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志 陈富祥 高刚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接陕邻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秦巴山区贫困县和甘肃58个特困片区县之一。目前,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76所,在校学生29222人,在职教职工1881人。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原因,康县教育发展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相对缓慢和滞后。近年来,康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由于康县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山区学校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为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发展之间的差距,康县把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推进义务教育向标准化、均衡化和特色化发展,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向均衡发展,全县教育综合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走出了一条具有康县特色的新路子。
党政重教兴学 教育发展基础更坚实
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教兴县发展思路,确立了“筑牢基础、均衡资源、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确定了“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出台了《康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康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方案》《康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将适龄儿童入学、控辍保学工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周边治理、学校安全工作等都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靠实责任,强化措施,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工作格局,营造了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县教育局依据《甘肃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文件精神,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的通知》等系列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台账、督查制度和局领导包片、职工包乡、督学包校的联动责任制,多次召开全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启动会、现场推进会,对全县57所需验收学校的均衡发展工作进行督查。康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及各片区督导室上下结合,广泛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 城乡办学条件大改善
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给康县广大农村学校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康县长坝镇山根小学地处大山深处,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彻底消除危房,2015年学校实施义务教育改薄项目工程建设,彻底拆除了砖混结构的教室及教学辅助用房,投资197万余元,新建面積1065平方米的三层综合楼一栋,并于2017年春季投入使用。2017年投资61万元,新建了两层教师宿舍楼;投资10万余元,新建了师生厕所,于2018年秋季投入使用;投资5万元修建了学校围墙63米,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7年实施农村学校附设幼儿班改造项目工程,改造教室2间,铺设草坪680平方米。2018年学校积极实施市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投资14万余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卫生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心理辅导室、科学实验室和书法教室等功能教室,并利用“改薄”项目投资配齐配足了相应教育教学设备。如今的山根小学,成为偏僻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谈起建校的历史,今年52岁的山根小学校长瞿锋如数家珍。他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在这里任教,至今已33个年头了,他亲眼目睹了这所学校变化的点点滴滴。
瞿锋告诉记者,学校现有5个教学班,附设幼儿班1个,共有学生(含幼儿)118人,教师8人。“目前,学校各个功能室正常使用,尤其是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的使用,成为学校的特色亮点,学校开设了阅读、书法等课程,开展大课间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康县云台镇中院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服务半径为中院村和大院村。2010年,学校利用灾后重建资金46万元,拆除原有土木结构校舍,新修砖混结构房屋13间,建筑面积443平方米,校园面貌随之变化。但校舍还十分紧缺,教室和教师住房不够,三个年级是复式班,周边教师每天早来晚归;学校没有平整的操场,学生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操场前也没有河堤,一到夏季河水暴涨后安全隐患极大。2017年4月,学校利用“改薄”项目资金228万元,修建三层框架结构的教学楼以及操场等附属工程,2018年10月竣工后,新增房屋30间,新增建筑面积779平方米。“重建后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布局科学合理,学校有了操场,体育课也能正常开展,教师有了住房和办公室,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同时,云台镇政府于2017年7月为学校修了一道河堤,排除了多年的安全隐患。”云台镇学区校长李文江高兴地说。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435平方米,8名教师爱岗敬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硬件是基础。近年来,康县抢抓灾后重建、“全面改薄”等机遇,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大资金投入,精心实施教育项目,按照学校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康县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发展。
2016年全县教育投入26871.138万元,2017年投入31876.3856万元,2018年共投入33810.5281万元,实现了教育经费逐年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共落实全面改薄各类资金10885.22万元,覆盖项目学校98所,其中校舍建设类项目学校44所,已完成校舍建筑面积达28283.59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含地板硬化)面积 60809平方米及围墙、护坎等相关附属工程;设备购置类项目学校97所,已完成采购学生用床605套,供暖设备1230套,图书83532册,课桌凳10007套,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等826套。
