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然
2018年6月15日,俄罗斯奥伦堡海关通关区,最后一套中国石化集团石油机械公司第四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四机公司)低温钻井设备“走”下中欧班列,交付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
300余公里外的萨马拉州井场,此前运抵的6套低温钻机正高速稳定运转,还有4套钻机在安装调试。
11套ZJ40DB低温钻机由四机公司生产,这是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首次将大规模低温钻机成套设备项目交给中国企业制造。四机公司圆满完成了这一项目,这无疑将中国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俄罗斯石油装备市场上推向了新的高度。
从最低气温零下5摄氏度的亚热带地区到极端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的高寒地区,荆州到萨马拉直线距离达5 500余公里;从订单落户到全面完成生产,历时1年零2个月……俄罗斯冰原上耸立的中国伟岸钢铁“身躯”,是四机公司潜心20年研制低温钻采设备的结晶。
这家位于亚热带的企业,用不懈的努力和付出,让中国企业的名字牢牢镌刻在俄罗斯冰封千里的大地上,在高端特种石油装备市场上树立起了中国品牌的高大形象。
20年潜心研发,展示中国实力
2016年7月,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面向全球放出一个“大单”——招标11套低温钻机项目。消息甫出,立即在全球石油装备生产商中“激起千层浪”。
彼时,已是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第3个年头,跌入谷底的油价,也将石油装备制造行业打压得抬不起头来,甚至难以为继。
这个“大单”对于全球石油装备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有的甚至视其为“救命稻草”,大家志在必得。要想拿下这一项目,无疑将面临一场白热化的竞争。
2017年3月初,经过3轮激烈竞标,最终结果让国际石油装备业大吃一惊:四机公司从全球20余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大单”。这是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首次将大规模低温钻机成套设备项目交给中国企业制造。
中国企业何以赢得俄罗斯石油巨头的青睐?
四机公司总经理王庆群一语道破“天机”:该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钻修设备制造基地,是我国低温钻机行业设计标准起草单位,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低温石油装备制造技术。
四机公司地处湖北省荆州市,是一家石油钻采装备研制企业。工厂建于1941年,1953年与石油师三团合并成立玉门矿务局运输处汽车修理厂;1970年南下荆州参加五七油田会战,从事柴油车制造,曾生产出国内第一台6吨柴油机、第一台12吨柴油车,年产量达到500多台;1980年转产石油机械,首家从美国引进修井机、水泥车和压裂机组等7项制造技术,试制出国产首台修井机、首台自动混浆水泥车和首套大功率压裂机组;上世纪90年代,以中美合资四机赛瓦公司为窗口,成功实现了对石油装备研发国际前沿技术的及时跟踪。
70多年机械制造积淀的实力与国际先进技术的融合,使工厂的产品研制水平始终保持与国际同步。进入新世纪,工厂大力实施“引智借脑”工程,搭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国际化研发平台,建立了品種规格较为齐全的产品结构体系和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与国际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工厂先后承担了国际上功率最大的压裂机组等国家、集团公司和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获国家专利100多项,形成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井压裂设备、钻机、修井机、海洋石油设备和高压管汇元件五大类16个系列2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在快移快装钻机、低温石油装备、自动混浆水泥车、大功率压裂机组研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四机公司所在的荆州,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一家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内陆企业,何以练就了过硬的低温钻采装备制造技术?
