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三法”

2019-10-10 07:03张浩荣
甘肃教育 2019年16期

张浩荣

【关键词】 小学;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6—0187—01

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生理生长发育的快速期,也是运动素质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也最容易接受指导与训练。同时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爱好广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顺从学生天性好动的生理特征,积极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引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自我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最乐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不够稳定,他们对呆板单调的体育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兴趣不稳定、求新好奇的心理,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做到内容丰富、经常换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好玩性、游戏性和娱乐性,这样的体育活动会使学生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

在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避免过分强调竞技体育,以及过早地要求学生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严酷训练,这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应充分体现体育的参与性、锻炼性,尽量让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还要持续不断地寻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二、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和校内体育设施

学校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要切实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场馆、设施的建设;丰富体育器材的类型;加强体育运动文化和氛围的营造,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有课间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这样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基本上得到了保障。而且在学校有教师的指导锻炼,效果也相对较好。体育教师要设计和开发多种类型的体育锻炼活动,经常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知识,如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一些基本的体育规则等。

三、要尽量发挥家庭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让家长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在家里和社区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可以因地制宜找到一些简便又有效的运动方法,充分利用小区内的健身器械以及社区附近的小公园进行锻炼。比如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活动,进行有氧慢跑、跳绳、跳皮筋、踢皮球、扔沙包、打羽毛球、荡秋千、溜旱冰、玩单杠等等,这些运动对场地要求不高,容易實现,成本很低,但运动的含金量并不低。运动既可以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发育,又可以控制体重,使人心情愉悦,充满活力。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穿插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对学生的培养和保持体育锻炼习惯重要性非同一般。

四、全面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运动培养模式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校外的锻炼时间相对较少且没有保障,影响了体育锻炼的连续性,不利于其习惯的养成。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体育运动培养模式,从多层面、多维度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培养,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浓厚氛围。可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还应积极倡导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基地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努力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来;还要在广大家长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让其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应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既增加亲子活动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