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梅
【关键词】 “一师一卷”活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098—01
一、“一师一卷”产生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1.“一师一卷”的产生是《2011版新课标》评价目标的需求。《2011版新课标》指出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与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广大教师为了达到应试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视了对教材的深度研究和对育人工作的钻研,限制了个性化的教育发展。一师一卷的产生,从根本上督促教师深刻研读课标,挖掘教材、学习相关指导文件,做好制卷前的准备工作,加深对学科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2.“一师一卷”的产生,将数学教学中“教”与“考”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一师一卷”将依据本班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考查侧重点,再根据不同的出卷意图,甚至对课标、教材内容的不同解读,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试卷,促进学生个性化發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考试理念,真正实现让“考”指引“教”,而不是以“考”为目的地“教”。
3.“一师一卷”的实施,体现师本化发展的目标。
所谓“师本”,即这一内容是“我”独有的,也就是说我出的试卷只适合于“我”的学生,因为这是依据本班学情和教情制定的试卷,是具有个性化的试卷,是不能或不太可能拿到其他班去考查的,这也是确立教师课程实现师本化、个性化教学的方式。而教师在制卷过程中将会促使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去更深刻地理解,从而有效改变教师的成长路径。
二、从制卷、研卷到考后分析,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
1.从制卷到研卷,助力个人学习能力提高。在编制试卷之前,作为教师必须要做到了解全班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共性问题及薄弱点,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出题,因材制卷。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设计一些有梯度、有层次,能引起学生共鸣深思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何制一套适合教情和学情的好卷呢?我们从以下几个程序考虑:
(1)制定命题细目表,编选试题。将本学期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制定命题细目表,确保试卷有较宽的覆盖面;同时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选择富有层次的试题,全面考查全体学生。如果试题难度过大,就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完成得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而如果试题太简单,人人都会做,也同样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制卷难易程度按基础知识占70%,综合应用占20%,拓展知识占10%组成。
(2)组配成卷,预测互评。组配试卷是关键。每题多以 2-3 个知识点为宜。个别试题所含知识点可以多一些,但最好不要超过 5 个。教研组内必须相互签名评价,既有“监督”的意味,更有“学习”“研讨”的渗透。平行班互审评价方式打破封闭状态,实现互动交流。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三个等级。评价时优秀占班级总数的30%,良好占40%,合格占30%。
(3)试答试题,研卷磨卷。安排同年级老师互答试卷,给予评价。试卷打磨研讨是分阶段进行的,初级阶段是同年级组内进行研卷磨卷,即对每位教师所制试卷的所有题目进行分析,初步从试题内容选取、难易程度、题目类型的比例各方面进行审核交流,力避过难、过偏、量过大或过小、重复、遗漏等现象存在,初步使试卷规范,符合课标要求。提升阶段是在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的答辩活动,各年级组派教师接受教研员或其他教师的提问,从而阐述对试卷设计思路、出题意图,从中体现自己对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强教师间的互助交流、思想交换,以期得到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
(4)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修改试卷。通过研究正确、合理的出卷程序,旨在让教师做到对测试题目有理有据,正确处理《课标》在出卷过程中发挥的必要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命题观”。教师通过研读学段、年段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认真梳理,明确重点和难点,一边教学,一边修改测试卷,将试题选择紧扣教学内容,以保证测试富有针对性,较好地完成制卷工作。
2.重视考后分析与评价,理清成绩与不足。试卷出好后,要写下“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的预测。 检测后,实际情况与预测相差不大,记录即可;相差较大,要有详细的诊断和反思。预测的由来主要考虑“卷子”和“学情”的关联 、“学生的学”和“自己的教”的关联。
3.定期开展“一师一卷”基本功培训,强化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制卷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人人参与、全员提高。以此为平台,组织相关的基本功考核培训,引领每位数学教师深入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关注试卷背后的目的所在。每学期进行的“一师一卷”命题能力测试,目标明确地指向教师对教材、课标的解读和认识水平。
对教师进行以上内容的考查、培训,我们每学期都在开展,一次次地学习、交流,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提供有力的平台。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