原来,四机公司是俄罗斯石油装备市场的“老朋友”。为了开拓俄罗斯市场,早在1998年,公司就开始针对俄罗斯高寒地区低温作业情况,潜心研制低温钻采设备。公司建成了国家级低温冲击实验室,能检测在零下70摄氏度超低温模拟环境下材料耐受性能,练就了行业领先的低温钻采装备制造技术,由此逐步打开俄罗斯石油装备市场。
2008年,为俄罗斯某钻井公司生产的低温轮轨钻机更奠定了荆州四机造在俄罗斯的地位。“四机公司10年前生产的钻机即便放在现在,也丝毫不落后。”该公司一位俄罗斯籍顾问正是当年俄钻机项目的验收人之一,四机钻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俄罗斯萨马拉州位于东欧平原东南部,这一地区冬季极端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订购的11套低温钻机就要常年驻扎在此工作。
为了保证安全系数,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提出“低温钻机必须满足零下45摄氏度作业、零下55摄氏度储存”的要求。为此,四机公司在运用以往技术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为了保证低温钻机的整体性能,他们从材料着手,反复比较、测试,从全球找来高质量低温材料;
为了保证钻机安全稳定运行,在底座、井架等关键设备上,他们设计增加排水系统、防冻装置,防止冰冻影响,消除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低温环境中人工手动操作,他们增加了供暖系统、通风系统。
此外,四机公司还将国际先进的集成系统、智能系统运用到项目中,减轻低温环境中人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量身定制的系统和装置,让这些低温钻机披上“铁甲钢盔”,经受住了萨马拉的严寒考验,傲然屹立在井场上。
匠心独运,锻造中国品牌
2017年7月20日,四机公司西厂区内,首套组装完成的钻机旁围满了工人,每个人脸上都呈现出紧张的表情。
这天,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将对首套低温钻机进行现场验收。能否顺利通过,事关整个项目能否顺利推进。
“俄罗斯有句老话,1个人10月怀胎,不可能由10个人替代在1个月内完成。但你们做到了!”一番仔细查验,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一位生产技术总监为“中国制造”竖起了大拇指。
首套低温钻机顺利通过验收!
现场的每个人松了一口气,欢呼声、鼓掌声四起,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满是兴奋和激动。外人哪里知道,他们已经不分昼夜连轴工作了1个多月。
高56米、重500余吨的低温钻机,由上千个部件、上万个零件组成。以往,生产组装这样一套钻机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而这次只用了3个月,创造了国内低温钻机单套最短生产组装新纪录。
“抛出大单时,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就定下交货期——2017年7月20日验收第一套低温钻机。”四机公司俄罗斯大区销售经理田兰萍说。可业主开标时间却从2016年10月一再延期到翌年2月底,到3月初才正式签下合同,留给制造者的生产时间不足4个月。
低温钻机生产包括技术设计、采购、零部件生产、总装和运输五大环节,按照惯例,最关键的总装环节需要45~60天。从6月16日起,四机公司装备集成厂车间开始总装,近20名工人分成两班轮流上阵,确保24小时持续在线。仅仅25天,他们将上千个部件、上万个零件组装在一起,并完成了调试。
工艺的精度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运行。低温钻机由井架、底座等组成,大部分结构件由低温钢板拼焊而成。能否经受住俄罗斯严寒环境的考验,焊接质量是关键。工人将每一处焊缝误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以内,对关键焊缝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确保焊接质量。“我们还对底座和井架等40多个重要部件的关键焊缝进行编号,实现对每道关键焊缝的精确管控和可追溯。”四机公司结构件厂副厂长胡亏才说。
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监造人员的高度认可。2017年9月17日,首套低温钻机搭上中欧班列,向俄罗斯奔驰而去。随后的10套低温钻机均顺利通过验收。
四机公司自信有这个实力。自2000年以来,他们先后4次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了“固井压裂设备国产化基地”改造,建成了高压管汇件、泵等7条流水生产线,建成了钻修井机综合性能试验场、固井压裂设备综合性能测试实验室、水压测试中心,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与计量认证,取得了ISO9001和API双认证,建立了HSE管理体系,在国内同类企业中率先实施ERP系统,实现了CAD/CAPP/PDM/ ERP企業管理资源的集成和共享,进一步巩固了工厂在石油机械制造行业的优势地位。石油钻机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固井水泥车、修井机系列产品和高压管汇产品被认定为“湖北名牌”,固井水泥车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石油四机”品牌被认定为“2006年世界市场中国石油机械行业十大年度品牌”。近几年来,他们全面实施“大市场”战略,坚持“先修保运转、后理分责任”的服务准则,以敬畏之心对待市场,以感恩情怀服务用户,在国内油田建立了22个常驻技术服务部,以经受国际市场检验和洗礼的新产品,反哺国内用户,产品覆盖全国各陆上油田、海洋油田所属单位,并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主要产油区建立常驻服务站和4S服务体系,产品先后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独联体、北非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工厂成为国内出口钻、修井机数量最多的企业。
冰原上攻坚克难,展示中国铁人精神
首套低温钻机抵达萨马拉井场,即开启了一个全新挑战。根据协议,四机公司还要为俄方提供产品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2018年1月3日,四机公司钻修产品研究所工程师高迅带领首批服务团队飞赴俄罗斯萨马拉,帮助指导俄方技术人员组装钻机、实现开钻。
从荆州的冬天到俄罗斯的冬天,高迅一行人尽管做足了准备,但一到萨马拉还是难以适应: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出门得头戴3顶帽子,里面一顶保暖棉帽、中间一顶安全帽、外面还要戴一顶防寒棉帽;再厚的羽绒服也不抵用,衣服套了一层又一层,最外面还得再裹一件厚厚皮袄。
连走路都费劲,还怎么干活?
