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 本刊通讯员 王绍礼
新中车成立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对中车及装备制造业的重视。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车浦镇人干事创业的激情。我们一定把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继续抓好红色基因传承、国家品牌效应,继续练好内功、改革创新、做好自主创新,在建功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续写好中国梦的“浦镇篇章”。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大斌
今年是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浦镇公司”)建厂111 周年。作为一家百年企业,中车浦镇公司诞生于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从国企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再获新生。改革开放以来,中车浦镇公司通过核心技术开放式创新,企业制造实力全面提升,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创造了我国铁路运输装备制造领域的众多“第一”:研制开发了我国首列25.5 米空调双层旅客列车和准高速双层旅客列车、首列空调双层内燃动车组、首列摆式列车、首列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其中,中短途空调双层客车和准高速空调双层客车,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的中车浦镇公司,已经成为拥有11 个产业基地,集“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城际动车组、有轨电车、悬挂式空中轨道列车及重大核心部件为一体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大斌(左三),总经理李定南(左一)向集团领导介绍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中车浦镇公司是一家具有红色传统的百年企业。多年来,公司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创新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工作和群众组织工作,重视提升党员素质、培养党员技能,充分发挥了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镜头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如此,对于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央企亦是如此。中车浦镇公司依托优良的红色基因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培育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先锋、责任、创新、精益、品牌文化。
中车浦镇公司建厂110 周年庆祝大会
中车浦镇公司的前身是浦镇机厂,始建于1908 年。浦镇机厂是江苏和南京最早建立工会组织之一,系江苏省工人运动重要的策源地;浦镇机厂是南京地区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浦口党小组的诞生地。这两个组织的主要创建人王荷波,当时是浦镇机厂的一名工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车浦镇公司依托这一企业独特的红色基因,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逐步形成了富有企业特色的“先锋文化”,即:革命时期走在中华民族解放大业前列当先锋,建设时期领先潮流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当先锋。先锋文化延伸到企业发展、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形成相应“责任文化”、“创新文化”、“精益文化”和“品牌文化”。
一代又一代的中车浦镇人,大力弘扬“先锋文化”,传播“责任文化”,提倡“创新文化”,推进“精益文化”,推广“品牌文化”,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车浦镇公司落地有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把‘五大文化’与中车集团公司‘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相融合,与打造‘高优亮强’新浦镇的目标相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大斌说,公司将“五大文化”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软实力”。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企业文化经典案例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车浦镇公司“五大文化”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了大会交流,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镜头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车浦镇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及生产经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从质量、精益、育人、服务、党建、文化等方面出发,按照工程化设计、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指导基层党组织每年年初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工作进行立项,每季度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总结上报,每年年底前对立项项目进行结题。
公司党委专门成立了6 个项目组,负责定期对基层党组织立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跟踪、指导、检查和评审;每年评出年度“优秀工程”和“优质工程”,给予基层党组织相应奖励,并将“六项工程”总体推进情况纳入基层党组织动态管理考核评价。
通过打造创先争优“六项工程”品牌,近两年来,中车浦镇公司40 家基层党组织先后开展重点工程立项210项,有效促进了公司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兑现。去年,又按照中车打造党建“金名片”的部署安排,启动了“1+15”党建名片建设工作,计划用3 年时间打造15 个公司党建品牌。“1+15”党建名片建设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公司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党建活力不断激发,党建创新不断显现。
中车浦镇公司党员占员工人数的33%,1560 名党员工作在生产经营一线和关键岗位,他们就像一颗颗闪光的金子,始终让党旗飘扬在每一个岗位,每个急难险重的时刻。
2018 年9 月26 日,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车齐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当天,由中车浦镇公司技术工程、车体车间、城轨总装党(总)支部联合开展的“支部共建搭平台,联合攻坚铸精品”举得阶段性成果,三个支部合力攻坚,仅用了4 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时速250 公里标准动车组首辆车的总装。
公司党委通过“把各类技术骨干和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使党员成为公司优秀的人力资源。同时,引导基层党组织在公司内外部广泛开展“支部共建”活动,进一步增强支部活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中车浦镇公司党委宣传部长韦琳介绍说。
“250 公里标准动车组首辆车总装完工,既是对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检阅,也是对联合共建的阶段性检查。”赵大斌说,通过“支部共建”,有效推动了公司基层党组织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验互取,打破了各单位间的壁垒,推动促进了公司重点项目的推进,形成了“1+1>2”的良好工作局面。赵大斌表示,公司将持续抓好“1+15”党建名片建设工作,指导基层党组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品牌,为打造“高优亮强”新浦镇提供坚强保证。
