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适时“抛锚”

2019-10-09 04:15王爱民曹雪
中国德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老师学生

王爱民 曹雪

锚细、深、广、鲜的设置背后是授课老师的挖掘和思考。我们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不仅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活跃,更使抛锚式教学模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当锚的选取恰当,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但是如何选取合适的锚,这需要授课老师有较高的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学情。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授课老师要使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问题与他们自身的关联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以“合理利用网络”为例,评析抛锚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课堂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使其能够自觉抵御网络使用中常见的问题,储备关于正确进行网络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做网络的主人。

一、锚抛得巧

教材上的内容虽然是概括性的,但是授课老师设置的问题锚可以使教材提出的问题具体化。锚抛得细,学生才有针对性。如:“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的导入部分,授课老师选择一首小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首诗用得非常巧妙:第一妙,妙在它是一首拼凑诗。学生既熟悉,但又不明白授课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拼凑,所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妙,妙在授课老师的导语。学生听了授课老师的话立刻明白这不是单纯的欣赏,倒像是猜谜游戏,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第三妙,妙在这首小诗的应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句诗让学生了解“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试验成功和“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成功发射的意义,同时它引导学生感受从古至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入现代元素,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网络正是21世纪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之一,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它,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网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很大的诱惑。导入抛的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锚的选取细致又巧妙地引出本课的主题—网络,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锚抛得深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程度、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氛围。授课老师要做的不仅是替学生铺路架桥,还要点燃他们的热情,而追问就是一个很好的“点火器”。比如:“合理利用网络”中有这样一个活动—翻译网络语言。关于网络语言,学生往往比我们授课老师知道的多,但授课老师选取的材料却难住了学生。这个活动抛出了三个锚:第一,翻译;第二,谈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第三,猜一猜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流行网络语言。授课老师给学生展示一段用网络语言写的小短文,让他们翻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趣味性十足又暗含深意。授课老师能活用教材,巧妙将教材的留白部分加以补白、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授课老师追问:“我们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呢?”学生对授课老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有思考的欲望,他们的大脑就会被调动起来了。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懂得网络文化具有两面性:网络流行语,既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是社会进步的现象,但也要使用得当,注意使用的场合和方式。这个时候授课老师又再次追问,抛出了“网络文化之我见”的问题,将网络生活中的网络语言的使用、网络信息转发这两个热点问题抛出来,使道德与法治课更具生命力。本堂课进入了高潮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空前高涨,很多学生都急于发言。

授课老师要引导学生用客观、公正、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网络语言不能毫不甄别、一棒子打死,要辩证地分析:偏僻的、生疏的、不能理解的不要用,融入生活的可以用。对待网络信息要做到能分辨,客观、理性,有底线。授课老师是正能量的传递者,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诸如中考语文是否可以用网络语言,以及告诉学生凡是积极向上的、被官方认可的都可以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如遵守法律底线,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通过介绍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和互联网“七条底线”,告诉学生在互联网上什么是违法的,应如何做。这一层次的教学,是由知到行的演进、提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授课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特性,在网上弘扬和传递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润人心、滋养社会,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

三、锚抛得广

授课老师的问题覆盖面很广。从网络的使用,到网络交往的注意事项,每个问题都很有张力,可以延伸。这样授课老师对教材把握变得很灵活,问题可以走出去,又可以拉回来,游刃有余,富有灵动性。授课老师对新授的部分设计了活动,其一是小调查。这个活动抛了两个锚。第一,你在网上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实际又亲切。学生通过列举的方式,了解网络生活的丰富性。第二,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区别是什么?它是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有了一定的高度,授课老师引导学生探讨,使他们懂得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是不一样的。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扩大了交往范围,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这两个锚的设计,既让学生初识网络,体会到网络沟通无极限,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授课老师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网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抛出“怎样远离网络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时,授课老师设置了讨论环节。授课老师对小组合作探究给予了指导,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分工合作,设立组长、记录员、主题发言人,这样可以使開展的合作探究高效且用时少,在交流中,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地碰撞。如多开展户外活动,不过多依赖网络,转移注意力,增强自制力,多与身边的人交往。在交流中,也生成了许多授课老师未预想到的观点。这些都使教学活动因生成而精彩,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的结束部分,授课老师出示了互联网“七条底线”,这是全课的总结与升华。通过这个锚,帮助学生增强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提高认识网络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四、锚抛得新

课堂教学过程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授课老师引入的教学资源特别鲜活,如移动支付、“互联网+”战略、网络强国战略,甚至即将来到的“双十一”等都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海量信息让学生耳目一新。虽然课堂信息量很大,但这堂课又不失为一堂质朴的课,很清晰,没有多余的环节,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在讨论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现象之网络信息”时,授课老师选取了微信信息是否转发的素材,同时加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关于在微信、微博发假消息最高处7年有期徒刑的最新时事。这样的素材与时俱进,使课堂更具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提供探究、参与、合作、讨论的平台,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课程的后半部分,授课老师出示了一条微信信息:“就在昨天,我的朋友圈中都是铺天盖地的老人丢失的消息,消息中老人的出走时间、当时的穿着、家人联系电话、联系人的名字等详细呈现。每当看到这些消息,以前的我一定会转,不论真假,只想表达自己的爱心。现在,通过准备这节课,查阅相关资料后,再看到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要确认一下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再作决定。”这个部分十分贴近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确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授课老师让学生知道对网络信息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要用一双慧眼来辨识。认识新媒体,利用新媒体了解信息,促进自身成长,同时要辩证地看待新媒体,不敌视,也不轻信,在转发信息之前仔细斟酌,让谣言止于智者,要形成自己的媒介批评能力。这是信息化时代公民的一个重要素养。

这节课创设的锚让教学环境不是在作秀,没有花样百出,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授课老师要在锚的设置上下功夫,选取现实生活中网络交往所产生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设置,以培养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和毅力,而不是坐等桃子落下来。这样既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使之入境。锚细、深、广、鲜的设置背后是授课老师的挖掘和思考。我们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不仅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活跃,更使抛锚式教学模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尤其当锚的选取恰当,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时,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但是如何选取合適的锚,这需要授课老师有较高的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学情。

【王爱民,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曹雪,辽宁省大连市大连格致新校】

责任编辑︱孙格格

猜你喜欢
老师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