长坝镇山根小学和云台镇中院小学是康县农村小学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不论走到康县的哪一个乡镇,学校都成为了那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一切,首先得益于教育优先发展政策,它为均衡教育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保障了均衡发展,实现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同等优质教育”的目标,为孩子们撑起了公平教育的一片蓝天,让他们实现人生出彩的梦想。
注重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素质大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甘肃58个连片贫困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短板,如何保证教师队伍的均衡,如何提升全县教师队伍质量,是摆在康县教育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康县因地制宜,多方施策,努力推进全县师资均衡配备,以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深入开展师德教育,着力培养校级后备干部、学科骨干教师和名师名校长队伍,打造优质群体,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下活了教师队伍这盘棋。
为了资源共享,促进校际共同提高,康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首先从县级层面进行了设计,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作为重点,制定了《康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试行)》,稳步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实行校长聘任制促使校长合理流动,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及时补充农村学校缺编教师,通过组织实施教师招考、“特岗计划”等政策补充教师,建立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管理机制,以强带弱,互动发展。
强化学区管理职能,落实学区中心校与村学、教学点帮扶管理办法,促进学区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2018年,落实省市“三区”支教计划,23名城区教师被安排到基层学校支教;认真实施特设岗位计划,录用74人安置到基层各中小学幼儿园服务,多措并举,为相对薄弱的乡村教育添薪加火,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紧缺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培训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康县充分把握国家、省、市等教师培训项目机会,积极选派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培训,经常开展县级各科教师跨越式教学能力培训、大力开展联片教研、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注册、晒课、推优等工作。2018年,全县完成“国培计划”、幼儿教育、“青葵花”项目等省市教师业务培训672人次,组织开展县内“跨越式”实验教学教师培训200余人次,新任教师培训117人次,各类校(园)长培训100余人次。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学成说,2019年康县作为实施“国培计划”项目县,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们组建了“教师培训管理团队”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制定了《康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2019—2023年)》教师培训五年规划,并与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签订了对口帮扶框架协议,互派骨干教师、班主任学习交流培训。
康县还不断加大乡村教师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落实了《康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从2019年1月1日起,将乡村教师生活月补助标准由原人均300元提高到人均400元。同时,提高乡村学校班主任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待遇,按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依据学校班级人数及寄宿制班级人数,按每生7元的标准据实发放班主任津贴和寄宿制学校双岗教师岗位补助。把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建成阳坝镇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教师周转房7217.2平方米190套,为每所乡村寄宿制学校修建了师生食堂。各项优惠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通过对乡村教师实施发放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提高班主任津贴和教师周转房等政策措施,努力改善乡村教师生活工作条件,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长期在农村地区任教,保证了边远偏僻学校的师资数量,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多举措控辍保学 万千莘莘学子尽欢颜
義务教育控辍保学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康县认真落实划片招生和就近入学政策,多措并举狠抓控辍保学工作,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96.13%。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县教育局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控辍保学工作,坚持“确保不缺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认真细致摸排建档,先后5次通过学校学籍管理系统、乡镇贫困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公安户籍管理系统三方进行对照排查,全面掌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信息和动态,全县共核查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失学学生7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24人。对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和16周岁以下辍学学生,积极动员返校,就近安排到学校插班就读;对年龄达到16周岁且同班同学已毕业的,由县职业中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学业成绩合格后,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在摸底核实的基础上,康县不断加大劝返力度,针对每名失学、辍学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一生一案”劝返工作方案,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学校教师、驻村帮扶工作队等多方力量落实。各学校采取“一对一,人盯人”的方式,由校长带领班主任、老师进村入户开展动员劝返工作,甚至远赴北京、上海、兰州等地蹲守劝返,确保失学、辍学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截至目前已劝返55人,职专培训19人。同时,县教育局与各学校签订了责任书,并由局领导带队,分赴各校督查劝返工作进展情况,教育局安排专人负责及时进行统计,及时掌握全县工作进展情况,做到每天有进展和成效。