还没等喘口气,寒冷的天气就给大家一个“下马威”:部分设备在运输过程中被雨水浸湿,冻成了一根根“大冰棒”。怎么办?淋浇开水,也无济于事。
幸运的是,几天后,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暖流光临萨马拉,才让这些“大冰棒”顺利解冻,设备终于能够组装了。
检验整个项目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高49米、重92吨的井架能否安全地立起来。要把这个躺在地上的“钢铁巨人”拉起来,需要设定起升角度,且起升吨位不能超过175吨,要求极为严苛。
就在井架起升前一天,试拉起升吨位达到了190吨!高迅和同事们心中一颤,立刻对井架所有部位一一排查:没有发现问题。他们又用水平仪进行测量,终于找到了症结:因冻土不平整,井架放置呈负角度。
经过调整,第二天在绞绳的强大拉力下,井架缓缓拉起。不多时,这个“钢铁巨人”便岿然耸立在萨马拉的井场上。
这一刻,热泪湿润了高迅的眼眶。他知道这眼泪的滋味,有疲惫,有担忧,有欣喜……
有了第一口井成功开钻的经验,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也顺利开工。这背后不仅彰显了中国智慧,更饱含着四机人身上展现出的中国精神。
寒冬时工作难,没想到春暖花开时工作更难,大雪融化将井场变成沼泽,一脚下去就陷到膝盖。为了防止脚陷进泥潭,工作人员只能每走一步,就用手提着靴子从淤泥里往外拔一次,手常常被靴绊子剌出血来。有时身背重达30多公斤的器材,他们只能匍匐前进。
在萨马拉,“连轴转”是四机公司技术服务团队的工作常态。
四机公司销售公司售后部主任刘卫军还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口井开钻后的6个日夜里,他们每天只睡2个小时。最后一个夜晚,只是返回营房喝水的功夫,一直在井架上值守的同事余志宏不见了。用了2个小时,刘卫军和几个同事找遍了井场,终于在电气控制房一角找到了余志宏——他拿着工具,靠着墙沉沉地睡着了。
在异国他乡,还面临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挑战。俄罗斯人饮食单调,一年四季每顿饭面包土豆,而蔬菜水果品种少、价格昂贵。中方工作人员一天忙下来,体力消耗极大,食堂里除了煮土豆,就是烤土豆、土豆泥。大家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过来。鸡年除夕夜,中方人员集体开车去超市购买了黄瓜、球白菜、火腿肠等,自己动手,简单制作,才尝到了久违的“中国味道”,感受到了远方祖国的“年味”。
“大家腿跑肿了、眼睛熬红了、吃不习惯,但没有一句怨言。”刘卫军说,“这是中、俄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项目,我们深知手头的工作不仅代表着‘四机造,更代表着‘中国造,要努力在全球树立起‘中国石油装备品牌形象。”
“中国技术,真了不起!”四机公司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技术服务赢得了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高度赞誉,为中国“智”造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四机公司绽放的钢铁之花,犹如大写的中国铁人,矗立在俄罗斯广袤的原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