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君,隋凤娟,李婷文,张建华,谢智学
(1.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体育竞赛的市场化目标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马拉松赛事是一项集竞技性、大众性、表演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育赛事,同时也是一项富有激情魅力及参与人数较多、观赏性较强的体育赛事”[1].目前,全国不同地区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体育事业、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的助推器.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下,马拉松赛事必将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凭借自身较高的公益性与商业性价值,在带来如加强文化宣传、打造城市名片、推动全民健身、带动体育事业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许多负面影响也会接踵而至.因此,笔者以历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对赛事运作现状中的社会效益及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探讨出符合赛事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马拉松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是以马拉松比赛为承载,以西方文化为主导,代表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形式”[2].公元前490年,希波战役中雅典人获得反侵略的胜利,雅典统帅米勒狄派有“飞毛腿”之称的菲迪皮得斯将马拉松战役获胜的消息带回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最终因力竭而亡[3].为纪念这场历史性的伟大战役,1896年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创设了首个马拉松长跑比赛项目,并将距离设定为菲迪皮得斯送信所跑的距离——40.2km.而后“马拉松第一人”的雕像矗立在距雅典城30公里处,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1897年,美国波士顿举办的第一个城市马拉松掀开世界各地城市马拉松的普及、举办和参与的浪潮.此后的10年内,马拉松赛的距离一直保持在40km的范围内.直至1907年的第四届伦敦奥运会,为方便英国王室人员的观赛,故将起点和终点分别设于温莎宫和奥林匹克运动场,其距离为26英里385码,约为42.195km.此后国际田联正式将该距离确定为马拉松赛跑项目的标准距离并延用至今.1984年女子马拉松赛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准为奥运会项目.同时,火奴鲁鲁马拉松赛(1973年)、柏林马拉松赛(1977年)、纽约马拉松赛(1998年)、阿姆斯特丹马拉松赛(1999年)等一系列马拉松赛成为发展史上的经典赛事.
马拉松赛事迄今为止在我国已有40年的发展历程.1981年,北京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的基础.但在随后的30年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随着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纲要》等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与落实,全民健身理念、全民健身活动与国家政策扶持的逐步增强,自2011年起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可谓遍地开花,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趋势.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马拉松赛事场次已从起初的22场增至328场,到2017年年底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规模已突破1102场次,其中路跑赛事800场、越野跑赛事近300余场;2011~2017年参与人数从40万增长至500万人次,并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34个城市(覆盖全国70.06%的地级市),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发展浪潮[4].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是由中国田径协会、甘肃省体育局、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于2011年,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并获得“中国马拉松最佳赛事”、“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国际田联金牌赛事” 等荣誉称号,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马拉松赛事,其三个发展时期见表1.
赛事初创期(2011~2013年):2011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的初创在项目中设置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km跑和迷你马拉松四种类型,它的首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赞,并获得“2011年中国马拉松最佳赛事”称号.2012年,兰州市通过总结和吸纳其他省市的办赛经验,紧紧围绕“一会议、一节日、六活动”的主题,打造集赛事规模大、创新程度高、人物特点突出的品牌赛事.其中项目的设置依然保持四个类型,吸引了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32685名运动员参赛,并荣获“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之称.2013年参赛人数达43600人,邀请了24名国际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参赛,并被中国田径协会连续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
赛事发展期(2014~2015年):2014年依托兰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风貌,变更赛事项目设置和赛事起点,将兰州黄河风情线作为比赛路线,逐步提升赛事价值,打造城市名片和人文价值的宣传.2015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为冲击“国际田联金牌赛事”,在项目类型设置上取消10km跑,人数规模上限定为40000人,其目的为打造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型马拉松赛事.获得“国际田联铜牌赛事”和“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荣誉称号,并成功实现了迈向国际金牌赛事的第一步.
赛事成熟期(2016~2018年):随着前5届的成功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已进入发展成熟期.2016年共计23个国家及地区的41000名选手参赛,获得了“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和“国际田联铜牌赛事”等荣誉称号.2017年实行报名抽签制,依托天然的“黄河风情赛道”,吸引了来自国内、美国、肯尼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40413名选手参赛,沿线40多万观赛群众,此次赛事获得“国际田联银牌赛事”称号.2018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通过赛事专业度、媒体辨识度、公众认可度等方面50多项指标的考量,在2018最具影响力马拉松赛事榜单位列第三,并通过国际田联(IAAF)认定为“国际田联金牌赛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双金赛事”.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通过连续8年的成功举办,加快了“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兰州”的步伐.一方面政府致力打造城市名片“黄河风情线”为赛事路线,使参赛者在领略黄河沿岸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将“马拉松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与奔腾不息的黄河文化相融合,打造出西北地区独具魅力的马拉松赛事”[5].另一方面,对塑造城市品牌效应、提升人文价值宣传途径、打造高端品牌赛事等极具优势,成为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经贸往来等方面的有力支撑点.
