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关于要不要采访报道蔡徐坤并作为封面人物,编辑部里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为此,编辑部一连开了三次会议,以求最大程度地达成共识。
但这种争论,无论多么针锋相对,彼此难以说服,都还只是一场蔡徐坤之争的小规模模拟。在微博上,关于报道的预热消息才只发布一个小时,就已经收获了三万多个转发,五千多条评论,以及七万多个点赞。这里面既有心花怒放的粉丝,也有鼻子里冒冷气的反对声音。几分钟后,淘宝上开始出现仿冒的新刊预售链接,有人嗅到了商机并打算制作赝品从中渔利。
李逵甚至还没出生,李鬼们已争相登场。
这大概就是我们为什么最后下定决心,要让这个21岁的年轻人登上我们的封面。不仅仅是因为他赖以出道的4700万张全民制作人选票,不仅仅是因为他出道一周年在微博轻松实现了超8亿的阅读量,不仅仅是因为他跟周杰伦之间那场莫名其妙的流量之争——最后连权威媒体都站出来打圆场……流行文化无论多么轻浅、多么速食,不可否认的是,它永远都是时代变迁最直接的表征。而互联网放大了这种表征,并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实现迭代。人群被身份、信息和价值观更深刻地区别开来——他们彼此爱着不同的偶像,说着不相似的语言。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憎,其中有的人不惮使用网络暴力的匕首投枪。洪流遍地,观念的沟壑无处不在,共识早已不一定是常识。这种裂变本身让我们感到迷惑,让我们涌起审视和反思之心。
既然无法对蔡徐坤现象视而不见,就无法对蔡徐坤视而不见,无法对他点燃年轻人的方式视而不见。他收获了大量的爱,同时也被黑得体无完肤。你当然有权喜欢他,也有權不喜欢他。无论粉丝、黑粉还是路人,都该了解任何社会现实皆不是简单的站队和选择题,世界之复杂多维,远在激情和义愤之外。
这是我们选取蔡徐坤这个样本的原因,我们没有理由对年轻人喜爱的事物假装看不见。在争议的声浪之中,这个刚满21岁的新晋偶像意外地平静,他接受了众声喧哗带来的加冕,也承受了几乎同等力度的碾压。我们试图跟你一起去发现:为什么是这个年轻人?他走了多远来到今天?今后他会走向哪里?他又将如何与这个时代互相角力、并且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