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素描训练的基本步骤

2019-10-08 06:37杨文华吴立岗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英素描文章

杨文华 吴立岗

多年的实践证明,素描是小学作文起步训练的一种好方法。素描训练可以分为片段素描训练和叙事素描训练两种。三年级重点进行片段素描训练,即通过对静物、小动物、房间陈设、大自然一角、人物的外貌、动作、对话等分单元进行描写,重点发展学生有顺序的、精确的观察能力和大胆合理的想象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段”的写作技能,积累各个局部的知识和常用词汇,使他们能写出思想健康、内容具体、条理比较清楚、词句比较通顺的一段话或几段话。到了四年级,则应从片段素描过渡到写好一件事的篇的素描,从观察作文过渡到命题作文。在继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他们抓住中心、突出重点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記叙文的结构特点和综合描写的技能,使他们能写出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比较通顺的简短记叙文。

本文着重介绍四年级叙事素描训练的四个基本步骤。

一、仔细观察,把一件事完整地记叙下来

记叙文包括叙事、写人和状物,其基本功在于完整地记叙一件事。就叙事而言,只有记好一件事,才能记好一天、一次活动或者几件事;就写人而言,先要学会从一件事写人,才能学会从几件事写人;状物也是如此,它往往以写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作为基础。因此,叙事素描的第一步,应该训练学生仔细观察,把一件事完整地记叙下来,初步形成安排记叙文结构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带有很强的具体性。他们比一二年级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但还不够稳定,容易外露。这些年龄特点很自然地反映在其作文中。上海市一所学校开展了素描作文教学实验。有个实验班曾在叙事素描训练前,让学生写一篇观察夏令营活动的作文:《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结果只有30%的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其余的文章出现下述问题:(1)没有“记一件事”,而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在公园里玩“抓特务”、划船、回到宿舍包馄饨等)一股脑儿都写上了。(2)记了一件事,但结构明显残缺,如某学生写玩“抓特务”的游戏,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后立即就写:“班长小王大嚷一声:‘有一股特务已经窜入我军阵地了,大家赶快歼灭他们!于是我们立刻分头进行搜索,很快就抓住一个,接着又抓到了第二个、第三个……这些‘特务可坏了,把“隋报和‘地雷都埋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但还是被我们搜查出来了。”很明显,这件事缺了“开端”部分,即忘记交代“抓特务”的游戏该怎样玩,因此文章骤然提到埋“情报”和埋“地雷”,让读者摸不到头脑。(3)结构比较完整,但是主次不分,如某学生写“划船”,是这样开头的:“一走进虹口公园,我不禁被景色迷住了。绿油油的草坪上,老人们在打太极拳,一旁的小树亭亭玉立,鲜花把公园点缀得分外的美,甚至连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也似乎停下来观赏这美景。”可是后面对划船活动的经过和结果却写得十分简单,甚至对个别同学不慎掉入水中的紧张场面也只是一笔带过。

针对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师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通过分析范文,讲清楚简短记叙文(记叙一件事)的结构特点。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记叙一件事的范文,在分析其写法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明白:文章的结构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反映,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不外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写起文章来,往往在“开端”之前还要作一些必要的交代,“追溯”既往,或者说明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这可以称作文章的“引子”。这些就是安排记叙文结构的客观依据。

第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把一件事完整地记叙下来。例如,有位教师把学生的日常生活改编成几个小故事——《吃零食是坏习惯》《知错就改,讲究礼貌》《乱抛纸屑不是小事》《写字姿势要端正》《一串钥匙》,进行演示。每一次演示完毕,教师并不要求学生生搬硬套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和四个“环节”,而是着重帮助他们厘清文章的思路,使他们逐步做到思维顺序清楚,能从开端说到结局,从原因说到结果;思维重点突出,能把事情的“发展”和“高潮”部分重点表达出来;思维细密周延,能考虑句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开头结尾的相互照应。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有了明显的增强,不到半小时就能把一件事完整地记叙下来。

第三,训练学生灵活安排文章的结构。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变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避免概念的片面性。素描教学也应如此,学生不仅要学会“顺叙”,还要学会“倒叙”和“插叙”,才能真正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

二、认真思考,正确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

能够通过观察把一件事完整地记叙下来是很重要的,就像画人物一样,首先要画完整,使人物具有坚实匀称的骨骼和躯体。但是要把人物画“活”,使他具有鲜明的个性,看上去栩栩如生,就一定要把他的灵魂刻画出来。中心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有了它,文章才神采流动。正确地确定中心思想,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一篇文章的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措置、语言如何遣用,以至标题如何拟定,都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加以酌定。所以叙事素描训练的第二步,就是培养学生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

