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嘉唯
【编辑留言】
花开花败,极盛至衰,万物之规。职工技协从计划经济徐徐走来,虽曾受盛赞,被誉为“一个十分可贵的创举”,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老化的工作机制、陈旧的活动方式似乎让它难有昔日的风采。今年年初,沈阳市总工会提出要“重启职工技协”,要重启什么?这个已58岁的老人能否重获青春?新时代下,工会又将如何赋予技协新的精神内涵和发展模式呢?
本期面对——沈阳市职工技术协会发展模式之变
由活动到工会章程
生命中无数的巧合,造就了一切偶然而又必然的历史。
1961年初,沈阳市总工会举办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班,工人出身的吴家柱、林海丰和吴大有参加了学习。当时正值新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农业大面积减产减收。同时,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扔下许多半截子工程,举国上下面临严峻考验。
学习班上,毛泽东关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论述,给了三人很大启示和激励。吴家柱将林海丰、吴大有找到家里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联合起来,迎着困难前进,不蒸馒头争口气。”
之后,三人开始合作攻关。全国劳模吴家柱是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电器工程师,沈阳市劳模林海丰是沈阳拖拉机制造厂车工,沈阳市先进生产者吴大有是沈阳高压开关厂技术员。在吴家柱帮助下,沈阳拖拉机厂手工研磨变成机械研磨;在林海丰帮助下,沈阳气压机厂磨床砂轮修整难题得到解决。
6月,时任沈阳市委书记朱维仁向干部、劳模传达党中央号召:发愤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吴家柱激动地说:“我们要发工人阶级之愤,图社会主义祖国之强!”他们感到三人力量太小,于是商定联合沈阳市劳模,将技术协作活动搞起来。
他们找到沈阳变压器厂王凤恩、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沈阳铸造厂张成哲等沈阳市知名劳模。这些人听了他们的想法欣然同意。很快,职工技术协作成员增加到十几人。
队伍如滚雪球般发展,不久突破100人。家里容纳不了,吴家柱找到当时沈阳气压机厂党委书记李赢洲。听了汇报,李赢洲激动地说:“这是好事,我支持,把专家室给你们用。”从1961年7月起,这个职工自发的技术协作活动有了新场所。晚上和周日,上百人拿着图纸、设备模型、工卡量具等涌向厂里,大家或互相介绍革新成果,或提出课题研究解决办法。后任沈阳市职工技协会长的吴大有说:“当时热烈的场面非常感人。”
1961年10月24日,沈阳市正式成立“沈阳市劳模、先进生产者厂际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活动委员会”,吴家柱担任主任。职工技协活动在沈阳市总工会的领导和支持下,蓬勃开展起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称赞道:“你们沈阳开展的群众技术协作活动是真正的共产主义风格,真正的群众路线……全国要向你们学习。技协活动要在全国开展起来。”由此开始,这项活动逐渐向全国推广。
20世纪60年代末,技协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1978年,工会工作和技协活动开始复苏。同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了《群众技术协作组织条例》,中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把职工技协活动正式写入了工会章程,标志着职工技协工作正式成为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正式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1985年4月,中共沈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振兴沈阳经济的“三改三开”(经济改革、技术改造、工业改组;开发人才、开发新产品、对外开放)方针,坚持以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
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但阵痛在所难免,一些企业开始出现亏损,有的甚至面临倒闭,负有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的职工技协再一次挺身而出。
1989年9月,沈阳市总工会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劳模扶贫集团。这个集团是以劳模、技协积极分子为主体,以工会为依托,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扶贫组织。他们积极帮助因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原因陷入困境的企业,为稳定经济、稳定社会和稳定职工队伍作出了贡献。
在短短几个月里,就使19户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37户减亏。1990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和辽宁省总工会在沈阳市召开了经验交流会,推广了沈阳市建立劳模扶贫集团的经验。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称,沈阳市建立的劳模扶贫集团是80年代的一个创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职工技协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10亿人民9亿商,还有1亿待开张”是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当技术成为商品时,各具特色的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很快,对各类专家、巧匠很有吸引力。技协活动多年来坚持的不计工时、不计成本、不计报酬、无偿协作的传统作法,明显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
