马虎虎,有些材料“连工作多年的人都不清楚”。

此外,报纸也针对当时的主要工作进行相关报道。如针对当时开展的扫盲运动刊发相关报道,表现劳苦大众参加扫盲夜校后发生的变化。同时,从夜校参加者的视角,彰显了“以往我们受人压迫,失掉学习机会,现在我们要加紧学习,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从而令一般群众明了扫盲运动的意义。

精编版面贴近群众

作为一家脱胎于《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报纸,《北平解放报》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前者已有的基础,成为受群众欢迎的党的机关报。报社成员深知:作为一家综合性报纸,《北平解放报》在传递党的声音之外,还需要报道各种重大新闻,反映读者的意见与呼声。同时,作为一份地方性报纸,还必须彰显一定的本地特色,以便迅速占领本地新闻舆论阵地。因此,《北平解放报》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使报纸吸引读者、站稳脚跟,尤其是在版面的编排上。

由于报社大部分人员都已参与过《人民日报·北平版》的运作,有了一定的在城市办报的实战经验,因此在版面的编排上显得更加灵活,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求。报纸版面的基本原则是严肃与活泼并存,吸收城市民间报纸的优点。具体而言,要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报道重大新闻的前提下,多报道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和遇到的新鲜事。反应在版面编排上,就是除了时事要闻版面外,还要有较多版面报道本地的各种新闻。此外,还应有各类专刊和副刊,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符合上述要求,《北平解放报》在创办伊始就将报纸从对开改为四开,以增加版面、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并便于读者阅读,适应一般市民的阅读习惯。而在版面编排上,尽量容纳多样化的内容。以1949年4月5日的报纸为例,当日共分8版:头版为重大新闻及评论,刊载了毛泽东针对当时国共和谈所写的社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以及解放军作战战况、第一次全国妇代会闭幕等信息;2至8版分别为本地新闻、各地新闻、国际新闻、读者来信、文艺副刊、北平青年、广告等。这些版面的内容体现出对民生的关注,刊载许多日常实用信息,如天气预报、商品价格、电台节目表、新生录取通告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报纸版面编排越发受到读者欢迎。如文艺副刊因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而获得好评。尤其是连载的小说,更加受到关注。从创办第一天起,文艺副刊就连载反映解放区生活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突出了版面的特色。同时,也通过连载的小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群众展开教育。如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首先于1949年4月19日至21日在文艺副刊连载。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使读者明了了鼓励女性参加生产劳动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如,读者服务副刊因提升了读者的参与度而同样受到青睐。版面推出后,许多读者来信提出问题,涉及理论、政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有的则来信提出批评建议等。对于这些来信,报社邀请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予以解答。同时还发挥党报优势,通过市委宣传部邀请专家撰文,专门解答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此外,版面还尽量发动读者参加讨论。如有一次在讨论“谁领导谁”的问题时,有读者来信对工人阶级领导权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是知识分子领导中国革命。报社领导认为这种观点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性,便组织读者进一步讨论,并积极引导,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还有一次,有来信提出“人活着为什么”。报社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也有组织讨论的必要。但考虑到“人活着”是客观存在,本身并无目的性,故将讨论的问题改为“怎样树立正确人生观”,避免读者产生混乱。在处理来信时,编辑也尽量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多刊登不同意见,推动形成生动活泼的办报局面。

反响良好顺利结束

正是由于报社人员在上述几方面的不懈努力,《北平解放报》很快体现出较高的综合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各方面需求的平衡与统一。这也使报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如当地许多新闻界人士原本以为“恐怕很难办成一份深入市民生活、贴近群众心理的小型报纸”。但是,在《北平解放报》出版后,他们发出由衷赞叹:“共产党也会办‘大都市的小报,这么快弄出来这样一份又漂亮又热闹的报纸”,“看来共产党里确有人才”。

不久之后,由于中共西南局需要创办各级机关报缺乏人手,《北平解放报》的大部分采编人员便随军南下。同时,1949年8月1日起,《人民日报》从华北局机关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开始面向全国发行。这令《人民日报》的工作量骤然加大,需要补充大量人员。于是,《北平解放报》的剩余人员随同报纸一起并入《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的历史使命也宣告顺利结束。至此,《北平解放报》一共存在了4个半月,出版138期,影响力遍及北京周边地区。通过自身的努力,《北平解放报》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基础。此后,报社的随军南下人员又赴昆明创办了《云南日报》,并入《人民日报》的人员则编辑出版了《北平新闻》专页。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在此后的70年中不断发展壮大。而《北平解放报》的历史贡献也将永远为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

[1]陶涵.《北平解放报》稿件送审纪实[M]//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第60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25-126.

[2]燕凌.从《人民日报》(北平版)到《北平解放报》[M]//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京文史资料(第60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19-121.

[3]毛澤东.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一九四九年四月)[M]//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65.

[4]本刊讯.长辛店电机修造厂工人自动协助点收[N].北平解放报.1949-4-6(2).

[5]本刊讯.自觉协助清点工作[N].北平解放报.1949-3-18(2).

[6]本刊讯.六十多个三轮车夫集体入夜校[N].北平解放报.1949-4-21(2).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猜你喜欢
机关报北平版面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正式上线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机关报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想北平
版面撷英
西柏坡时期新闻史研究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