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林 唐青生 袁天昂
摘要: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普惠金融也有了很大进步。本文重点对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四个问题,即追逐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的失衡与非统一问题、普惠金融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问题、特惠金融方式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和普惠金融中的融资效率及不平衡性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 利润最大化 可持续性 不平衡性
一、引言与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居民在收入与投资等方面的增长都有所下降,但消费依然较高,在投资和消费需要资金时,金融机构的贷款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人均收入仍然还较低,收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天灾人祸等大额资金需求时,向金融机构借款便成为解决农户重大资金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金融机构的贷款大多偏向于富人和大企业,不能有效地做到为所有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特别是不能有效满足农村贫困农户资金的需求及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所以,普惠金融的出现,较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有力地解决我国一部分中小微企业及农村地区农户的贷款需求,真正尽可能做到惠及所有阶层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国务院颁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把普惠金融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各级政府对普惠金融发展高度重视,所以近些年来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在发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破解,本文拟对其中的四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
目前,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上,一些专家学者做了较多的研究。贝多广(2016)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真正内涵及其发展问题,特别提出了普惠金融供给的倒三角的普惠金融供给模式,针对传统金融普惠不到的空白,实施普惠金融。李建军和韩珣(2017)指出,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我国存在明显的金融排斥,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我国存在金融排斥与金融密度的地区梯度效应,乡村人口占比高、国有企业占比高、金融业竞争不激烈、交通便利程度低的地区,金融排斥程度更高。和国放(2018)指出,普惠金融配套机制建设滞后;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面临两难;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尚不均衡。赵蕊(2018)指出,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农村;普惠金融理念有待深化;普惠金融内存动力开发不足。我国普惠金融实践中,有着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贝多广,2017;赵蕊,2018;李雪梅,2017;尹振涛和舒凯彤,2016)。我国普惠金融在当前“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基础”的服务格局下还存在农村金融网点少,账户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业务单一, 客户覆盖率低;成本支出大;金融业务收益低(尹振涛和舒凯彤,2016;杨惠淳,2018;沈艳兵和雷鸣,2017)。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普惠金融创新缺乏立法支撑(沈艳兵和雷鸣,2017;尹振涛和舒凯彤,2016)。普惠金融目标群体意识不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有待健全(王茜,2016;尹振涛和舒凯彤,2016)。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尹振涛和舒凯彤,2016;沈艳兵和雷鸣,2017;和国放,2018)。普惠金融体系不完善,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信息不对称,且客户信息无法在各类金融体中实现共享(沈艳兵和雷鸣,2017;李雪梅,2017)。
二、我国普惠金融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一)普惠金融的定义与内涵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又称为包容性金融,是“金融排斥”的对立面,虽然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但其基本定义是指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据这一基本定义,我们认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和偿还能力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较快,在总体层面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提高。乡镇一级银行网点和保险服务覆盖率逐步提高,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性网点达22.76万个,较2013年末增长8.5%,乡镇覆盖率达到95.99%,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网点。①截至2017年末,农业保险服务网点也达到36.4万个,乡镇覆盖率为95%,村级覆盖率已超过50%。②
二是普惠金融可得性有所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普惠金融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17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0.74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73.1%,为152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比2013年末增长21.7%。③截至2017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0.95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48.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8.11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80%。④
三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银行业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增加新型金融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特别是通过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提供线上信贷服务,合理缩短办理业务的手工流程,提高服务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客户办理业务的效率,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對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来说,随着多层次、广覆盖、适度竞争的普惠金融体系的进一步推进,商业性普惠金融机构和合作性普惠金融机构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普惠金融体系。截至2017年末,全国已经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3%以上的贷款投向了农户及小微企业,成立农村商业银行1351家,比上一年增加129家,村镇银行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已有1247个县核准设立了村镇银行,其覆盖率达68%。⑤
