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博物馆馆藏青铜罍的保护修复

2019-10-08 05:04李瑞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5期
关键词:整形

李瑞亮

摘 要:文章修复的青铜罍为盱眙县博物馆馆藏,出土时严重变形,腹部和底部部分残缺。采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硝酸银滴定和金相组织分析等方法对青铜罍表面的锈蚀产物和金属本体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清洗、整形、补配、焊接、缓释、做旧等青铜器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保护修复,再现了青铜罍历史风貌,满足了展览要求。

关键词:青铜罍;青铜器修复;整形

青铜器历经千载流传至今,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人在生产、生活、祭祀、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载体。由于埋藏环境的原因,出土的青铜器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病害,如锈蚀、残缺、变形、断裂、矿化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医治”使之“延年益寿”,以将一件件包含准确、完整历史信息的青铜器流传给后人。从出土时的破败不堪到展览时的精美绝伦,很多国宝如铸客大鼎、铜车马、四羊方尊、马踏飞燕等无一不是经过保护和修复。

罍为古代盛酒器或水器,依据形制不同,罍分为圆罍、方罍两类[1]。本文修复的器物为圆罍,江苏省盱眙县博物馆馆藏,编号为794/111,西汉时期,高25.4厘米,腹径33厘米,出土时口沿和腹部整体变形,腹部和底部残缺部位较大,胎体较薄(图1)。

1 文物病害分析

修复前,需要对青铜罍的病害进行科学分析,再根据器物的病害类型和病害程度制订相应的修复方案。

1.1 锈蚀产物成分分析

选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型号为Thermo Niton XL3t,测试条件:50kV,200μA,银靶,测试模式:矿物,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该方法可用于分析青铜器表面的元素及其含量,且不损害文物,可以了解金属文物的合金成分、锈蚀层成分等信息。从分析结果来看。青铜罍口沿、腹部、底部局部区域含有氯元素,表明铜罍存在有害銹。Al、Si、Fe元素可能来自土壤污染,少量S元素的存在表明铜罍表面锈蚀层含有硫化物。

1.2 硝酸银滴定法

从便携式XRF分析结果来看,青铜罍表面锈蚀层含有氯元素。为进一步验证,选用硝酸银滴定的方法进行测定。首先从口沿、腹部和底部三处分别采集少量铜锈,用50%的硝酸将样品溶解,过滤至澄清,用5%的硝酸银滴定。结果显示,三份溶液均出现少量的白色絮状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表面样品含有氯离子。此结果和便携式XRF测试结果一致。

1.3 金相组织分析

从铜罍腹部残缺的部位取少许样品,样品横截面,用丙烯酸树脂进行冷镶嵌,经研磨和抛光,用三氯化铁盐酸酒精溶液浸蚀,最后利用蔡司Axio Observer A1M金相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铜质较好,基体为α固溶体树枝晶偏析,晶间分布形态较小的多角状(α+δ)共析组织和少量铅颗粒,说明样品为铸造组织。铜质的腐蚀程度直接影响整形方法的选择,由金相组织分析结果来看,该器物铜质较好,可以选用敲击法、模压法和顶撑法进行整形。

2 修复步骤

2.1 清洗

首先用喷壶装上2A溶液(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两者比例1∶1)反复清洗青铜罍表面和内部的浮土和污垢,然后使用手术刀、刻刀和洁牙机去除表面硬结物,最后用超声波清洗机对青铜罍进行清洗。

2.2 整形

整形是青铜罍修复工作中的难点,由于青铜罍严重变形,腹部约2/5的部位残缺,补配前需要先对器物进行整形,便于后期翻模。青铜器的变形是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变形,整形就相当于施加一种力,使变形部位朝相反的方向再一次变形,这是青铜器修复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技术手段[2]。整形前需要根据器物材质的金属性和延展性及变形的部位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支撑、顶压、撬搬、锤击等办法进行矫正,操作时应密切观察器物的的承受能力。

根据金相组织分析结果,青铜罍的铜质较好,可以选用锤击、顶撑和模压的方法进行整形。首先对底部进行整形,用F钳将底部固定在平整的木板上,慢慢施加外力,并保持一段时间,以充分释放应力,施力过快、过大容易导致变形的部位开裂。

