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鹏 郭涛
休闲农业作为适应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变化的最佳产业结合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现代农业、传承农耕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有关调查报告呈报如下:
一、榆阳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随着榆阳区煤炭经济的回暖,各类小长假等假期的实施,工薪阶层全年假日达到三分之一,全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区共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130家、大型农业生态观光园2家、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31个,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观光休闲农业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发展势头良好。 一是数量多,结构层级合理。截止目前,全区已有各类观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1家,直接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700多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人员600多人,关联从业人员近万人。二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白舍牛滩村田园综合体和瑞丰生态农业园,这3家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投资规模都在500万元以上。 三是经济效益好。2018年,全区观光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44万人次,经营收入达4200万元,已成为农村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2.经营模式多样。全区观光休闲农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拓展经营领域,形成了以白舍牛滩村为代表的生态家园旅游模式;以赵家峁村为代表的农业新村旅游模式;以马铃薯赏花节景点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旅游模式;以瑞丰生态庄园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旅游模式。
3.发展前景广阔。榆阳区地处呼包鄂榆城市中心,丰富的农业资源,秀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条件,形成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将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连续六年举办“大美榆阳杏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成长,提升了整体从业人员素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榆阳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产业强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发展形势虽然喜人,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规模效应不强。各地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基本属于自发行为,缺乏区域统筹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方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分布零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2.建设档次不高。大部分观光休闲农庄设施简陋、项目雷同、活动单一、服务水平较低,还停留在钓鱼、打牌、吃土菜这一层次上,缺乏更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整体项目文化内涵层面的内容少,策划包装能力差。
3.扶持力度不够。涉农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够协调,还未形成部门合力。许多观光休闲农业企业融资困难,无法加大投入,难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一些地方水、电、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相对薄弱,也影响观光休闲农庄的接待能力。
三、推进榆阳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方向,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必须要采用科学有效地措施强力推进,具体来讲,要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科学规划。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受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较大,并与农业区域布局相关联。因此,必须要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经营,防止一哄而上、无序开发。各地要加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使观光休闲农业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区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同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坚持突出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开发观光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因此,要指导和帮助经营者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将富有农业特色休闲项目引入农庄企业,打造特色招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保、农事体验于一体。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放大引导作用,要搭建合作平台,为技术、人才、资本与企业更好对接创造条件。积极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设施,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精简行政审批,充分發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市场手段引进、培育和发展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集聚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把分散、规模小的个体或企业有序组织起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运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共同参与区内外市场竞争,使个体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从中获得平均利润,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增收致富;坚持放宽市场准入,有效激发资本投入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