由于思想认识、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要四年级学生正确地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验班在中秋节当天举办了一场晚会,内容丰富多彩。老师让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中秋晚会》。从文章提炼的中心思想来看,学生呈现出四种水平:(1)只能概括某一局部的思想意义,不能概括整体的思想意义的,占20%。例如,第一段写“分发月饼”,表现同学间的团结友爱;第二段写“欢快的座谈”,表现师生间深厚的情谊;第三段写“文艺演出和智力竞赛”,表现同学们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一段一个意思,全文没有中心。(2)能够概括整体的思想意义,但是十分笼统的,占50%,如:“这次中秋晚会反映了少年儿童愉快的学校生活。”(3)能够集中地概括一件事的意义,但思想不够积极健康的,占4%。(4)能够集中而正确地概括中心的,占26%。

中心思想确定后,能不能将它表现出来呢?学生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水平:(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脱节,文章完全脱离中心的,占20%。典型特征是从排座位准备开会写起,一直写到班长宣布晚会结束,“大事小事全写上,好像一篇流水账”。(2)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得不够紧密,文章只能部分地表现中心的,占56%。例如,有的学生想着重表现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可是在主体内容后面,却用很大篇幅描写同学们在回家路上如何观赏月色。(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渗透、紧密结合,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能紧扣中心的,占24%。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抓住以下三点组织教学。

第一,讲清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要求。通过上专题课,分析范文和学生的习作,告诉学生:中心思想应该提炼得集中、具体、有积极意义。所谓“集中”,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单一明确,不蔓不枝,重点突出,不贪大求全。所谓“具体”,就是中心思想不能定得过大过宽,停留在一些空泛的政治概念上,而要具体说明一个问题,反映一种思想。例如写观察作文《打雪仗》,如果把中心定为“表现少年儿童认真锻炼身体,时刻准备保卫祖国的优秀品质”,人们就会感到材料与中心不相符合,“头小帽子大”;如果定为“表现少年儿童不怕严寒、不畏风雪的坚强勇敢精神”,则恰到好处。所谓“有积极意义”,就是思想健康、观点正确,有教育意义。同时告诉学生,提炼中心思想不是目的,目的是把它表现出来;要把一件事的中心思想表现出来,关键在于突出重点(即事情的“发展”“高潮”部分)和用词造句。

第二,选择一些情节简单、中心思想明显的事件(或片段)让学生观察,培养其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的基本功。例如,学生小徐作文成绩一向很好,可是这次作文却审错了题,被扣掉三十分(作文一共三十五分),他感到十分懊喪。老师就让小徐上台表演他领到考卷前后的神态变化。观看表演后,学生很快就确定:“被扣掉三十分,感到出乎意料”,这是事情的“开端”;“不知道错在哪里,感到十分懊丧”,这是“发展”;“看到老师的评语,心里亮堂起来”,这是“高潮”;“决心吸取教训,争取好的成绩”,这是“结局”。并且指出这件事的中心思想:学习必须一丝不苟,不能粗心大意。可即便如此,学生初写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表现中心,但是不会描写,不会用词造句,感到力不从心。这时,教师及时印发两篇典型的习作,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和评议,以明确如何突出重点和用词造句,及其对表现中心的重要作用。

第三,选择情节比较复杂、思想含义比较丰富的事件让学生观察,进一步提高确定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例如实验班响应团市委号召,积极开展“自动化中队”活动。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九月份中队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如实现“自动化”主题队会、国庆聚餐会等,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项活动,写一篇观察作文,做到:中心集中、明确;选择一件最典型的事情来说明中心思想;编拟写作提纲,说明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突出事情的“发展”和“高潮”。之后,教师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提纲。这项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事先经过训练,而且要求比较明确,因此课上学生发言十分热烈,而且内容生动活泼。例如一学生在交流时说:我打算重点写中秋晚会上击鼓传旗游戏。那游戏真有趣:鼓声一停,旗子传到谁手里谁就得抽签表演节目。一次正好轮到丁老师表演,他从中队长手里抽过一张签,看了一下,“哈哈”大笑一声就坐下了。大伙不依,非要他表演一个节目不可。只见他把纸一扬,神气地说:“你们瞧,纸上不是明明写着让我表演‘笑吗?”说完,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同学们也咧开了嘴跟着他笑,笑声响彻整个教室。这件事反映了我校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和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我打算着重描写丁老师的神态、语言和同学们各种笑的姿势,突出事情的“高潮”部分。

三、大胆“求异”,从不同角度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

在学习心理学中,“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两种不同目标的思维活动。传统的教学,获得知识乃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重点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即要求他们从同一个方面进行思考。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习心理学强调创造能力的激发,教学的重点便转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客观真理,表达自己的创见。