腹部整形前,按照腹部的外侧的弧度,采用锡基巴氏合金制作一个外模,并用F钳或G形钳将腹部变形的部位固定在外模上。施力时,不宜用力过大以防损坏器物,要随着腹部的变化调整受力的角度和大小,并保持一段时间,使腹部基体内的应力逐渐被释放,这样才能避免反弹。

当腹部的弧度接近圆形时,需要进行微调,利用圆形整形器(边缘有若干螺丝帽和螺丝)顶在腹部外侧施加力并保持一段时间。变形面积较小的部位可以用锤击法进行整形。

2.3 焊接

青铜罍整形工作完成后,对断裂和有裂隙的部位进行连接,由于青铜罍铜质较好,选用传统的焊接技术进行连接,这样才能保证连接的强度。焊接前,先用电磨打磨断裂和有裂隙的部位,打磨成V形槽,深度约为壁厚的2/3,涂上一层焊锡膏,用电烙铁将焊锡排于裂隙处。待焊锡冷却后,再用电磨打磨焊接处,使焊锡的高度略低于器物表面的高度。

2.4 补配

青铜罍的腹部约2/5的部位残缺,选用翻模铸造补配法进行补配。翻制石膏范时,首先用石膏在完整的部位翻模,待石膏范凝固后,利用头部为半圆形的灰刀在石膏表面旋转挖出半球形的凹槽,与石膏芯形成榫卯结构,起固定和定位作用。然后在石膏范内侧贴油泥片,油泥片的厚度参考铜罍腹部的厚度。接着浇注石膏浆,石膏凝固后,取出油泥片,并清除范上残余的油泥,制成型腔。用铁丝在石膏范外侧捆紧,防止干燥过程中变形。最后放在鼓风干燥箱进行干燥处理。待石膏范完全干燥后,用锡基巴氏合金进行浇注,由于罍的腹部2/5的部位是残缺的,所以需浇注两块锡基合金胎,最后用电烙铁和电磨根据残缺部位的形状进行修整,并焊接在残缺的部位。

2.5 缓释

配制3%BTA(苯骈三氮唑)的乙醇溶液,将青铜罍浸泡在配制的溶液中进行缓蚀,30s后取出,观察青铜罍表面颜色的变化。根据缓蚀效果,可重复操作几次。

2.6 打地子

为了保证器物表面的平整度,需要对补配和焊接处进行打地子。用腻子和固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根据青铜罍锈蚀层的颜色,添加相应的矿物颜料进行调配。调好后,用皮刮子或油灰刀抹在青铜罍补配和焊接处。待地子凝固后,先用粗砂纸进行打磨,然后用粒度较小的水磨砂纸进行打磨,使地子和器物保持一个平面。

2.7 做旧

选用虫胶漆和无水乙醇作为粘接剂,根据青铜罍各层颜色,添加不同的矿物颜料,通过传统的技法进行上色。在颜色与周边接近时,用排笔蘸上黄泥抹在上色的位置,待黄泥干透后,用清水洗掉。反复操作,直至补配和焊接处与器物的颜色相同为止。

2.8 封护

用2%的B72丙酮液对青铜罍的外侧和内部进行整体封护,以阻止空气中氧气、水分、二氧化碳等物质的侵入,引起青铜罍的再次腐蚀。修复完成的照片如图2所示。

3 结语

从青铜罍锈蚀产物和金相组织分析结果来看,锈蚀层存在氯元素,基体为铸造组织,铜质较好。在此基础上,采用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结合现代保护手段进行修复,保护修复所用的方法成熟有效。在修复过程中,对修复的部位、使用的方法和材料进行了记录,为后期再处理提供了档案。青铜罍经做旧后,外部颜色浑然一体,很难辨识,但在腹部内侧补配与原器物的颜色有所差异,符合文物修复中可识别原则。

该文采用传统和现在科技相结合的方法再现了青铜罍的历史风貌,为后期展览和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王宏.商周青铜罍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19.

[2]陈仲陶.古青铜器修复整形工艺探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3):41-44.

猜你喜欢
整形
灿烂阳光下,打造心机“整形”妆
小学语文作业“微”整形
超细无机矿物纤维喷涂保温施工技术
高纺锤树形苹果园管理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