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潘立 沈乃平
摘 要:童真、童心、童趣集中反映在儿童的言语上,连缀在一起就是一首精美的诗。学习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诵读诗文是基础,展开想象是关键,仿写创作是终点。朝着这三个目标努力,儿童诗教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关键词:学习童诗;诵读;想象;创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归结起来,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是誦读诗文,其次是展开想象,悟诗文大意,获得情感体验,最后是感受语言的优美,也可试着仿写创作。以此作为学习童诗的三部曲,让学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
一、 诵读诗文,读出韵味
诵读,是儿童诗教学的起始,是根本之举。当然也有一类儿童诗特别适合诵读,教学的重点也是诵读,如《重重叠叠真好玩》就是偏向于这一类。这一类课最难突破的是“怎么读,孩子们才不累!”你得变着花样读,自由读,齐读,个人读,合作读,赛读,像玩一样,不让他们觉得闷。
这类课最忌讳的是“通过朗读技巧来推动”。你得创设情境让他们想象,让他们移情,让他们体验,让他们的心灵与感受和诗人遇合,让他们发现朗读实际上是在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如下面一首诗:
小蚂蚁
小蚂蚁,爬,爬,爬,爬上草尖,玩滑梯。
小蚂蚁,爬,爬,爬,爬上花苞,荡秋千。
小蚂蚁,钻,钻,钻,钻进小洞里,哎呀!黑漆漆,快逃!
小蚂蚁,钻,钻,钻,钻进树耳朵,咦?是一个好深的大山洞哩!
1.
创设情境,出示小诗:美丽的村子里有一只小蚂蚁,这只小蚂蚁可有趣啦!
2. 读通小诗,读懂小诗:教师范读,指名读,读正确,读明白。
3. 读出不同的节奏:如果这只小蚂蚁爬得很快,这首诗该怎么读呢?如果小蚂蚁爬得很慢,这首诗又该怎么读呢?
4.
趣味拓展:小蚂蚁的趣事可真多,它不仅仅会爬,还会钻呢!自主练习,交流朗读,读出了小蚂蚁有趣的样子,读出了儿童诗的节奏美,音乐美。
诗是用来朗读的,也是用来倾听的,但往往这类课最缺少的就是倾听。插入雪野先生的一段话:“在听别人读诗时,不要看文字,闭上眼睛。听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浮出很多画面,会感觉到画面的清明,温暖。不要问孩子这首诗歌美妙在哪里?你学到了什么?让孩子用童心去体会,诗传递给他什么感受:自由而神奇的想象,快乐而美丽的画面,诗就这样走进孩子心里。”因此,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蚂蚁。
还有一类儿童诗,如《学用明喻练想象》,是一堂非常典型的仿创课。这类课有一个相对比较固定的流程。首先,出现例作,反复诵读,接着,诗情剖析;然后,深化迁移;最后,模仿创作加点评。由此可见,反复诵读应放在儿童诗教学的首要位置,是打磨之基础。
二、 展开想象,领悟诗意
话说“诗意”,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诗的意思,二是诗的含义,意思是较为表面的,而含义是较为深刻的,通过表面的意思看到蕴含的意思。要领悟诗意,就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声音所蕴含的情绪。欣赏范诗——《巴喳——巴喳》
巴喳——巴喳
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巴喳——巴喳!/“笃笃”听见这声音,/就一下躲到了树枝间。/“吱吱”一下窜上了松树,/“崩崩”一下钻进了密林。/“叽叽”嘟一下飞进绿叶中,/“沙沙”哧一下溜进了黑洞。/全都悄没声儿地蹲在看不见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着“巴喳——巴喳”越走越远。
出示范诗,学生自由练读,教师范读,小组赛读,通过一系列的诵读后,读着读着,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是谁在唱歌。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巴喳”“笃笃”“吱吱”“崩崩”“叽叽”“沙沙”,有的说,我仿佛看见了动物们在森林开音乐会;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松鼠、兔子、黑熊、小鸟……唱着歌回到了家;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猎人举着猎枪走进森林,看到动物们这么可爱,最后还是“巴喳——巴喳”离开了。整首没有写到猎人、小动物,全凭这些表示声音的词,展开想象,展现出了一幅幅画面,“诗意”自然就蕴含其中了。
再如范诗《有趣的0》
在小草的眼里,/0如一颗晶莹的露珠;/在大地的眼里,/0像一个圆圆的湖泊;/在汽车的眼里,/0似一个心爱的车轮……
有趣的0,在谁的眼里还会是什么呢?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纷纷说道:在大树的眼里,0如一个圆圆的鸟巢;在司机的眼里,0如一个灵活的方向盘;在小朋友的眼里,0如一块甜甜的饼干……在孩子们的眼中,0像鸡蛋,像呼啦圈,像水桶,像太阳……诗意童年顿时迸发出活力,多姿多彩。
三、 涵咏语言,学习创作
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儿童诗的语言富有诗意,富有灵动性,更是充满想象之魅力,需要我们品读涵咏,才能体悟其中的精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性质又是相吻合的。于是,我们就从学习品味儿童诗语言入手,出自小朋友之手的作品,语言虽然稚嫩但富有童趣,出自名家之手的,语言固然讲究意境与押韵,如金波写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你猜,/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我愿飘落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我愿飘落到广场上,/堆个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我愿飘落到妈妈的脸上,/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在诵读的基础上,读明白了“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落到小河里,飘落到广场上,飘落到妈妈的脸上。”全诗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假设与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雪花飘落的心愿“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堆个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还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也当作了一片雪花,“我愿飘落到草地上,变成一颗水珠,和小花小草说悄悄话。我愿飘落到沙漠里,变成一潭水,让动物植物喝足水。我愿飘落到……”儿童是诗意的化身,名家的语言信手拈来,却如此得心应手。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诗意童年,只要循着导航仪,必定渐行渐远。诵读诗文是基础,展开想象是关键,仿写创作是终点。朝着这三个目标努力,儿童诗教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作者简介:
伍潘立,中级职称,浙江省慈溪市,浙江省慈溪市匡堰镇上林小学;
沈乃平,中级职称,浙江省慈溪市,浙江省慈溪阳光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