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2019-10-09 13:41杜惠琴
参花(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戏曲传承校园

摘要:戏曲艺术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今的社会发展大潮中渐趋边缘化,为挽救戏曲艺术等传统优秀文化,开展好戏曲进校园活动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戏曲 校园 传承 发展

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艺术,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受到新兴媒体和新型娱乐形式的冲击,传统戏曲艺术演员断层,无人学戏,面临传承丢失的状况。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影、电视剧以及流行乐对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冲击越来越大。以高台县宣化镇乐二村乐善秦腔戏班为例,其在明清时享誉河西乃至新疆、青海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团演员大多都忙于打工挣钱,剧团业务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面临解散。

作为一名文化馆的戏曲专业干部,笔者觉得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已到了势在必行的程度,对目前高台县推行的戏曲进校园活动非常赞同。而笔者也从参与的这两年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颇有感受。

一、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戏曲进校园活动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所以,戏曲进校园活动要从低年级学生,甚至是幼儿开始,将相关的知识、教材带进课堂。尤其是形体训练,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在孩子很小时,就在他们的心灵中种下一颗戏曲的艺术种子,这样才能够为以后的戏曲艺术传承打好基础。

在普及方面,要加强校园推广,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普及戏曲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基本功训练的参与体验,让更多学生了解戏曲、喜欢戏曲,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最终达到普及戏曲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趣

高台县戏曲进校园活动是从2017年开始的,首先在解放街小学、高台县国庆小学展开。作为县文化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干部,如何提高孩子们学习戏曲的兴趣、采取何种方法成为笔者一直以来研究的一项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总结如下。

(一)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兴趣

全国各类戏曲名目繁多,题材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戏曲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万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笔者从讲故事入手,特别是把全国经典流传剧目和本地秦腔流传剧目的一些故事,在培训前进行讲述,以此来提起学生兴趣,继而引发他们的表演欲望。

(二)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由于戏曲中包含了一些舞蹈和武术的元素,在教孩子们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基本功的时候,笔者结合这些舞蹈和武术元素来进行因材施教。例如训练孩子们压腿、落腰、返身、旋腰等动作,这与舞蹈基本功训练是相似的,踢腿、扎马其实可以看作一些简单的功夫动作。针对有些男生喜欢耍枪弄刀,就教他们“小快枪”“大快枪”或“三十二刀”,还让他们进行对打,学生觉得好玩,学习兴趣也更浓厚了。此外,还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戏曲动作,比如形体、指法、拉山、水袖等,这些动作简单易学,表演空间大,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们的表演欲望。

(三)在生活中寻找戏曲的感觉

在培训中,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戏曲的感觉。譬如在戏曲中可通过手指和身体动作表现天、地、日、月、春、夏、秋、冬等。其实这也是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比如人在高兴时,也会外化为手舞足蹈,笔者便启发他们在去公园玩耍,赏花、听到鸟鸣和看到池塘水等景物时,可用一系列戏曲动作来表现。由于这类戏曲动作没有严格固定的表演程式,自由发挥空间大,所以孩子们觉得做起来比较容易,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四)创新节目,为孩子们提供展示平台

除了在几个学校间奔波开展辅导外,笔者还让辅导的节目在多个平台进行展示。两年来,笔者共编排8个曲艺节目:戏曲舞蹈《梨园新韵》、京歌《梨花颂》(选段)、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女驸马》、秦腔《三滴血》、京歌《说唱脸谱》等,很多节目都在高台县“百姓大舞台”、春节联欢晚会和校园艺术节上演出。其中《梨园新韵》还获得了2018年全市教育系统校园艺术节展演三等奖和高台县教育系统校园比赛一等奖。两年来共演出23场,参演节目35个,参演人数达200多人。

三、戏曲进小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戲曲艺术培训师资短缺,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学校缺乏戏曲艺术教育老师,文化馆内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往往是一人担任组织、策划、培训、辅导等多项工作,根本无法满足全县各学校的培训辅导需求。建议今后学校、文化馆在引进专业干部时,要引进一定数量的戏曲人才。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要多举办一些戏曲比赛和表演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戏曲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优势,在戏曲进校园文化惠民和公共文化服务中,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把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赵剑娇.少儿戏曲辅导的“三点现象”[J].戏文,2007(03).

(作者简介:杜惠琴,女,大专,甘肃省高台县文化馆,中级,研究方向:群文辅导)(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戏曲传承校园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