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9-10-10 09:03朱永跃欧阳晨慧
关键词:工匠精神研究

朱永跃, 马 媛, 欧阳晨慧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在总体上仍面临产品质量不高、“中国创造”不足等问题,亟须转型升级。为此,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我国制造业的“大而不强”,究其根源,除了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等原因外,制造业人才队伍“工匠精神”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2016—2019年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均指出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由上可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界关注工匠精神主要源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但该领域的综述类文献较少,且时效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均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工匠精神的研究概况。然后,从工匠精神的内涵、维度与测量、驱动和影响因素、培育策略等方面,对工匠精神的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 基于CiteSpace分析的工匠精神研究概况

为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研究热点与方向,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搜集了2013—2018年间发表的884篇工匠精神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从时空分布、关键词共现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数据取自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以“主题=工匠精神”为条件进行数据检索。由于2013年以前的相关论文发表量很少,而且发文时间较为分散,所以将时间跨度定为2013—2018年。考虑到知网数据库文献收录的滞后性,本研究将数据收集时间定为2019年5月14日,获得有效数据884条。

(二) 工匠精神研究的时空分布情况

1. 时间分布特征。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工匠精神的884篇文献进行统计,了解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历程,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工匠精神研究起步较晚,第一篇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核心文章由薛栋在2013年发表;2014年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章也只有2篇;2015年相关论文发表量只有12篇;2016年达到260篇,并开始大幅度增加;2017年发表量达到最高,有349篇;2018年发表量达到260篇。应当说,2016—2018年是工匠精神领域理论研究的快速增长期,这三年工匠精神的研究热度处于较高水平。

2. 空间分布特征。(1) 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和发文作者的积极贡献。因此,通过剖析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就能够看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本研究对884篇关于工匠精神的文献数据进行转换后导入CiteSpace软件,并设置了一系列相关指标,最后形成作者的合作网络知识图谱。从合作网络可以看出,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大分散的特征,尚没有产生核心研究团队。此外,各研究团队之间因为存在较大的学科差异,联系强度非常弱,仍然处于独立研究阶段。

从表1可知,发文量4篇及以上的学者共有3人,依次是庄西真、刘承元和潘天波,他们的发文量在表1所列的论文总数中占46.43%,可视为工匠精神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为该领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并将工匠精神研究推向新高峰。这说明在工匠精神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作者集中度,同时核心作者群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表1 工匠精神研究前8位作者及所在机构

(2) 发文机构分析。为研究不同组织机构的合作关系和研究热度,本研究选取Node type=“Institution”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了解每个发文机构在工匠精神领域的研究状态以及对该领域做出的具体贡献(见表2)。从数据分析来看,有8个发文机构出现的频次达到4次及以上,而且全部是高校,其中西安美术学院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的发文数量最多,共计10篇,占前8个机构发文数的29.41%,说明工匠精神的研究机构相对较为集中。

表2 前8个工匠精神研究重要机构

(三) 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和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可以揭示文章内容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观点,通过检测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突现性,能够清晰地呈现工匠精神领域研究的热点、趋势以及知识结构等。课题组成员将收集到的884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基于该软件的关键词路径计算法,得到关键词的共现频率以及中心度,同时绘制关键词的知识图谱。本研究以1年作为时间切片,把关键词作为网络节点,形成工匠精神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该知识图谱中共计有193个关键词节点以及93条连接,密度是0.005。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和排序后得到前8个重要关键词(见表3),其中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创新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排在前四位。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说明学界对工匠精神的关注主要是面向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立足于职业教育,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探讨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促进产教融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途径,促进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时,工匠精神强调创新和精益求精等。

