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春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新颖的信息技术涌入了数学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融入,让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让烦琐的数学知识变得浅显,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灵动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推动数学课堂稳步、扎实地推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32-02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给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引入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增效导航。信息技术可以融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资源于一体,可以给学生的视觉带来强烈的震撼,激活学生获取新知的热情和主动性,增进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传授知识的载体与桥梁,具有容量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巧妙地融入课堂,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所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用信息技术,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深奥,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加之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让他们产生了畏惧数学的心理,制约着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信息技术,让复杂的数学知识披上“兴趣”的外衣,拉近所学知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心理上不再排斥数学,而是亲近数学,进而喜爱上数学。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形物体的图片,为学生创设了熟悉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拉近了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这样熟悉的氛围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圆,体验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圆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接着,教师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摩托车等,紧接着,教师向学生询问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呢?学生进入了思考中,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于是,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视频,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者其他形状,只见坐在上面的人上下颠簸得厉害,显得痛苦不堪。学生看到这段好笑、有趣的视频,哈哈大笑起来,也深感圆的作用巨大。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自然地进入到了新知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对所学知识感到亲切、真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索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行为,而数学学习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前,主动探索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顺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所以,教师要变换授课的方式,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注入源动力,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沉浸在课堂中,并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奠定扎实而有效的基础。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这样的生活问题:“王大叔准备靠墙围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羊圈,怎样围用的篱笆最少?这样的题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老师对学生说:“一面靠墙该怎样理解?”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将长的一面靠着墙,也可以将宽的一面靠着墙。为了便于学生探究算法,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对照屏幕中所围成的长方形羊圈,寻找解题思路就变得简单了,分别计算出长方形羊圈长靠墙和宽靠墙所需要的篱笆数量,然后进行比较,顺利地得出了结论,提升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上述案例,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没有采用灌输式的讲解,而是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巧妙引导、点拨,引领学生探索,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巧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难点
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这方面的能力显得很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对待知识学习中的难点,学生更是无法有效化解,无法深刻、透彻地掌握知识。因此,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应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分解学习的重、难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再难。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然后动手探索。学生遵循“化圆为方”的原则,学生将圆平均分成4份,发现拼成的图形有点像平行四边形,但不明显。紧接着,学生将圆平均分成了8份、16份,然后动手拼,发现所拼图形像平行四边形。教师向学生询问:“如果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所拼图形会接近什么图形呢?”大多数学生的回答,仍然是平行四边形。教师此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因为那样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无法建立图形间的联系,这是学习中的难点。于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所拼图形越来越趋向于长方形,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圆转化成长方形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拼长方形和原来圆之间的关系,强化了学生的理解。
上述案例,面对学习中的难点,教师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演示,丰富学生的直观表象,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极限思想,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巧用信息技术,设计有效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然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练习机械、单一,是课堂教学例题的“翻版”,学生也只是被动应付,没有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运用信息技术的辅助,科学地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练而不疲,练而不厌,真正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理解,从而有效地延伸学生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使练习真正成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助推器。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没有设计单一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因为那样的练习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而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录制的是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们在生活中都有超市购物的经验,自然很熟悉。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学生都很兴奋,在观看中主动地探寻自己喜爱食品的价格,并记录下来。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记录食品的价格,提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这样的练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很丰富,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
上述案例,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搜集相关的数学信息,自己设计问题,进而进行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升了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活化数学课堂、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和“教学”两个中心,精准研读教材,巧妙引入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让信息技術为活力课堂的构建助力。
参考文献:
[1]漆茂喜.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学周刊,2019,(4).
[2]温克梅.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