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磊,张书航,黄康斌,张劲,邱志伟
(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康复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2.贵州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04)
腰背肌筋膜炎是原发于肌肉、肌腱、筋膜,以慢性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1],临床发病率高,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和工作一种常见的疾病,常在骨骼肌纤维中可触及高度局限、易激惹的敏感压痛点,其可在劳累、寒湿等诱因中引起并持续较长时间。当前,针对其治疗的措施众多,如针灸、推拿、局部振动、物理因子等,其临床疗效较局部,复发率高,疗效一般,缺乏整体的调节和治疗方案[1],且在治疗过程中因疼痛对患者的影响导致其主动参与性较差,后期延伸训练未能及时跟进。本研究从患者康复全周期出发,考虑患者的自身潜力,强调运动是良医良药,采用火针联合运动康复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确诊的100例腰背部筋膜炎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8.15 ±2.83)岁;病程(363.75±2.17)d ,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5.07±1.14)岁;病程(355.16±2.85)d。两组患者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纳入标准 (1)在局部有压痛,且有弥漫性疼痛;(2)触摸时有硬结及条索感;(3)腰背肌筋膜炎试验为阳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1)肿瘤、椎体骨折、孕妇等;(2)合并有风湿性疾病、脊椎感染的患者等;(3)依从性差的患者。
1.3.1 对照组 (1)手法治疗:①取穴:肾俞、肝俞、脾俞、腰阳关、夹脊、八髎以及病变局部压痛点;②手法:揉、压、拨、拿、搓、叩;③操作顺序: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扶他林药膏均与的涂在病变部位,每种手法操作时间为5 min,以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对条索隆起,僵硬、增粗、结节硬块等阳性反应物,可作为重点施治,以理顺肌筋,缓解麻木,挛缩等。(2)振动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腰背肌周围缓慢移动,然后将振动罩置于腰背肌两侧进行振动治疗,频率为160~240 Hz,2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3.2 试验组 以火针结合运动康复疗法。选取腰背部最强压痛点、筋膜触发点及部分穴位作为治疗区域,1次/2 d,配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8周。
火针治疗:以中粗火针为主,采用散刺法。(1)术前:使施术者正确取穴、操作方便。定位:火针进针迅速,故应在针前定位,并加以标记。消毒:定位后,先用2.5%的碘酒棉球,从穴位中心向四周划同心圆消毒,再以75%的酒精棉球同法脱碘。(2)术中:加热:医者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握笔式持针,将针尖深入点燃的酒精灯或酒精棉球的外焰中。进针:进针的技术关键是快。针体烧红后,迅速准确的刺入穴位。可留针5 min。出针:火针提离皮肤后,要用干棉球迅速按揉针孔。(3)施术间隔时间:火针最短间隔1 d方可再次施治。急证亦可每日针1次,但不应超过连续3次。慢性病可连续治疗,间隔时间亦可略长,3~7 d 治疗1次。
运动康复疗法:(1)加强肌内贴技术的应用,缓解背部肌肉疼痛和松解筋膜的“Y”字贴扎。(2)第一步是牵拉牵伸腰背部竖脊肌之外,前拉肩膀、颈部肌群,拉伸下肢后侧肌群。在腰背部开始有感觉的那个位置保持30 s,并配合呼吸进行运动。第二步是拉伸腰背部的深层肌群,维持这种姿势30 s,每天进行3~5次。第三步通过SET系统进行腰椎核心肌群锻炼。让患者躺在SET系统上,悬吊带置于骨盆和下肢腘窝处,让患者抬高骨盆维持30 s。第四步是腹部强化训练 腹部肌群包括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主要包括腹横肌和腹直肌的训练。患者平躺在地板上,双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保持并拢在一起。当进行呼气时,收紧腹直肌和腹横肌,伴随腹部会向下凹陷,骨盆会后倾,就像用腰部向下压地板一样,并保持5~10 s,然后慢慢吸气,此时放松腹直肌,当时腹横肌要慢慢做离心运动以使腹部涨开,在末端维持5~10 s。每天需要做此循环10次左右。(3)配合泡沫轴自我牵伸放松:腰背肌肉至于泡沫轴之上,反复在泡沫轴上缓缓进行滚动1~2 min,疼痛点上停留20~30 s,待疼痛程度下降50%~75%。
