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采
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地质大学进入亚洲高校前80的青年教授,他是127篇科研论文的作者,其中91篇登上国际顶级期刊SCI的古生物学家,他就是恐龙科普达人——邢立达。
由王老吉倾力打造的《我的热爱故事》,呈现邢立达和他所热爱的梦想。
邢立达,古生物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科普达人,科幻作家。2016年,其团队发现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乌和恐龙。2018年,邢立达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非凡贡献人物”奖。
“每个小男孩心里都住着一只‘小野兽,而我的那只是‘大恐龙。”
邢立达自小就对大自然非常感兴趣,从三四岁起,父母就经常带他去户外看植物、抓小鱼、抓虫子。小时候,他喜爱科普读物,从书本中,他获知了恐龙这种遥远而神秘的古生物,“恐龙几乎是所有方面都可以用‘最来形容的动物,最大的、最凶猛的……小朋友一般都会觉得这个很酷”。幼年邢立达自然也不例外。
高中,邢立达对恐龙的热爱与日俱增,创办了中国恐龙网。当时国内对恐龙的研究并不完善,许多恐龙尚无权威中文名称,他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习揣摩,大约将七八百种恐龙的名字由拉丁文翻译为中文,其中译法许多沿用至今。
古生物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科考。邢立达的整个大学时期几乎都花在了野外勘察与科普网站上。“在有可能产出恐龙化石的野外探索,拿着地质锤,沿着石头或山体的冲沟、断面去找,运气好可能会挖到完整的化石。”邢立达介绍道。时至今日,他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奔波在野外。
2011年,西南昭觉地区在矿区开采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邢立达闻讯立刻奔赴西南,当时矿区的开采并未停止,爆破每日照旧,每晚一次,这些恐龙足迹就消失多一分。
邢立达只能在爆破的間隙抓紧时间去查看、挖掘、记录。有一次爆破发生时,他还没来得及跑进用于躲藏的岩洞,背后的石头与硝烟就已四散飞溅。“当时的场景真的很像电影里的镜头”,事后回想,邢立达仍旧记忆犹新。
危险重重,科考收获也颇丰——在这里,邢立达找到了中国第—道确凿的恐龙游泳脚印。恐龙足迹是恐龙骨骼化石记录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他将这些足迹比喻为恐龙演化版图的碎片,希望能将这些碎片凑成完整的拼图。“生命从哪里来,生命如何演进,都能从这里得到—些答案。”邢立达说。
除了恐龙的骨骼化石、恐龙足迹以外,邢立达最重要的科研决定,就是研究琥珀。
与经过长期风化侵蚀的化石不同,树脂的包裹使得琥珀的内容物几乎保持了亿年前的形貌,这些冻结在时间里的片段带来无须复原的、更加直观清晰的素材。
邢立达在琥珀中的发现极其丰富:“从最初的骨乌翅膀,到恐龙尾巴,到完整的古乌,到第一只蛙、第—条蛇,比较特别的羽毛、蜗牛等。”他将对琥珀中物种的研究面铺得很广,致力于还原当时的生物多样性。
因为脊椎动物琥珀单价很高。“你能看到重要的科学材料,被卖掉不知道什么地方去,它们永远也不可能被科学家所接触到。这对古生物学家来说是件痛苦的事情。我还是应该尽力把它留下来。”为避免这些重要研究材料散落四方,情急之中,邢立达说服了父母,卖掉了当时居住的房子,用来购买琥珀。
“首先要把自己真正沉淀下来,寻找自己喜欢的、愿意为之付出的领域。”邢立达说,一旦认定热爱,就无须畏惧痛苦与挫折,甘于付出、敢于付出、迎难而上,才能够收获美好结果。
越热越爱走出去,趁年轻,去间、去拼、去奋斗,无畏艰难困苦,为了热爱去付出,为了梦想去努力。追踪远古生物的足迹,勾勒生命演化的历史,这就是邢立达的热爱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