表1 2011~2018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发展趋势一览表
体育赛事的举办有利于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质.目前,在《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康中国“2030”纲要》等国家政策与全国范围内马拉松“井喷式”发展热潮的推动下,群众体育发展良好.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大型群众体育活动,能够在无形中发挥出精神导向作用,体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同时,马拉松赛事带来的全民健身热潮,不仅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更是竞技运动向群众体育的健康良性发展的体现.“在兰马赛事的带动下广大市民纷纷走出家门加入到健身行列,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新高潮,“运动兰州、健康兰州”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从而有效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增强市民体育参与意识,提升群众综合素质”[6].据统计数据显示(见图1),“2010年兰州市体育人口总量约73万,2016年体育人口达到155万,截至2018年年底体育人口规模突破183万,增幅近150%”[7].此外,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连续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民众的参与热情,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群众的文化素质及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
图1 兰州市体育人口规模及比例增长图[7]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间竞争日趋明显,探寻差异化发展道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品牌赛事的举办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机遇,成为推动城市精神文明风貌、基础设施建设、人文景观等方面改善与提高的基础,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内涵及魅力的展示提供舞台[8].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强有力的提升城市的软硬件综合实力.“通过体育场地(馆)的建设与完备、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优化与完善等,大规模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从而提升城市品牌凝聚、打造专属城市品牌.”[9]如兰州市政府为迎合兰马赛事契机而投资3亿元进行城市建设工程.重点对黄河沿岸滨河路兰马赛道、沿途雕塑景观、标志性建筑物周围的绿化,启动“黄河兰州段湿地保护专项计划”的保护及修复项目,增植城市绿地7.62公顷,植树18.7万株,补齐全民健身场馆资源短板问题,打造马拉松文化长廊、健身休闲区、全民健身馆、黄河湿地等诸多运动休闲段[10]”.一方面,致力从根源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与改善民生条件和高效打造城市品牌文化.另一方面,城市品牌的打造还须具备好的选材、顶尖的创作团队、后期策划宣传与推广来协作完成[11].兰马赛事主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赛模式.在宣传层面,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来拓宽赛事品牌文化的宣传媒介.如加强各省市间主流电视媒体、报刊杂志与网络直播平台、产业博览会、旅游推介会的高效融合来扩大线上与线下的宣传媒介,同时注重内容的时效性,以宣传体育文化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为主,以此通过塑造兰州城市品牌形象,增强西部文化软实力建设来提升体育文化、人文情怀的价值所在.
体育赛事作为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极大程度推进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兰州市共计接待游客703.2万人,旅游创收31亿元.自2011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8届,兰州市旅游接待游客和收入总量持续增长(见表2).在赛事创办初期共接待游客1407.4万人,较2010年增幅57.96%,实现旅游总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09%,旅游收入GDP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幅2.3%[12]”;2016~2017年旅客接待和旅游收入方面突破50%的增长率.截止2017年年底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超过4 70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22亿元.此外,在兰马赛事荣获“国际田联金牌赛事”等推动下兰州旅游业得到蓬勃发展.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8月兰州市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438.2万人,增速为23.62%;旅游总收入突破380亿元,增长29.4%,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总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同时仅8月份兰州市旅客量达到874.182万人,旅游总收入79.3874亿元,增幅19.68%和26.30%,呈现出井喷式增长规模”[13].由此看出,兰马赛事品牌的构建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旅游产业消费效果凸显,同时也应证了“中国西北游、相约在兰州”的西北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化.
表2 2011~2017年兰州市游客接待总数与旅游收入表
马拉松比赛作为一种大众参与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赛事的举办在带来正向社会效益的同时,许多负面影响也会应运而生.因此,审视与分析马拉松赛给城市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也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性赛事的举办无疑由场地资源设施、饮食居住设施、交通状况及安全保障设施四个核心板块构成.兰州市的地貌特征是处于“两山夹一水”的沿岸所建的城市,受地域环境及面积的限制,对于马拉松赛事举办中资源利用、物资转运、产品消耗等方面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赛事当天会封闭部分主干道以及公交运输车辆,极易造成城市交通网络的拥堵.在承担居民日常出行的基础上,还需兼顾赛事期间参赛运动员、工作人员及观众出行的客运压力,同时汽车密度的飙升会增大尾气中CO、CO2的排放量,从而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的可能性.此外,在赛事举办过程中汇集运动员、裁判员、新闻媒体记者及数十万游客的集聚使得城市人口剧增,加之大量建材的不合理使用和填埋、堆积不当,很大程度上造成生活用水及垃圾处理负担过重而引起城市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城市生态及旅游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如2013年北京马拉松赛出现“如厕难”的焦点,致使游客及选手在红墙根、绿化带及公园附近就地小便,部分观赛游客随手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等.同时,兰州市在起点处“如厕难”问题上也非常棘手,由于起点处人员过于密集,地面基础设施配备严重不足,很难满足集聚群众的实际问题.例如2011年、2012年、2013年兰州国际马拉松的赛道起点设置在兰州东方红广场,当天数十万计的人口汇聚在赛事起点位置,组委会设置的公共卫生间很难满足现实需求,也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此,马拉松赛事的起点设置和沿线公共卫生间的建设成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面对全国范围内“井喷式”规模发展的马拉松赛事,行业规范的不健全导致竞赛组织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马拉松赛事场地的开放性、项目自身的危险性、社会民众的参与性及赛事规模的庞大性,使得竞赛组织风险存在普遍性、多元性、客观性的特点.以下分析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竞赛组织风险源.