表3 工匠精神研究前8个高频关键词

二、 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

(一) 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与当代特征

工匠精神根植于一定的时代背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张迪认为,工匠精神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1) 孕育阶段,物质生产相对落后、科技文明相对不发达,此时的工匠精神强调简约朴素、切磋琢磨;(2)产生阶段,工匠为了职业威望和信誉以及适应社会,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3) 发展阶段,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种类多样的传承方式,展现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繁杂的外界环境所干扰的工匠精神;(4) 传承阶段,在机械化生产与互联网产业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提倡开放包容和勇于创新[1]。庄西真基于工业发展程度的视角认为,在手工业时代,科学技术落后,工匠们追求精益求精和创新;工业革命时期,传统手工业受到机器化大生产的冲击,工匠精神陷入失落期;第三次工业革命,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创新素养与过硬的专业素质,这与工匠精神所强调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2]。

在当今时代,学界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持续专注等特征[2-4]。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例如,杨子舟认为当代的工匠精神是富有柔性的制造智慧,个性化定制成为工艺的发展方向,制造过程并非简单的重复和模仿,而是工匠的再次创造的过程[5]。刘志彪基于现代发展需求,认为工匠精神应包含用户至上的观念[6]。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徐耀强、钱闻明和苏勇等指出工匠精神应当体现创新性特征,注重产品的推陈出新[7-9]。匡瑛基于智能化制造背景,认为工匠精神被赋予了勇于突破、协同合作的新时代意涵[10]。唐国平认为,现代的工匠精神已经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演变为企业的资本资源[11]。

综上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工匠精神的内涵存在不同之处,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性特征。

(二) 工匠精神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几个存在密切关联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需要予以辨析。

首先,就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的关系而言,学者们大多认同工匠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应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12-13]。但也有学者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张健指出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有一定的交集共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他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尚巧、求精、崇德、执念,而职业精神则体现为:敬业、精业、创新和立业精神,二者不可混淆[14]。

其次,关于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的关系,有少数文献进行了探讨,基本上都认为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和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吕守军指出两种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但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均是劳动关系对社会关系的精神辐射[15]。常晓媛认为二者之间在发展劳动观和重视道德培养上具有一致性,而在产生条件、内涵价值导向以及外在表现形式上则存在差异性[16]。

再次,针对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关系,相关研究的观点尚不统一。例如,彭澎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工匠精神”在经营能力上的体现,对于技术人员要强调传统的“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家则还要把“工匠精神”延伸到企业经营模式上去[17]。刘远举认为,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子集,是企业家精神在制造产品上的体现[18]。刘志彪指出,工匠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均强调创新,但工匠精神适合于渐进性创新活动,而企业家精神则与根本性创新活动相匹配[6]。

三、 工匠精神的维度与测量

(一) 工匠精神的维度划分

目前学界对工匠精神的维度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见表4),大多认为工匠精神是三维、四维的构念。例如,喻文德基于伦理文化视角分析认为,工匠精神包括敬业、专一、严谨三个方面[19];张敏基于企业家典型案例研究,归纳得到工匠精神的三个核心维度:规范化、控制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20];方阳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了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21];饶卫结合扶贫工作研究指出,工匠精神适用于广泛的人类活动,体现在持久专注、追求卓越、创新驱动、梦想与爱四个方面[22];郭会斌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图式或行事惯例,以组织共识、管理标准、核心能力和其他特征(尤其是组织愿景和商业伦理追求)为构成要素[23]。此外,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二维、五维或六维的结构。例如,栗洪武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社会的工匠精神体现在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两个方面[4];李宏伟认为,工匠精神可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24]。李海舰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从专注、标准、精准、创新、完美、人本等六个维度进行界定[25]。总体来看,工匠精神的维度划分主观性较大,不够科学严谨,且尚未达成共识。

表4 工匠精神的维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参考文献整理而成。

(二) 工匠精神的测量

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工匠精神的构成维度,但基本上都是定性分析,并未开发相应的测量量表进行实证检验,仅有极少数学者对工匠精神的测量进行了探索。方阳春针对三维(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的工匠精神,编制测量量表,统计分析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α=0.96)[21]。叶龙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三个维度对工匠精神进行测量,其中“爱岗敬业”测量采用的是Saks开发的员工敬业度量表,有5个题项;“精益求精”测量借鉴了訾非和周旭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进行了修订,有10个题项;“勇于创新”测量参照了George和Zhou开发的创造力量表,有13个题项[26]。乔娇针对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一丝不苟、坚持)开发了测量量表,共有4个题项,α系数在0.8以上[27]。