然而,随着我国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将对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四个问题
(一)追逐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的失衡与非统一问题
目前,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追逐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的失衡与非统一问题。多数金融机构依然以盈利为唯一目标,并未真正把弘扬社会责任作为引导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一味追求资金资源的利润最大化,从国家整体层面上,并没有做到社会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导致大量的资金需求者得不到合理的资金进行投资。特别是对农村地区,金融资金的错配更为严重,金融机构的大量吸储资金不但没有有效利用在农村,反而大量流入城市,来追求城市中的利润最大化,结果造成农村地区金融资金严重缺乏。金融机构由于资金成本、收益较低或者风险较大等原因,不愿意把资金贷放给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并没有把弘扬社会责任放在农村地区的位置上,真正需要弘扬社会责任的主要地区仍然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结果导致金融机构盈利性与弘扬社会责任失衡。事实上,追逐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协调统一的。
大量国内外普惠金融案例证实,普惠金融的实施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进行市场化操作,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普惠性的金融机构,需要在追逐商业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与统一;普惠性金融机构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要体现这样一种平衡;普惠金融机构的内部授权体系要有助于社会各阶层资金需求者的发展。因此,普惠金融可实施保本微利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普惠金融而言,实施保本微利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既不能依赖长期补贴式的政策性金融或者福利性金融,又不能主张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金融模式,而是要兼顾普惠金融机构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供求利益的平衡与统一,同时还要兼顾金融供给方的经济利润和弘扬社会责任间的平衡与统一。
(二)普惠金融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常假设的“理性经济人”并不适合所有经济行为,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与普惠金融的实际是不相容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该假设是假设经济人是完全自私的,这也是企业谋求利润最大化的理论依据。但是,该假设也受到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一些国外专家学者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上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的人,是社会上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仅仅指个人或者单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要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所谓的完全自私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一个跛脚的驴。
目前,我国多数的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正是由于受理性经济人的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影响,企业往往过于重视利润而忽视普惠性,使得整个社会利益有所失衡,更易造成社会成员在经济上两极分化。对此,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针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偏颇给以批驳。其中,程恩富提出了“利己和利他经济人”的假设或称“己他双性经济人假设”,其方法论和哲学基础是整体主义、唯物主义。这个理论假设能有效地解释我国实施的普惠金融,是基于我国整体社会成员的普惠金融,是现实性的普惠金融,是利己性和利他性的普惠金融。因此,我国的普惠金融并不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利润最大化的普惠金融而是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下的普惠金融。
(三)特惠金融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特惠金融不是普惠金融。特惠金融是指运用补贴方式提供的优惠性金融,具有政策性支持的金融。而普惠金融是运用金融市场为模式、保本微利为盈利原则、可持续性为经营理念,为弱势群体及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宗旨的包容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广化和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质是对传统金融不愿服务或服务不到位的弱势群体及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且能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金融,介于补贴方式和传统商业性方式之间的一种金融体系。特惠金融和普惠金融也有共同点,即两者都具有政府为落实贯彻其金融政策及战略目标而运用的特定金融方式。
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最底端贫困客户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靠特惠金融的方式来支持的。特别是近年来,普惠金融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实施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整体来看,特惠金融支持力度依然很大,占据主导地位。例如,目前我国正处精准扶贫攻坚阶段,特惠金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特惠金融方式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它具有不可持续性,有着固有的缺陷,例如,财政和金融的资金压力、金融支持效率低下、容易使贫困人群产生“等、靠、要”等思想和行为、容易造成寻租腐败等。因此,针对特惠金融的不可持续性问题,需要普惠金融弥补其不足。
(四)普惠金融中的融资及其发展不平衡性问题
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低收入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至今仍然存在。导致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主要有提供資金的成本、利润多少、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等多种因素。在目前,农村贫困区域的交通道路不畅通,会加大资金运输成本,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进而融资贵、融资难;贫困地区网点较少,工作人员也相对较少,少量的融资,会加大人工成本,也会造成融资贵、融资难。利润少甚至亏损,金融机构就不会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贷款。在风险较大时,金融机构会根据风险程度决定是否贷款,即使贷款,利率也是较高的,造成融资更贵和更难。
同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发达地区如上海和北京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省份,绝大多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仍低于平均水平,特别是新疆、贵州、云南、西藏、广西等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金融业发达地区,普惠资金的流动主要流向了当地,而外地不发达地区的普惠资金也会很大程度上流入进来,结果造成不发达地区资金的大量流失,资金更为短缺不足,最终造成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严重不平衡性。