(1)疼痛程度评价采用MPQ-PRIT疼痛功能评分,包括20项与疼痛相关的选项,最高5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量表包括提物、步行、坐立、疼痛强度、生活自理等,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最高6分,得分越高障碍越严重;(3)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1)体位转移能力:①床上体位及活动能力;②坐起及坐位平衡能力;③站立及站位平衡能力。2)卫生自理能力:①更衣,如自己穿脱不同式样的上衣、裤子、袜子和鞋;②个人卫生,如洗脸、刷牙、修饰、洗澡、大小便以及便后卫生;③进餐,如准备食物和使用餐具等。3)行走及乘坐交通工具能力 :①室内行走;②室外行走;③上下楼梯;④上下汽车;⑤使用轮椅。4)交流能力:①阅读书报;②书写;③使用辅助交流工具,如交流板、图片、电脑等;④与他人交流;⑤理解能力。5)社会认知能力:①社会交往;②解决问题;③记忆能力;(4)腰椎的前屈和腰椎的后伸,主要监测腰椎正常的活动度,按照物理治疗学中的要求应用关节活动度测量仪器测量,固定臂和移动臂分别为股骨长轴和额状面。
治疗前两组患者MPQ-PRIT、ODI和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PQ-PRIT评分两组患者均显著优于治疗前(t=7.78,t=7.25,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试验组ODI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t=15.25,t=10.41,P<0.05);治疗后试验组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t=22.39,t=19.24,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MPQ-PRIT、ODI及ADL评分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患者治疗前两者比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前屈及后伸活动度显著高于治疗前(t=8.46,t=7.25,t=6.64,均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6.33,t=6.72,t=7.25,均P<0.05)。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患者治疗后MPQ-PRIT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提高,腰椎功能障碍指数下降,而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表明运动康复疗法联合火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更有效。火针的可能作用机制是在治疗过程中造成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的微小灼伤[2-3],引起周围健康组织的反应,有白细胞及巨噬细胞侵入,将变性的破坏物质吸收。火针直达病所,高温破坏炎性病灶,利于渗液的排出,且针体周围微小范围内病变瘫痕组织被灼至炭化,粘连板滞的组织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环状态随之改善。火针点刺具有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作用,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4-5]。 腰背肌在人体正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的支持性作用,在患者疼痛症状大部分减轻后可参与训练,强化或者放松某些腰部肌肉,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整体调节[6-7]。肌内效贴是通过粘贴时的胶布的密度差牵动皮肤的走向,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间隙,进而影响到皮下筋膜组织的流向,让筋膜系统能够有足够的通透性与流通,促进淋巴及血液循环,有治愈肌肉疼痛的效用,对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8]。而传统的手法和振动疗法不能长期的稳定治疗效果,在院外没有切实可行的延伸训练,疗效有待于加强。
研究表明,火针治疗下引导的运动训练能改善腰背肌筋膜的协调性,增强肌肉的自身潜能[9-10],灭火部分激痛点,放松肌筋膜链[11-12],激活肌肉存在的感受肌张力变化的感受器[13],抑制肌肉中的肌梭,减小肌肉的收缩程度,其能纠正肌肉不平衡、改善关节活动幅度、增强肌肉有效性、减轻关节压力,有利于改善患者全身整体姿势,增强患者吸收炎症的能力及自身调整能力,达到治病和防病的效果。
火针治疗配合运动康复疗法能有效的松解和调节全身的肌筋膜链,能加强和稳定治疗效果[14],让患者真正成为疾病治疗的真正参与者和执行者,使人体自身调整和适应疾病的能力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