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技协发展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很快,按照“有偿不唯偿,有偿补无偿,奉献多提倡”的原则,技协开始实行有偿技术服务,并以开展有偿技术服务和进入技术市场为突破口,在组织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技协开展的有偿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注意掌握无偿技术交流和有偿技术服务的关系,坚持把疏通技术交流渠道,推广先进技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作为自己的义务。
据不完全统计,在沈阳市开展的“主人翁工程”“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当好振兴主力,奋战五大任务,推动科学发展”等活动中,平均每年涌现职工技术创新成果2万余项,创造节约总价值30多亿元。职工队伍已成为技术创新、发展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从2007年起,沈阳市职工技协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己任,实施“百千万技能人才培育工程”,5年产生技术大王100名,技术标兵1000名,技術能手10000名。
2009年2月,沈阳市职工技协新成立车工、钳工、焊工、数控机床、电工电子、热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8个专业技术协会。沈阳市总工会提出,凡是成立工会的单位,都要把职工技协组织建立起来,开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还要建立专业技术协会。通过这些举措把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技术大王、技术标兵、技术能手组织起来,把蕴藏在基层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的先进人物、能工巧匠、专家名师,吸引进来,形成职工技协积极分子大军,投身到科学发展和全面振兴的事业之中。
从计划经济走入市场经济,从无偿协作发展至有偿服务,技协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脚步,适应着时代的节奏,可终难摆脱发展的瓶颈: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行业性技术协作大量减少,职工技协传统活动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技协组织特别是一些基层技协组织处于机构撤并、人员萎缩的状态;技协工作缺乏探索与创新,工作机制老化、活动方式陈旧……
显然,它需要再一次的发展模式调整。
为贯彻落实中国工会十七大精神,迎接今年8月份召开的沈阳市总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沈阳市总工会在前期谋划、调研考察、论证完善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的十大重点工作,其中的一项即为“推进技协实体化运作”。按照工作部署,今年将“以沈阳职工技协换届为契机,发挥其在促进职工技能提升方面的独特作用。再现半个多世纪前,每到晚上和周末,职工‘技术迷涌入车间厂房,分享革新成果、解决技术难题的火热场景。”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要呼唤技协的初心。”劳动和经济技术部部长薛凤伟说。
何为职工技协的初心?
职工技协创始人吴家柱在谈及为什么要搞技术协作活動时曾言:“作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应当自觉地承担起推广先进经验的责任,使少数人的先进水平变成广大群众的水平。越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尽到最大责任,带动群众,鼓足干劲,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不难看出,技协的初心其实就是对这个社会“自愿的帮忙”。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人逐利性的空前释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注意,我们可以用市场经济自身的力量,动员起全社会每一个经济人的创造热情,却无法动员起每一个人的奉献热情。技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市场自身无法孕育,而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力量或道德守望。
这,正是技协的意义所在。
“我们期望通过推动技协发展,唤起职工群众,甚至整个社会的奉献精神。”市总工会技协筹备组的全体成员如此期待并努力着。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沈阳市总工会通过组织做实、队伍做实、阵地做实和活动做实这五个方面,推进技协实体化运行。
据技协筹备组组长毛积涛介绍,今年5月底,13个区县(市)和5个驻会产业工会全部以市职工技协分会的身份,建立或恢复建立了职工技协,推荐上报了65家团体会员单位;7月,对钳工、铣工等19个专业技协进行了调整充实;年底前完成市技协的换届选举。
7月26日,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安俊辉在职工大学内翘首以盼,他在等待一辆厢式货车。别看它外表平凡无奇,其内里暗藏乾坤,可谓货车界的“变形金刚”。车内配有电工、焊工、计算机、缝纫、烹饪5个工种的教学设备,车厢四壁打开后,可以直接在车内进行实操教学。车上还配有讲台、黑板、投影仪等,可同时容纳20个人听讲。
沈阳市总工会将这台车命名为“技协大篷车”,它将作为技协的流动活动阵地,带着技协骨干送技能下基层,提升“小远散”企业职工队伍能力素质,带动“管理松散、工艺落后、发展受限”企业发展。今年预计培训31场,会有700余名职工受益。
“咱们的技协不仅能流动,还会上网。”薛凤伟说,“下一步,将结合市总工会的网络建设,升级技协网站,开展网上培训、交流和练兵等活动。”
如果说“大篷车”是“技术扫盲班”,那么“技师培训”以及“新时代盛京工匠学院”则是为辽宁振兴发展储备中、高级技能人才。
依托职工大学、企业和院校等培训基地开展技师级技能人才培训,倾力打造中层支撑性技能人才。“新时代盛京工匠学院”通过聘请全国专家授课、举办实操技能操作培训等活动,培养工匠级人才;开展高技能人才层次的技能交流与切磋。
除以上活动外,“百千万”职工技能大培训、市职工技能竞赛、跨企业跨行业的技术攻关等,都将陆续开展。
技协让拥有相同追求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合在一起,自愿地为社会发展奉献着智力和体力,我们相信这种奉献精神与崇高道德可以感召更多的人,使之从激烈动荡的市场逻辑中解脱出来,以更纯粹的心投身到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大潮中。
(感谢沈阳市总工会劳动和经济技术部对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