青奥会期间,中车浦镇公司党团员24 小时服务售后一线,赢得业主和社会一致好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创新驱动,是中车浦镇公司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走核心技术开放式创新之路,中车浦镇公司全面掌握了时速250 公里“复兴号”标动、时速160 公里动力集中型电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城际动车组等集成创新技术,特别是在网络控制、铝合金和不锈钢车体制造、转向架、制动机、网络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自主创新,以强大的核心竞争实力驰骋于国内外市场,为中国制造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镜头聚焦
引进消化和吸收是基础,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多年来,中车浦镇公司在发展中不断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坚持核心技术开放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时间追溯到20 年前,1999 年中车浦镇公司获批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定点生产企业时,在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领域还是个“新手”。城市轨道车辆的核心技术,一直由国际制造巨头掌控市场。
2000 年,中车浦镇公司抓住国家推进地铁车辆国产化的政策机遇,与法国阿尔斯通开展技术合作,四年后,全面掌握了世界一流地铁车辆制造技术,并达到国产化率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中车浦镇公司先后与阿尔斯通、庞巴迪、西门子和NBDSK 等轨道交通领域的国际巨头进行过技术合作,不仅学技术、学管理,更学理念。
“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把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转化成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打破了国外技术长期垄断的局面。”中车浦镇公司总经理李定南说,通过技术合作,中车浦镇公司实现了与世界最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对接,在关键的九大核心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中车浦镇公司建立起自己的研发、制造、试验验证和服务平台,并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实现从跟随、比肩和领先的转变。从学习、消化吸收到完全自主创新,中车浦镇公司已华丽转身。
核心技术的突破,使中车浦镇公司一系列国内外重大市场项目有了坚实的依托,为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之路,打造行业一流、国际知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镜头聚焦
中车浦镇公司公司通过精益管理不断追求卓越,以节拍式拉动、看板式管理、流水化作业和标准化工位为核心的精益生产模式,全面改善了管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企业获全国精益管理大奖。
“市场、技术和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市场的取得关键靠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精益生产是企业‘两化融合’和‘工业4.0’的基础,引入精益管理对浦镇不亚于一场革命。”
在中车浦镇公司副总经理施青松看来,精益管理既是一种生产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哲学思想。
回想起13年前中车浦镇公司推行精益管理之初的场景,施青松至今仍历历在目。“刚开始引入精益生产,大家一时不知怎么干活了”施青松说。精益生产虽然难度较大,但生产效率却大幅提升,过去一天最高生产2 至3 辆,推进精益生产后一天可以生产14 辆。在做到标准化、准时化的同时,质量明显提高。
精益管理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在资产管理中也是如此。“过去大家都是自己去库房找物料,挤成一团,相互干扰。现在看着电视屏幕工作,轻松愉快。”中车浦镇工业物流有限公司陶春松总经理说。
参观中车浦镇公司生产车间看到,从焊接、搬运,到吊装,很多岗位都被机器人所替代。中车浦镇公司资产管理党支部书记邓伟俊表示,机器人替代工人的结果是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准时化,为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4.0 奠定了基础。
在施青松看来,精益生产、精益管理正是工业4.0 的基础。他以中车浦镇公司的轨道车辆生产制造为例,强调正是由于有了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配送化、节拍化、标准化,才有了浦镇公司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及部分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镜头聚焦
在传统产业优势不再,以智能制造为新特征的产业迅速崛起之时,中车浦镇公司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抢抓新机遇,抢占制高点,不断创新产品和经营模式,推进新产业加速发展,展示后发优势。
2016 年9 月10 日,长着一双“可爱的熊猫脸,可悬挂在空中自由行走的列车”在中车浦镇公司下线,这是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铁列车。
首辆空铁列车从设计到制造、从概念到整车,中车浦镇公司仅用了4 个月时间,创造了研发史上的奇迹。此前,“空铁”只有德日两国有能力制造。
同年12 月26 日,由中车浦镇公司负责执行的华东首个跨座式单轨PPP 项目——芜湖市轨道交通1、2 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兴建。
2017 年1 月9 日,中车浦镇公司再次发力,实现国内首列最先进无人驾驶胶轮APM 车辆交付。
今年,时速160 公里“绿巨人”全面投运。时速250公里“复兴号”标准动车组试验下线。
“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中车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们逐步从精益制造转向智能制造。”李定南表示,通过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的方式,中车浦镇公司不断探索智能制造之路,把智能制造向智能产品和智能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扩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模式。
中车浦镇公司填补的“国内空白”远不止于此。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上海轨道交通10 号线,其列车就是中车浦镇公司制造,已安全运行了6 年多。此外,苏州5 号线、上海14 号线地铁列车也开始采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
公司在转向架车间、车体车间开始数字化车间试点,将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机械手、数控加工中心、三维智能检测设备应用于主要生产过程,并通过智能交互、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方式,大幅提升了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镜头聚焦
中国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中国铁路在国际上逐步赢得了肯定。作为中国中车的骨干企业,中车浦镇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研发平台,产品实现谱系化、集群化,远销海内外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15 年3 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开启,中国第一次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成为主动的国际合作模式创造者。
一年后,浦镇公司在印度获得诺伊达地铁线车辆采购合同,合同总额约合人民币7.25 亿元,这是中车浦镇公司在印度市场获得的第二个大订单。
早在2008 年,中车浦镇公司就率先在印度孟买获得108 辆地铁车辆订单。这是公司依靠自主技术方案拿到的第一个订单项目,首次实现向海外整车出口的零突破。2015 年6 月,孟买一号线全面投入运营。
2017 年5 月底,肯尼亚“世纪铁路”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正式通车。这个“中非合作转型升级新样板”,用的就是中车浦镇公司制造的时速120 公里客车。
目前,中车浦镇造已出口全球15 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赵大斌表示,为推动发展中国家建设,实现陆路的互联互通,中车浦镇公司将不断创新创造,加快“走出去”步伐,以过硬的技术和高质量产品,展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浦镇力量,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柔性化生产线保证了海内外订单项目的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