在叙事素描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从各个方面挖掘材料的思想意义,有助于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因为在一件事情中,很可能有两个以上的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确定不同的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写出的文章也就不相同了。此外,只有发展“求异思维”,学生才能真正形成独立的记叙能力。

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实验班也专门安排了几次由易到难的训练。例如,先让学生观察一项熟悉的活动——“解难题”。演示的内容是:在自习课上,小王遇到一道比较复杂的算术题,百思不得其解,就向同桌小张求教;小张用各种方法耐心地帮助他分析题意,最后小王终于自己解出了这道难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了小王和小张一连串的对话、动作和神态,然后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两个中心思想:一是小张乐于助人;二是小王虚心求教、刻苦钻研。老师肯定了大家的想法,并因势利导地指出: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确定不同的中心人物,得出不同的中心思想;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思考,都必须根据全部材料作出正确的概括。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确定的中心,自编作文题目。结果,学生编出了《攻关》《一道难题》《耐心帮助》等十几个题目。

不久,这位老师又设计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叙事素描:上课后,老师让全班同学默读课文,教室里雅雀无声。突然,从小金的桌子里传出“咪呜”“咪呜”几声猫叫,教室里顿时骚动起来。小金局促地站起来,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经过老师耐心的询问,小金终于说明了情况。原来,邻居张奶奶家最近发现了老鼠,好多东西被咬坏了,老人家正为这件事犯愁。于是,这天一早,小金到同学家讨了一只小猫,想送给张奶奶捕鼠。了解了事情经过,同学们对小金的举动既有肯定,又有批评,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并建议他把猫寄放到教师办公室。小金心服口服,一场风波平息了。由于安排得十分巧妙,全班同学都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充当了“演员”。“演出”结束后,教师要大家独立地确定中心人物和中心思想。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思维十分活跃。

四、发挥想象,进行虚构情节的训练

写好一件事是记叙文的基础,而虚构情节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独立地提炼中心思想、命题、安排文章结构和表现中心思想,是扎扎实实地写好一件事的基本功。小学生以写真人真事为主,但是他们的叙事、记人和状物,也离不开想象。例如要形象地描绘某些细节,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或夸张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某个人物的形象,需要对他的心理活动作某些合理的推测;要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善于展开想象,就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使文章主题鲜明深刻。此外,想象的形象总是伴随着各种情绪体验;创造性想象活动往往能激起学生作文的需要和动机。因此,要写好真人真事,也必须借助虚构情节的训练来丰富想象力,开拓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从不同角度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训练结束后,实验班的老师又开始了“虚构情节”的训练。首先是上好专题课。所谓虚构情节的作文,就是根据某一个观察到的片段、某一幅图画或者用文字叙述的某一个情节,通过想象将其补充完整。写这类作文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想象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依据;二是想象既要丰富生动,又必须切题。

接着,实验班又根据想象过程中独创性成分的多少,由易到难地安排了三类习作。

第一类习作是通过演示,提供一个概括性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扩写。由于中心思想和故事结构已经大体确定,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充实故事内容,写出一篇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来。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上午第三节课,上课铃已经响过,老师开始点名。突然,教室门被推开,学生小徐满头大汗地走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老师……对不起……我迟到了……”话音未落,教导主任也走进了教室。“x老师,请不要批评他!”教导主任显得十分高兴,“这个同学刚才课间休息时在大操场捡到一串钥匙,他急人所急,开动脑筋,很快就找到了失主。详细情况下课再告诉你。”“演出”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把小徐寻找失主的过程写出来。首先,学生很顺利地确定了这件事的中心思想和结构成分:小徐捡到一串钥匙,是“起因”;他急于寻找失主并且开动脑筋想办法,是“发展”;小徐找到失主后的一席對话,是“高潮”;课后师生的赞扬以及小徐谦逊的回答,是“结局”。然后,老师通过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大家充实这些情节。例如:这串钥匙有什么特征?小徐如何判断它是同学掉的还是老师掉的?小徐捡到钥匙后有哪些内心活动,他为什么着急?他想出哪些迅速找到失主的好方法?他选择了哪一种?为什么?失主发现钥匙遗失后的心情和神态怎样?……老师特别强调要抓住小徐的性格特点,运用外貌、动作、心理和对话的描写,把“发展”和“高潮”部分写具体。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而且风格各异。

第二类习作是通过演示或者图片提供一个“开头”或者“结尾”,让学生续写全文。由于故事的其他环节都需要学生自己构思,因此这一类写作需要更多地展开创造性想象。例如,教师设计了一幅图画《在病床边》,让学生写作。画面上有两个女孩子,一个卧病在床,另一个坐在一旁陪伴她。教师指导如下:

师:你们想一想,画面所描绘的情节可以作为故事的什么成分?是“开端”“高潮”,还是“结局”?