四、 工匠精神的驱动和影响因素

在新的历史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纵观中外历史可以发现,工匠精神的产生和复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部分学者探讨了工匠精神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 驱动因素

应当说,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的复兴,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尤其是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施和供给侧改革的进行。

1. 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学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落实需要工匠精神的复兴。肖群忠指出,我国要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亟须工匠精神的回归[28]。李珂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工匠精神正是所需要的[29]。闫广芬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但是传统精神的历史传承,更重要的还是新常态下满足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社会需求[30]。曾颢指出,“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再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31]。

2. 供给侧改革。当前我国面临着消费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之间的严重失衡与相对过剩,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难题,谭舒认为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复苏相辅相成,供给侧改革为工匠精神的当代复苏提供了时代机遇,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又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动力[32]。刘志彪指出,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塑造工匠精神背后的制度和文化,成为我国深入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6]。

(二) 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受到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与文化、生产模式、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领导和员工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制度与文化。经济社会制度、政策和文化等因素会对工匠精神产生影响。传统的“士农工商”身份划定和“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至今,工匠职业和工匠精神受到歧视,再加上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19],[33-35]。也有学者认为微观的企业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养成有重要影响[36]。此外,李宏伟认为,近代工业制度弱化了传统的工匠伦理,导致部分工匠技艺衰落甚至失传[24]。贺正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微观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宏观的政府制度对新生代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均具有推动作用[37]。

2. 生产模式和技艺传承方式。生产模式和技艺传承方式是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肖薇薇指出,不同于传统工匠的独立经营模式,现代社会的生产环节分工过细,工人们的活动地域和思维往往受限于一个狭小的领域,工匠精神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38]。此外,技艺传承方式也会影响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曾宪奎认为,中国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实行的是平均继承制,这样会导致在代际传承后,一份家业被分割得规模越来越小,形成的品牌和技术很容易在若干代代际传承之后消失,工匠精神也会随之消逝[35]。

3.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是培育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但现实中部分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就业,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则不够重视。肖薇薇指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德艺双馨的职业技术人员,但对比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尚存在一定的差距[38]。

4. 领导和领导者。实证研究表明,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受到领导风格的影响,领导者的愿景激励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由此带来更高的敬业度[39-40]。叶龙等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认为包容型领导是一种信息性和支持性的环境因素,能够增强技能人才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26]。曾颢基于案例研究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由领导者推动、内外部联动的对话体系,尤其是发挥领导者的引领作用,对培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31]。

5. 个人因素。工匠自身的特征和经历对工匠精神的形成具有影响。贺正楚的研究表明,新生代技术工人的个人价值观是其工匠精神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37]。伍佳佳认为,工匠个人的品质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正能量事件,都对其发展起到重要作用[41]。乔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和创业精神对其工匠精神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7]。

五、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研究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良好的政策制度、社会风尚以及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当然也需要员工自身的努力。学界主要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工匠精神培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 政府层面的培育策略

从宏观视角分析政府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是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主流。例如,刘志彪指出,工匠文化的缺失是工匠精神缺乏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打破市场垄断、惩罚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营造崇尚实业和技能劳动者的社会价值观等建议[42]。肖薇薇提出国家要从考核、晋升、激励、保障等方面建立健全职业技术人员发展机制[38]。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要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引导职业院校探索实施“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4],[29-30],[43]。

(二) 学校层面的培育策略

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林克松基于烙印理论视角认为,培育工匠精神就是给学生留下工匠精神的印记并使其发挥持续影响,提出了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包括:精准定位工匠精神的烙印目的、统筹设计工匠精神的烙印过程、持续监测工匠精神的烙印效果等[44]。钱俊从设立特色教学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文化教育、找准共同的契合点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45]。朱永坤提出技术院校应通过技术活动和教学、文化育人、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46]。

