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连动句时序特征形式的语义探讨

2019-10-09 13:41郜若琪
参花(下) 2019年9期

摘要:所谓汉语连动句,简单地说是由若干个动词短语构成的单句。在对其内部的时间结构进行深度剖析以后可以看到,连动句内部各个VP之间具有彼此参照的时序意义。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围绕连动句时序特征的形式语义展开论述。

关键词:连动句 形式语义 时序意义

对于连动句的研究,不少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在充分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连动句时序特征的形式语义进行探讨,以期和相关人士互相交流学习。

一、各个VP事件之间具有“先-后”(先事)的时序关系

针对连动句中每一个VP来说,其主要是依据时间次序抑或是逻辑次序进行排列的,可以理解成VP1代表的动作先发生,然后发生的动作是VP2……VPn,无论哪个VP事件,基本上都不会出现重合的情况,具有“先事”的时序关系。

(一)表示“先事—过去时”的时间意义。当连动句内部存在“先-后”次序的事件,意味着在探讨时就已经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代表为“过去时”。

例:妈妈刚刚推门(VP1)走了进来(VP2)。

(二)表示“先事——将来时”的时间意义。当连动句内部存在“先-后”次序的若干个不大事件,意味着在探讨时即将出现,那么这个时候代表“将来时”。

例:小红抓住绳子(VP1)爬上去(VP2)钻入森林(VP3)。

(三)表示“先事——现在时”的时间意义。假如连动句内部存在“先-后”次序的多个不大事件,意味着在探讨时发生,那么这个时候表示“现在时”。

例:爸爸正拿水壶倒水呢。

二、各个VP事件之间具有“同时”(当事)的时序关系

针对连动句中每一个VP来说,其主要是依据时间次序或是逻辑次序进行排列的,可以理解成VP1代表的动作先发生,然后发生的动作是VP2……VPn。但是在整个事件当中,基本上都会发生重合的情况,也不会衍生出先后顺序,这可以称之为“当事”的时序关系。

(一)代表“当事——现在时”的时间意义。

例:有的人正叼著烟袋(VP1)坐着(VP2)。

(二)代表“当事——将来时”的时间意义。假如连动句内部的若干个事件在探讨时将要发生,那么这个时候代表“将来时”。

例:妈妈要带着小刚(VP1)去哈尔滨(VP2)。

(三)代表“当事——过去时”的时间意义。当连动句内部存在“先-后”次序的事件在探讨时就已经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代表为“过去时”。

例:他们昨天开会(VP1)讨论了这个问题(VP2)。

针对同步关系的连动句来说,无论是哪几个VP事件之间从时间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基本上都是“同时”的,大部分都倾向于前一个VP,动词后面通常都带有相应的状态标记“着”,主要代表和后面一个VP“同时”进行。倘若前一个VP和后一个VP的位置对调,那么VP2后面就不会带有相应的状态标记“时”。当位置发生变化以后,句子的意义也会因此发生适当的变化。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直接交换位置,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干扰,只受到连动句句式意义的影响,所以每一个VP之间的关系也就发生变化了。就这种关系的连动句而言,VP1的动词后面通常都会携带“着”这一状态标记,可以发生在VP1中的动词也会受到相应的制约,往往代表伴随、持续意义的动词;在概念上充分彰显出“无界性”的语义特点,这种动词有起始点,但却没有终止点。显然在这种连动句句式当中,前一个VP的事件时间均涵盖下一个VP的事件时间。如老爷爷弯着腰走过去≠老爷爷走过去时弯着腰。

三、具有互相参照时序意义的连动句的逻辑语义表达式

这些比较独立而又多次发生的较小事件之间存在相应的时序关系,通常是前一个事件先于或是同于后一个事件发生,即E1≤E2≤……≤En。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存在时序意义的连动句所体现出来的时间意义描写如下。

针对存在“先事”或是“当事”关系的连动句语义来说,可以理解为:

①妈妈刚才推门走进来。(先事—过去时)②小明将抓住绳子爬上去钻入树林。(先事—将来时)

③爸爸正在拿鱼竿钓鱼。(先事—现在时)④妈妈要带着小刚去哈尔滨。(当事—将来时)⑤他们昨天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当事—过去时)

⑥爸爸正抽着烟坐在沙发上。(当事—现在时)

上述均是站在形式语义的立场上来对连动句的时序特点进行深层次分析的。和PTQ英语系统相比,内容上比较简单,省去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省去了内涵问题的处理内容。二是省去了个体概念与命题态度词的论述。三是省去了以往的时间逻辑算子。四是省去了对区间语义学等相关技术方式。五是省去了句法形成的规则等诸多内容。显而易见的是,对汉语的时态以及时相方面的探讨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形式语句系统的工作也是日后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因为文本篇幅有限,只是站在时制的立场上来探讨连动句内部的时序特征,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临定.连动句[J].语文研究,1981(02).

[2]刘楚群.论连动句式“V起来+VP”[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3]郑学丹.连动句的时态解读机制[J].现代外语,2018(04).

(作者简介:郜若琪,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