生:我认为这幅画的内容反映了故事的“高潮”。可以这样设想:躺在床上的这个姑娘,就叫她“小英”吧,已经病了两个星期,另一位姑娘是小英班上的中队长,就叫她“小红”吧,天天来给她补课。这一天,小红自己也患了感冒,头疼得厉害,可是仍然赶来给小英补课。小英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师:想象得很合理。的确,要根据一幅图虚构一个故事,可以把画上的内容当作故事的“高潮”。还有其他的设想吗?

生:我这样设想:小红和小英是最要好的朋友。这天晚上,小红从电视上看到中国女排战胜日本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动人场面,就连夜赶到卧病在床的小英家里报喜。画面反映了这一对好朋友沉浸在幸福之中。

师:很好,你的想象不但合理,而且反映了同学们学习“女排精神”的强烈愿望。现在请你们想想,如果不把画面作为故事的“高潮”,而当作其他成分,行不行?

生:可以作为故事“开端”:“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可是我突然病倒了,怎么办?”小英正犯着愁。这时她的好朋友小红赶来安慰她,保证替她补上落下的功课。

生:也可以作为故事的“发展”部分:小英患小儿麻痹症后瘫痪了,小红天天来背她去上学。这天,小红兴冲冲地来找小英,告诉她某地医院有位老中医能用针灸治好瘫痪,明天就背她去找这位老爷爷。

生:我想把这幅画当作故事的“结局”:一天,小英放学回家,见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突然蹿到马路中央捡皮球,她奋不顾身地把那孩子拉回人行道,自己却被自行车撞伤了。这天下午,校长在校会课上表扬了小英舍己救人的行为,号召全校同学向她学习。图画上画的,是中队长小红赶到小英家里向她祝贺时的情景。

师:很好。你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写作。但是不管把画面看作什么成分,都必须周密地构思,把文章写得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

经过这种“求异”的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十分活跃,写出来的文章情趣横生,引人人胜,而且越写越想写,越写头脑越活。

第三类习作是用文字提供一个范围,让学生虚构全文。应该说,这类习作已经脱离直观材料,属于命题作文的范畴了。同第一、二类习作相比,它要求学生的想象具有更多的独创性。写这一类习作,可以充分运用统编本教材中的课文。例如第八册教材中有一课是《我和狮子》,它记叙了乔伊·亚当逊在岩石缝里抱来一只出生才两三天、失去妈妈的小狮子爱尔莎,同它共同生活了三年。后来,乔伊运用各种办法训练爱尔莎捕获食物,使它学会在野外独立生活。乔伊-亚当逊的目的终于达到了,课文就以她的自述作为结尾:“就这样,我把爱尔莎交回了大自然。”于是,教师就以“爱尔莎回到大自然以后”为题让学生作文。学生们兴味盎然,写出了许多富有情趣的习作。请看其中的一篇:

雌狮子爱尔莎和女科学家乔伊·亚当逊共同生活了三年,终于回到了大自然。

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爱尔莎睡了整整一个白天,现在它要出来散散步,找点吃的啦。森林里,猫头鹰扑扇着翅膀,声音老远都听得到;胡狼可怕的嚎叫声,令人毛骨悚然。爱尔莎可不管这些,它慢慢地走着,厚厚的肉垫,使它不发出一点声音。突然,它停住了,警惕地向四周望去。远处有一团黑影在移动,同时一股浓烈的狮子味迎面扑来。嗬,是同族!爱尔莎飞快地跑向那头狮子。原来,那是头雄狮子。两头狮子碰头了,互相打量一番,低沉地吼叫几声,然后,共同走向森林深处。

几年后,亚当逊又率领考察队来到森林。刚搭好帐篷,就看见两头狮子并肩向这儿走来,后面还跟着三头可爱的小狮子。“是爱尔莎!”亚当逊又惊又喜,连忙飞跑过去,迎来了这几位“稀客”。瞧,它们的小宝贝——三头小狮子,也来看望“外婆”了。小家伙们长得真像“妈妈”!亚当逊用肉和牛奶盛情地招待了它们,然后恋恋不舍地同它们分别了。亚当逊的科学实验真的成功了,爱尔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上介绍了四年级叙事素描教学的基本步骤:第一阶段训练安排记叙文结构的能力,第二阶段训练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第三阶段训练“求异思维”的能力,第四阶段训练创造性想象的能力。但是这个程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其他三种能力的配合。同时,在各个阶段还要继续发展观察能力,培养用词造句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考虑每个阶段应该训练什么内容,安排多长时间,各个阶段又如何交叉、如何衔接,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不能顾此失彼。

猜你喜欢
小英素描文章
小英的烦恼
武汉素描
素描
跟踪导练(一)4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数字谜语
凡·高的早期素描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叫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