(三) 企业层面的培育策略

针对企业层面的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研究较少。刘志彪认为,企业在管理方法上要处理好“灵活度”与“守纪律”的关系,并鼓励消费者的“挑剔”行为,建设良好的企业管理文化和行为文化[42]。肖薇薇认为,可采取生产轮岗、增强不同岗位人员的沟通交流、建立生产工序优化奖励制度等激发职业技术人员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工匠精神的生成[38]。曾颢认为企业应以师徒制为基础,发挥导师对徒弟的烙印效应,使其产生工匠精神的印记[47]。方阳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促进不同部门间员工的交流,公平对待员工,以激发员工的工匠精神[21]。

(四) 个人层面的培育策略

从个体层面探讨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很少。李珂认为,尽管岗位职责不同,但所有职工都要立足自身岗位,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对职业存有敬畏感,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最终达到精益求精的职业境界[29]。祝振强基于对日本企业“匠人精神”的深入解读,认为员工不能仅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和技艺进行自我修炼,以养成对工作和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48]。

六、 结论与展望

综上可知,近年来尤其是自2016年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国内学界围绕工匠精神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相关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亟须加以改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深化工匠精神的内涵研究

现有围绕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既有对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分析,也有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进行探讨。应当看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属性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相关研究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深度挖掘的较少,滞后于生产端和需求端的深层变革。同时,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界定较为宽泛,研究结论之间存在较大的共性,鲜有围绕不同行业、职业或岗位的属性和特点进行深入、有针对性的分析,也缺乏对员工个体、组织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工匠精神内涵的差异化分析。此外,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相关概念之间究竟有何异同,相关研究的深度和规范性均显不足,尚需要借鉴有关理论并采用更加多元的方法进行深入比较。

(二) 科学界定工匠精神的维度并开发量表

关于工匠精神的维度构成,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从二维到六维的划分都有,研究结论之间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但绝大多数的研究得出的都是定性结论,主观性较大,理论性和规范性较弱,鲜有研究从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将工匠精神视为一个规范的研究变量,科学地对其进行维度分析。同时,现有的少数工匠精神量表,开发的规范性和理论基础薄弱,制约了相关领域定量研究的开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针对不同行业、职业、岗位或层面的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科学划分工匠精神的维度,并在此基础上遵循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设计工匠精神的测量量表。

(三) 拓展工匠精神的前因变量

部分学者从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视角,分析了工匠精神复兴的驱动因素,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制度与文化、生产模式、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领导和员工个人等多种因素对工匠精神的影响。总体来看,相关研究提出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大多比较宏观,对组织层面的领导、文化、管理机制以及员工个体层面的个性、价值观等相对微观的因素探讨较少,需要加强。此外,现有研究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缺乏采用定量方法对各因素的具体影响作用及机理进行实证检验。今后,在开发工匠精神量表的基础上,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面影响因素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提高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

(四) 强化工匠精神的结果变量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工匠精神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而对工匠精神的作用结果则缺乏系统分析,仅有极少数文献进行了探讨。事实上,培育工匠精神有着强烈的现实背景和目的性,也即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此外,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也可能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组织行为,如建言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进而对个体绩效、组织绩效、客户满意度等带来影响。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对工匠精神作用结果的重视,并采用规范的定量方法深入探讨个体、组织等层面的工匠精神对员工自身、组织发展等有关变量的影响机理,以及在何种情境下工匠精神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

(五) 丰富工匠精神的提升策略

相关研究对工匠精神的驱动因素和影响因素分析总体上较为宏观,提出的工匠精神提升策略也大多从政府层面和学校层面展开,突出政府和职业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关键性作用,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也有少量研究从企业层面和员工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总体来看,针对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的策略研究较少,且较为宽泛和分散,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组织和员工自身在培育工匠精神中的作用给予更多关注,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如何通过优化组织中的领导、文化、管理机制等情境条件以及激发员工自身的内在动机等,促使员工表现出工匠精神,进而推动组织工匠文化的形成。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工匠神形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