四、几点建议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问题着手,首先应解除对发展普惠金融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导上的误区,进而进一步分析和制定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的协调发展和相互融合的完整的实施规划、有效的配套措施和相应的监督考核制度。特别是应鼓励金融创新,采取自下而上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思路;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拓展和加强政策性银行普惠金融的职能,特别要加强大型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更好地实施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和小微企业项目;同时,加快发展农村小微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直接服务小微企业和贫困农户的力度。
根据以上思路,重点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追逐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理念的平衡与统一体
加强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培训与学习,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应把弘扬社会责任的理念融入普惠金融之中,正确处理好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在国家配套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下,自己主动拿出部分资金,积极投身普惠金融事业建设。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普惠金融机构处理好追逐利润与弘扬社会责任理念的平衡与统一至关重要,关系着普惠金融的深入推进与发展前景。
(二)运用“利己和利他经济人”的理念引导普惠金融发展
我国普惠金融要以“利己和利他经济人”的理念为指导,实施互利双赢的普惠金融模式,通过从下而上的模式来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资金需求者,互相协调定价,实现互利双赢,而不是实行从上至下的唯利润独大的金融机构单方定价模式,否则,不能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提供必要的资金,就失去了普惠金融的普惠意义,更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三)强化和推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普惠金融的实施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各阶层所有资金需求者的资金需求,但长期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才是持久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金融服务方式。普惠金融方式的可持续性,是特惠金融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要坚持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金融普惠的广度和深度,真正做到惠及社会全体资金需求者,特别是要加强普惠金融对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特别是农村贫困人群的普惠资金需求,贫困人群对资金的渴望较为强烈,能获得适合的资金,也会成为普惠金融机构的长期诚信客户,能保证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强互联网、移动手机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样化普惠金融服务,做好普惠金融宣传工作,让弱势群体及小微企业真正能感受到普惠金融的长期益处,切实做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提高普惠金融中的融资效率及调整发展的平衡性
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引起,因此可从多方面因素考虑来提高普惠金融融资效率,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普惠金融中的理论与业务学习,提高普惠金融意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营运成本;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贫困山区,由于资金运输成本太高,在乡村建立金融服务网点较为困难,建立网络成本较高,因此,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加强农村贫困山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金融机构要坚持保本微利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要提高资金需求者运用资金经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资金需求者可以采取生产互助组的担保方式进行融资,既降低了资金需求者的经营风险,又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一旦出现风险,生产互助组可以组织一起偿还贷款。
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由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方面,要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运用各项政策促使资金向普惠金融水平较低的地区流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建设,通过当前精准扶贫,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一系列有力的金融精准扶贫措施,特别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基本服务建设,“硬件”“软件”一起抓,不断提高普惠金融发展力度与水平,以逐渐减小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促进普惠金融均衡协调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
④数据来源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
⑤数据来源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
参考文献:
[1]贝多广.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2).
[2]李建军,韩珣.金融排斥、金融密度与普惠金融――理论逻辑、评级指标與实践检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何国放.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3).
[4]赵蕊.普惠金融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经贸实践,2018(6).
[5]李雪梅.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J].当代经济,2017(7).
[6]尹振涛,舒凯彤.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模式、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6(1).
[7]杨惠淳.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18(8).
[8]沈艳兵,雷鸣.基于“大数据金融”背景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财经分析,2017(6).
[9]王茜.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8).
[10]UNDP.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2006.
[11]Bebczuk R N. Financial Inclus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Review and Lessons [J].Cedlas Working Papers,2008.
(李雪林任职于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唐青生任职于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袁天昂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