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亮
按理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这一代人的幸福感应该越来越强。
但是,幸福感和物质的增长并不成正比。据2016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亿人,也就是说:平均每13个人里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2017年,当时的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焦虑障碍患病率为3167.89例/10万人,全国的焦虑症患者有4000万人以上,目前这个数字依然在不断上涨。
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家住在中日友好医院附近,每天出门的必经之路旁正好是医院急诊科。有时我会看到插着呼吸管的重症病人被急如星火般地抬进来,担架上的人昏迷不醒,静静等待医生在他身边与死神开展拉锯战;有时会看到焦急的父母抱着脸烧得通红的孩子,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门口和走廊徘徊不停……急诊科外,最容易让人感悟人生。虽然每次只是匆匆一瞥,但急诊科的情形都会让我感叹:健康地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日本最年轻的临终关怀主治医师大津秀一,在多年行医并耳闻目睹过1000例患者的临终遗憾后,写下了《换个活法:临终前会后悔的25件事》一书,其中有一件事就是“后悔经常陷入负面情绪之中,没有及时感受人生的幸福”。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被感情和情绪左右,而觉得不快乐呢?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局限:觉得自己没挣到足够的钱、没得到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没有别墅宝马、没有滔天权势,觉得有人背叛自己、嘲笑自己……于是,日复一日陷入和他人比较的焦虑和受挫中。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仿佛永远游走于两极之中:欲望满足了,感觉空虚;欲望不满足时,便感觉痛苦。”空虚和痛苦交替出现,你如何感到幸福?
俗话说,沉疴须猛药,长时间感受不到幸福这种病,温和的心灵鸡汤无法治愈,便需要用生死无常这剂“猛药”唤醒内心的知足,直达病灶。虽然你可能没有我这么凑巧,能天天在上班路上经受来自医院的“精神洗礼”,但偶尔去急诊科看一看,你就能够明白:那些让自己不幸福的事,在“活着”这两个字面前,是多么不值一提。
老公今年升职失败,孩子月考失利,同事抢了你的功劳,婆婆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说你坏话,客户又放你鸽子……每当你为这些在眼前看起来无比悲催的事情沮丧时,你应该想到:命运是无常的,你所斤斤计较的东西,转瞬间就可能被无常带走。活着就已经拥有太多,自由的呼吸与正常的心跳便注定是一种幸福。
前段时间我重看了一遍张艺谋拍的老电影《活着》 。电影中的男主角福贵,把那个时代的老百姓能够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尝遍了—爹娘早逝,自己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儿子死于意外事故,哑巴女儿大出血死于手术台……电影的结尾,失去儿女的老年福贵和妻子家珍,颤巍巍地坐在独苗外孙子身旁吃饭。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家徒四壁,但三口人却面带笑容。那是福贵和家人对活着的最好诠释: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乐观、坚强地活着,活着就是幸福。
多看一看这人间的苦难和不幸吧!当然不是为了幸灾乐祸,恰恰相反,是为了从别人的经历中知道:你现在所擁有的一切是多么可贵,老天只拿走了无关紧要的快乐,而把关键的幸福—“健康活着”牢牢锁在你身上。外国影片《甘地》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感到痛苦,那么就去帮助那些比你更痛苦的人。当你这样做时,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之中,你的幸福感就来了。”
幸福是个比较级,永远没有“最不幸”和“最幸福”这一说。幸福也在于比较,当你羡慕嫉妒所有比你幸福的人时,不要忘了回头看看,有多少人在不幸里羡慕着你,他们需要你的关注和怜惜,伸手帮助他们,你才能更加懂得幸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