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玉 刘然 刘哲 崔丹丹 岳高 解菲
摘要: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减轻节能减排压力,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在“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要实现物流行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加强研究和宣传完善政策和标准,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和物流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培养绿色物流相关管理和技术人才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绿色物流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物流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创新的驱动,绿色物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4年国务院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确定将“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作为未来物流业发展的七大任务之一。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根据《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GB/T37099),绿色物流是指通过充分利用物流资源、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合理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两次概念比较,新的绿色物流概念不仅包含最初环境保护、资源充分利用的要求,也包含利用先进技术、绿化物流各环节、进而实现降本增效、高效衔接生产与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因此,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绿色物流的特征
1.交叉性。绿色物流既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还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兼顾环境效益。因此,绿色物流是物流学与环境管理科学、生态经济学、运筹学、信息与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集合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资源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大数据等理论知识。同时,绿色物流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技术的交叉,形成了培育组织和技术创新的摇篮。
2.系统性。绿色物流是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提质创新、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的,是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从物流体系来看,绿色物流的系统性体现在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如加强信息处理、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子系统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进而形成完整的循环型物流系统。从行为主体来看,其系统性体现在绿色物流需要制造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分销企业、物流行政主管部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各司其职、信息共享、通力协作,才能达到物流的高效便捷、绿色低碳的目标。
3.时空性。时空性主要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绿色物流存在两个方面特征:一是绿色物流活动贯穿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内部物流,产品的分销、包装、运输,直至报废、回收;二是绿色物流在设施、设备、包装、运营管理、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随着技术更迭不断改变,进而适应时代发展。在空间维度上,也存在两个方面特征:一是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物流活动早已突破了地域限制,具有了跨国界、跨地区的特性;二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差异,物流政策和相关标准也不尽相同。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福祉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举措。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积极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物流业应践行国家绿色发展理念,自觉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二)减轻节能减排压力,主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的目标。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减少因能源生产消费引起的环境污染,最重要的措施是节能降耗。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4.9亿吨标准煤,排放92.3亿吨二氧化碳,比全球第二的美国分别高出40.15%和81.3%[3]。2017年,中国人均能耗为3.2吨,相当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若达到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我国能耗和碳排放将有很大增长空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面临较大挑战。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将“促进交通运输节能,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节能”纳入“十三五”重点领域节能范畴。物流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
(三)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物流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物流需求持续增长,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高达252.8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总量的3.27倍。全社会货运量480.5亿吨,货物周转量19.7万亿吨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了14倍和18倍。物流社会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8.3%下降到2017年的14.6%,但仍高于发达国家平均8%的水平,我国物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物流全过程中,特别是运输和仓储,伴随着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2016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量约3.9亿吨标准煤,超过2017年法国和我国能耗第一大省山东省的能源消费量,同时物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7.4亿吨,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3]。在资源消耗方面,仅2016年全国快递业产生了321.8亿张运单,消耗了147亿个塑料袋、32亿条编织袋、86亿个包装箱以及3.3亿卷胶带。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和庞大的人口数量,未来我国物流业能源资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四)克服物流绿色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进行
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以保护本国资源环境为名,通过立法或制定有关标准,实施的绿色技术标准对于出口国而言形成了绿色壁垒。国内物流企业在参与国际货运时也需要符合当地各项政策法律标准才能获批资质。物流企业可通过开展绿色物流提质转型,提早谋划布局对接国际物流网络和全球供应链体系,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绿色物流现状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提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强调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绿色物流是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社会各界已形成共识,共推绿色物流的发展。
第一,政府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为发展绿色物流创造外部环境。自“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等出台了四十多个政策规划和法律标准,为绿色物流发展指明方向。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绿色物流发展,增强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物流营造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绿色信贷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债券融资、碳金融等多种金融产品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物流业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产业部门,绿色物流所涉的很多领域都符合绿色金融支持的标准。
第三,行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助推绿色物流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非常重视绿色物流,起草了我国首个绿色物流国家标准《绿色物流指标构成与核算方法》,现已正式发布,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积极筹备成立绿色物流专业委员会,以协助政府和企业推动绿色物流工作的开展。
(二)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绿色物流已在国内政府部门、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民众中取得共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环节、方式身体力行绿色物流发展理念。然而,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整体上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如绿色物流理论研究不足且与实际应用脱节;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配套能力不足;相关标准体系制定尚需完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需求;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等。
1.加强研究和宣传,完善政策和标准。通过加强绿色物流及绿色供应链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绿色物流产学研合作等,形成适合我国物流行业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加大绿色物流宣传力度,进而引导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完善物流企业绿色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提高绿色物流标准化程度。完善政府企业沟通机制,使绿色物流政策宣贯和企业需求的信息渠道畅通;政府出台限制、鼓励、支持等政策,如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协会在试点基础上修订企业评级标准,增加绿色评价内容;加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开展标准国际互认。
2.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提升物流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定期公布绿色物流技术目录和技术规划路线图,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技术培训和政策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注重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开展绿色配送、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等科技攻关。持续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液化天然气和新能源车辆的基础设施布局,鼓励和支持集装箱、托盘、笼车、周转箱等单元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及多式联运、挂车共享租赁等绿色装备共享。
通过完善物流组织管理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物流智能信息化建设,强化市场作用和物流全流程的在线监管,鼓励和支持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推动托盘服务运营体系建设及公共“挂车池”“运力池”“托盘池”等共享模式和甩挂运输等新型运输发展,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进而在单位能源资源的消耗基础上产生更多的价值。
3.培养绿色物流相关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物流行业的绿色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也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科研院所可实施绿色物流人才培养工程,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平台和激励机制的建设,行业协会及时为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和信息咨询,通过人才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发展绿色物流要大胆创新和探索,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物流发展之路。
[1]魏际刚.迈向物流强国[M].北京:中國发展出版社,2017.
[2]章竟,汝宜红.绿色物流[M].北京:北京交通出版社,2018.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19.
(赵洁玉,物资节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