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吉林 彭秀萍
【关键词】 德育;社火;资源;开发;知识目标;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4—0025—01
在部编教材的实施下,传统文化建设和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已是教育教学的主题,我们单靠校内的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目标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开放课堂教学,走向社会,利用本地春节社火民俗文化资源和潜在的道德教育来丰富课堂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
一、利用社火民俗文化平台,强化德育资源渗透,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社火是中国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重大娱乐活动之一,在内容上集戏剧情节、神话故事及传奇人物,把音乐、舞蹈融于表演之中,每一场演出都含有较高的德育教化元素,让广大的群众从“社火”的不同角度品味人生,反省自我。皋兰县每年的正月十三举办武术及广场舞专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广大群众在观赏中能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视觉盛宴中受到道德人文的洗礼。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猜谜语是皋兰县春节文化活动的最后一个“章节”。这些形式各异的春节民俗文化展演及活动,不但展示了皋兰深厚的特色文化和历史文化魅力,也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接受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了文明素养,培养了文明乡风,在男女老幼的心中筑起了“敬老爱幼、乡邻友邦”“和谐好家庭”的堡垒。皋兰社火名俗文化的展演有力地推动了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有力地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活动的开展使得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读书看报的多了,酗酒赌博的少了;晨练健身的多了,不文明行为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文明行为、社会风尚逐步转变,社会环境不断净化,皋兰城乡到处洋溢着干净、整洁、文明、祥和的喜庆。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皋兰的社火民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教学中利用社火民俗文化资源,必然会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得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利用本地社火民俗文化资源,捕捉教学中需要提取的道德元素,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在太平鼓表演中领悟到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真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用社火民俗文化艺术,加深校本课程教研,实现知识目标
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由国家统一配发的部编教材,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異很大,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完完全全适合每个地区的学生,而皋兰社火民俗文化的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修养,在以此为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本地社火民俗文化资源,不断引导学生发现皋兰社火民俗文化中道德资源和教育的着眼点所在,发现在每一项社火的表演中找到传统文化的渊源,从而优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运用,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了解本土文化。
在教授校本课程《哲学生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我运用了皋兰社火的表演场面,让学生亲自来感受皋兰社火民俗文化的魅力。如,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兰州太平鼓,几十名鼓手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两军对垒,时而鹞子翻身,“咚咚锵锵”的鼓声响彻云霄。手持绣球的舞狮者引领着几头狮子翻转腾挪,旱船姑娘抬着沙船,和着音乐的节拍摇来晃去。太平鼓队齐上阵,“青龙闹春”跃腾飞。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什川的铁芯子、石洞的“竹马子”、三川口的腰鼓……精彩绝伦的表演让学生享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真正体现了校本课程教学中开放课堂教学的理念,实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学生亲临现场的感受和教师的讲解有效地加深了对皋兰社火民俗文化中道德修养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目标。
三、挖掘社火民俗文化资源,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
杜威曾说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众所周知,传统的社火民俗文化中德育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缺乏创新,大多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学生接受的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内容上具有相同性,缺少了独特的东西,而皋兰社火民俗文化的介入将大大地改变学校由封闭的教学转向开放的社会教学对这一传统模式,因为皋兰社火民俗文化加强了德育的渗透,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德育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感知,从而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扮演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深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皋兰社火民俗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热爱意识,而且构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从而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皋兰社火民俗文化中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419)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