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市政道路设计

2019-10-08 05:50杨毅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

摘 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到市政道路工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过去市政道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状况。本文分析乐当前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道路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道路;透水路面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空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通常道路硬化用地面积会占到15%~20%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量的道路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内涝。城市中“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状况已是常态。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可以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道路排水是城市排水的重要内容,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大力推进海绵城市道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车辆的增多,城市道路越来越宽,绿化植被越来越少。传统城市道路路缘石和绿化带均高出路面10~20cm,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接纳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汇集路面雨水,不能实现有效的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雨水口收集后通过雨水管排至水体。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思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对待雨水的排放模式逐渐背离了城市的发展理论,矛盾逐年增加,市内排水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内涝形势愈发严峻。

二、海绵城市在我国的提出

2015年1月19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下发通知,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结合城市的自然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水资源状况和内涝防治等要求,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在不影响道路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从海绵城市的角度出发,合理选用LID技术及设施,如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可以恢复城市道路良好的水文循环,提高雨水的净化、渗透、调蓄、利用和排放能力,提高对雨水的净化、渗透、调蓄、利用和排放能力,以恢复城市道路良好的水文循环,保持或者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三、绵城市理念下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

1.机动车道

透水性路面,由于其透水性好,能够从源头有效地削减径流总量,回补地下水资源,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还能起到抗滑降噪的作用。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若与人行道相接时,在基层埋设排水管,纵向收集雨水,每隔一段距离排至雨水检查井内。

2.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渗入土壤,以达到避免路面积水、调节道路表面的温度和湿度、涵养地下水分等目的。对于透水能力较差的土壤,应该在基层内设施排水管,透水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路拱横坡为1.0%~2.0%,视透水情况而定。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纵坡宜小于2.5%。

人行道透水加铺后的树池条石与透水人行道路面标高一致。树池内部沿条石四周可设置水管收集后统一接入市政管网,使得下渗雨水不对树木造成雨水浸泡现象。

3.道路绿带

传统的道路路缘石高于路面,绿化带仅接纳自身范围内的雨水径流,道路路面的雨水径流均排入雨水口,经雨水管道排除,绿化带的雨水渗透能力差,无雨水储存和净化能力。LID绿化设施可以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内储存,并且入渗能力强,有雨水净化功能。分车绿带受城市道路空间大小的约束,可以采用的LID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为防止雨水下渗可能对道路路面和路基、甚至地下设施造成破坏,这些LID绿化设施下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人行道道路红线之外的绿化带采用植被缓冲带作为滨水绿化带,碎石消能渠位于植被缓冲带前端,其内部填满碎石。植被缓冲带距离水系较远部位设置排水管,将雨水净化之后排入水系中。

4.雨水口

雨水口在LID設施中被广泛采用,如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LID设施的雨水口设置绿化带中,雨水口的高程应介于下沉式绿地的最低点高程和路面高程之间,道路路面的径流雨水通过豁口立缘石进入截污雨水口过滤,大部分雨水渗入绿化带内或者被植被吸收,当土壤含水饱和或者植被充分吸收后,剩余的雨水从雨水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排走。

5.路缘石

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条形构造物。为了让雨水径流引入雨水种植池内,应改变过去连续的道路路缘石设计,以避免暴雨发生后路缘石边上形成大量积水的现象,通过对路缘石局部进行切口,可以让雨水进入种植池内,为植物提供新的水源灌溉。

四、结语

城市道路是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重要场所,城市道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内涝防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城市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的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华. 谈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建设[J]. 山西建筑, 2016, 42(9):146-148.

[2]高振波. 郑州市常西湖新城市政道路海绵城市技术措施设计与研究[J]. 中国勘察设计, 2016(11):70-73.

作者简介:杨毅(1984-)男,湖北荆门人,中级工程师,从事城市道路、桥梁、给排水建设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