“控辍保学是一场硬仗、持久仗,我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信心,切实增强控辍保学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工作方法,靠实工作责任,认真细化摸排建档,不断加大劝返力度,毫不懈怠,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打好控辍保学这场攻坚战。”县教育局局长巩林说。
康县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与措施,确保家庭贫困学生入学就读。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帮扶力度,做到应助尽助。2018年共发放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843万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119所,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生15243人,补助资金1060.85万元,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246.415万元。
多项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使广大普通百姓从中受益,杜绝了家庭因学致贫和孩子因贫辍学的现象,圆了贫困生的求学梦。
开展送教上门 残疾儿童沐浴教育阳光
为了让义务教育学龄段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特殊儿童是工作的难点。除了能够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以外,还有部分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到校学习,为此,康县教育局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送教上门政策。
康县豆坝镇九年制学校副校长温进耀和教师党利芳每周都会到距学校4公里多的残疾儿童小飞(化名)家为他上课。10岁的小飞患有脑瘫,智力发育比较迟缓,为了防止意外,家里人几乎不带他出门。针对小飞活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温校长和党老师给他带来了学习用品和课本,为他量身订制了教学计划,设计符合他能力和需求的课程,通过有趣的故事、美丽的图画,逐步训练和提高他的认知与沟通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送教,目前小飞已经能够认识十多个简单的汉字和0到10的数字。
“真没想到,我的孩子还能在家里接受到学校老师的教育!”看到孩子的这些变化,小飞家人情不自禁地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发生在小飞身上的故事只是康县“送教上门”的一个案例。今年以来,和小飞一样享受“送教上门”的孩子在全县共有33名。
为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未能到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益,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今年2月,康縣教育局制定了《康县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上门服务工作方案》,积极推行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制度,建立完善工作机制,要求送教教师以“一生一案”的形式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残疾类别,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学方案,由县教育局教育股对各校“送教上门”活动进行督促、指导。
“送教上门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居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活动中我们坚持家庭自愿、定期免费服务原则,安排责任心强的教师授课,服务对象的送教时间每周至少1次,每次保证达到两课时。”县教育局教育股相关负责人说。
送教上门活动为残疾少年儿童久旱的心田送去了甘霖,不仅让残疾少年儿童在家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给他们的家庭送去了阳光般的温暖和抚慰。
强化学生素质 教育教学质量大提高
初夏时节,走进康县碾坝镇中心小学,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橘红色的教学楼、学生宿舍,五彩斑斓的校园文化墙,硬化了的操场干净宽阔,一尘不染。操场北边绿化带绿意葱葱,学生宿舍楼台阶前沿的大理石护栏在绿化带的烘托下,显得庄严而又美丽。偌大的校园里,有手持花束正在排练舞蹈的学生、跳绳的学生、嬉戏的学生……整个校园里一片欢腾。校长吴志辉告诉记者,下午是大课间活动时间,整个下午全是各项活动。
“如今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吴志辉说,“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书法、棋艺、音乐、舞蹈等多种兴趣活动小组,安排辅导老师每周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康县碾坝镇中心小学距离县城13公里,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2014年以来,学校依托全面改薄、危改工程项目等,建起了综合教学楼、学生餐厅和教师宿舍,新建围墙、院面硬化等。同时,配备完善教育教学设施,添置住校学生用床、图书、计算机、音体美器材等,拉上了宽带网络,教室里配备了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起了音乐室、美术室、广播室、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学校利用这些便利的设施设备,开展起了校园文化活动,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发展学生的特长搭建了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教学环境的全面改善,群众对学校的满意度提高了,转走的学生开始回流。吴志辉说:“学校建漂亮了,办学条件改善了,我们有信心把教育抓得更好,努力创办一流的优秀农村学校,让贫困农家子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家门口上好学、读好书。”
近年来,康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德育工作新机制,大力开展德育示范学校、“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广泛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书画比赛或展览、校园艺术节、经典诵读等活动,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塑造学生健康快乐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8年,成功举办全县第二届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暨文艺展演活动,组织参加省市运动会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市“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中,全县有多项作品获奖,4所学校获2018年全国青少年学校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截至2019年4月,全县共创建市级示范校14所,全县标准化学校达标率100%,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47,初中为0.32,达到了我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要求。如今,来到康县,无论走进城乡的哪一所学校,都会被美观亮丽的校舍和琅琅的读书声吸引,校园里处处闪现着孩子们活泼的身影和幸福的笑脸,处处清音悠扬,翰墨飘香,焕发着勃勃生机。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