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20-01
阅读是小学生起点的基本功;就语言学习而言,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等任何语言学习,阅读是最重要的,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也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在阅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来,让人更加理解文字的意思。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想,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实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的焦点。但在教学中,我往往发现阅读能力之差别现象:理解、表达、速度......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体验到读书中欢乐的情趣。平时通过融情的范读感染学生,读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再加上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都能使孩子体会到阅读的兴趣,感觉到阅读的巨大魅力,从而达到自己找书阅读的习惯。
二、設疑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争论、解决,有时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并和大家一起来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在轻松快乐中学生读出了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背景,从中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兴趣。
三、竞赛激趣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都想表现自己,我根据这一特点,适时开展阅读比赛、阅读手册评价、好书排行榜等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性活动巩固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营造阅读氛围,增加阅读情趣
首先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本身要热爱阅读,教师要成为积极参加阅读的表率,阅读,细水长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为了更好地营造阅读,我们到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在图书角的上面写上许多关于激发人读书的名言,让孩子无形中被这种氛围陶冶,想读、要读之情油然而升。另外周末在班的微信群里推荐好书并说出理由,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生活的情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喜爱阅读了。
五、创设意境的想象
以问促读,读思结合,熟读精思,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通过问读结合训练,让教师、学生、文本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入境”读书,也养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朗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根据这本书的特点,从层次上设问:1、汤姆为什么会产生当海盗的念头?2、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作什么?为什么最后选定当海盗?3、如果你遇到了汤姆的遭际,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这里,我不去作过多的讲解和要求,只要学生能大胆尝试,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训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真正让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阅读目标是开放的,变化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行为习惯,动机,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允许学生个别差异的存在,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别,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状态与阅读能力。因而学生能够得到认同,有成就感,参与就更广了。唯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的学习中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光要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培养语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艺术创造,艺术享受,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轻松、愉快的阅读,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