首先,在选手组织及人员管理方面,缺乏对参赛选手的年龄、健康状况、参赛阅历的资格审查,缺乏报名时必要的体检报告单,极易造成参赛过程中自身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裁判员、志愿者等人员多数以市区内高校及中小学教师为主,存在人员招募数量、综合业务水平及分配与管理中纰漏的出现,最终影响赛事的组织及运作.其次,在场地设施及环境气候方面,以兰州独有的“黄河风情线”作为赛事场地,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跑道沿途两侧的补给、标识设置、引导标语不明晰与数量不足,都会导致运动员跑错路线,甚至比赛后无法找到自己存放的物品等问题.办赛时间多数集中于6月上旬,在气候、温度、空气质量等方面需避免温度较高而导致晕厥、摔伤、猝死等事件的发生.第三,在安全保障及后勤服务方面,另外,由于马拉松比赛参赛人数动辄数万且密集,极易造成检录入口把关不足,比赛途中出现“替跑、蹭跑、陪跑”的现象发生.另外,由于城市主干道路在赛事期间的交通管制造成禁止公共交通工具及私家车的通行,极易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不便而引起市民的不满.还有在赛道两侧及人行道上摆放大量商业广告牌以及赛事所必须的能量补给的相关站点,加之街道人流量特别大,沿途观众的加油呐喊声,都会对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此外,赛事过程中的车辆调度与管理(开道车、引导车、媒体车、救护车、收容车)、电力、电话及网络供应以及医疗救助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纰漏亟待解决,以此保证赛事的科学化、品牌化、优质化的发展.
“马拉松赛对办赛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文化建设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14]”.然而在现阶段的马拉松发展热潮中问题凸显.虽然北京、上海、厦门、兰州等仅少数地方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极具品牌文化特色,但多数二三线城市及地方性马拉松赛事存在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及同质化办赛模式,缺乏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在宣传方面也仅借助地方性及省内网络传播渠道进行宣传,缺失品牌化的传播矩阵.为此,加强创新赛事管理体制与打造宣传阵营成为必要基础.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厘清自身权责与办赛主题,充分结合赛事主办方及城市正确的自身定位,涵盖办赛规模、目标人群、文化特色以及充分挖掘城市潜在的特色、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与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多元化的元素符号,力争创办主题明确、特色鲜明,文化价值突显的品牌马拉松赛事[15].另一方面,创建品牌宣传阵营,各级政府通过对现有宣传渠道进行筛选,除以往较为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牌等媒介之外,需将重点放在新兴媒体传播渠道.例如2007年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事在宣传层面获得了全球178个国家及地区的电视直播或转播.2018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通过创新宣传渠道,引进国际拉加代尔体育公司进行全球赛事直播,同时依托国内如人民网、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等大型网络直播平台参与赛事直播.此外,还可通过丰富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的内容时效性来加强马拉松爱好者间的互动性,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品牌宣传阵营,创新与丰富马拉松赛事线上与线下的直播渠道来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从而实现“让兰州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兰州”的美好愿望.
强化赛事风险及安全保障措施成为马拉松赛事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赛事等级分类与分层监管来提高赛事组织及监管效率.同时增强赛事过程中专业医疗保障、救援团队的组建和运作,以此来保障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发生猝死时“黄金四分钟”的最佳救援时间来确保赛事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严格制定防范措施,重视健身安全意识养成,“充分调动、联合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及医院的专家教授,加强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进行课题立项与申报,编著《中国·兰州亚高原马拉松赛》的专著及风险评估、安全保障的可行性方案”[16].此外,通过互联网高效互通、快速便捷的优势,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多种途径加强对马拉松赛的科学锻炼方法、自身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普及与推广,加大马拉松赛事与所办城市的经济、文化、体育、旅游等的互动研究,从而建立兰州马拉松赛的科技支撑与保障体系,有效推动马拉松赛事的科学化、常态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未来马拉松赛事发展中的类型设置亟需完善.一方面,加强赛事类型设置,满足多元化的社会群体需求.如北京国际马拉松中的儿童跑、上海马拉松的记者跑、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的梦想1km、浙江*杭州马拉松的情侣跑、山东*威海马拉松赛的丽人跑等多元化类型设置.既迎合时代发展的步伐,民众参与体育运动及生活品质的需求,也充分展现出儿童的活跃、现代女性的美丽、当代青年及媒体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的特点,为赋予马拉松赛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注重端正民众参赛动机,加强安全意识理念的形成.赛前及时评估或全面检查自身状况;赛中把握适度、调整节奏;赛后及时调整放松,从而有效规避因追求自我突破或超越极限所造成的病理损伤.此外,还需通过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提高公民道德修养、环保意识理念来文明参赛,确保赛事过程中人人做到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义务,使得形成“文明参赛、和谐比赛”的宗旨,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及彰显地域特色、文明礼仪传承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