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颖
摘 要:瑶族盘王节是瑶族同胞自己的节日,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时代在改变,但民族文化的种子依旧扎根在民间文化的土壤里。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本民族的文化,愿意接受并且将其传承。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已经非常重视这一块的文化发展了,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当中,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提出文化自信, 那么作为多民族国家,我们更应该弘扬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文章以恭城瑶族盘王节为例,研究节日中歌舞的传承方式和途径以及传承中遇到的一些困境,并结合现代媒体的手法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为传承民族文化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盘王节;传承;民族文化;困境
注:本文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恭城瑶族盘王节中歌舞传承研究”(2018XJ16)结题论文。
一、盘王节的歌舞
(一)盘王节的来由
瑶族人民信奉盘王,并将盘王视为瑶族的始祖。关于盘王的来源,在民间流传着多种神话传说。其中较通俗易懂的是一个与女娲有关的故事:
传说女娲有两个孩子,一个名叫黄帝,一个名叫赤帝,两个人分别代表着善与恶。因为双方的观点不同,矛盾不断恶化,所以经常发生争执甚至打斗,但黄帝始终打不过赤帝,于是他想方设法,悬赏抓赤帝。后来盘王摘榜并将赤帝杀死。事后黄帝遵守承诺,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盘王。盘王以打猎为生供养着妻子与儿女们。有一天盘王出门打猎很久没有回来,儿女便出门寻找,发现他是被山羊撞下了山崖并插死在树上,孩子们非常悲痛,于是将树砍下并杀死山羊,用山羊的皮做成长鼓,后人用这一天来祭奠盘王。
恭城水滨平地瑶祭盘王的日子是农历十月十六。恭城瑶族盘王节是如何而来?传说是在历史上瑶族从北方到南方的迁移过程中,主要指过洞庭湖的时候遇到大风大浪,有被海水吞噬的危险,在这个危机的时候师公祈求祖先盘王给予保护,结果师公的祷告灵验了,此后就有了还盘王愿的风俗,现在说的盘王节的实质就是还盘王愿。
何为还愿?还愿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敬神的承诺,也就是说之前有了对神的承诺,祈祷之事实现后在一定的时间去报答神灵,这就叫做还愿。还愿有大愿和小愿的做法,小愿指个人对神灵许一个愿望,例如求子求孙,求五谷丰登等,灵验之后,就得带着礼品去酬谢神灵。另外一种是整个族系的愿望,称大愿,是一族人聚拢起来去酬谢神灵。
还盘王愿是有一个宗教程序的,在盘瑶当中,过山瑶和平地瑶还愿是有一定区别的,也就是说师公举行的活动是不相同的,例如办喜事的操办过程是有区别的。过山瑶还愿周期有三到五年,也有十二年、二十年、六十年的,选择在冬天进行还愿。平地瑶有所不同,三年五年就要举行一次还愿活动。
以前的盘王节就是为了还愿,为何会出现这个节日呢?以前的瑶族人不将其叫作盘王节,只是称之为还愿,还愿的那几天就是过节。1984年广西瑶学会根据全国瑶族同胞的要求发起了瑶族过盘王节这样一个活动,经过全国各地的瑶族代表人,各地的专家学者商讨之后将农历十月十六定为中国瑶族盘王节。然而我们恭城瑶族县观音乡水滨村的周家人过盘王节还愿时间刚好就是农历十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时间。
(二)吹笙挞鼓舞
吹笙挞鼓是一种集合了多种民族文化与艺术形式的文化复合体,是将古老的民间传说、富有特色的舞蹈道具、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以及与祭祀还愿等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民族文化。现在其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1.吹“笙”挞“鼓”的构成
(1)“笙”
吹笙挞鼓的芦笙通常用的是六孔芦笙,芦笙由底座、发音管、铜片蔑圈等几个部分组成。底座中间掏空,表面转有六个小孔分别插入六根长短不一的发音管,发音管上分别黏有长度与厚度基本一致的响铜片,最后蔑圈用于固定底座。
相传芦笙六根发音管代表着盘王六个儿子,音高的不同是打猎与打斗中所表达的信号的区别。由此可见,通过狩猎来维持生活在瑶族祖先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团体。
(2)“鼓”
相传鼓是因为盘王的儿子们为了给父亲报仇,把将父亲挂死的梓桐木砍回家,猎杀撞死父亲的山羊,用羊的眼睛做鼓钉,梓桐木用于鼓身,羊皮做鼓面而制成。有长鼓和短鼓两种,短鼓挂在胸前,用于舞蹈时敲击,长鼓用左手拿住鼓腰,右手用力敲击鼓面,以此来惩罚山羊和梓桐木。
鼓由三个部分组成:鼓身、鼓皮、鼓钉。传说刚做好的鼓发不出声音,盘王儿子很生气,于是将鼓扔出门外,恰巧一只母猪用脚踢到鼓面发出了声响,又将其捡回来,用于祭祀盘王。
2.音乐
吹笙挞鼓舞的伴奏乐器顾名思义就是芦笙,音乐用五声音阶谱成简单的乐曲,演员边吹奏边跳出简单的舞步来配合舞蹈演员的演出。通常也会加入锣、号子以及鼓丰富乐曲的内容,使其舞蹈更加精彩,更具有独特的风格。有些曲子也配有人声的伴唱,唱词较为简单根据音乐的节奏唱出“吼嘿哟”。
根据场合的不同,舞蹈也配有不同的音乐,比较主要且常见的有《盘王出世》《女鼓舞》《七拍鼓舞》《招兵舞》《四季舞》等。《盘王出世》主要用于的场合是有迎接各众神,《女鼓舞》是专门供奉女神和众神娱乐时用。《七拍鼓舞》则是在将军出现时使用,《四季舞》则用于许小愿时使用。
3.舞蹈
在各类舞蹈中,每一种舞都有它专属的场合,较为有特点的当数《女鼓舞》。《女鼓舞》是恭城水滨平地瑶比较有特色的舞蹈,在酬谢众神和还愿中有着特殊的含義和富有特色的方式。其主要的是在还愿中请众女神入席就座和接待诸位神灵进食时用。
关于《女鼓舞》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两个传说,都与婆王有关。一种说赤帝与黄帝的母亲是婆王,即为女娲:另一种说法是婆王是盘王的妻子。在恭城观音乡水滨村后一种说法流传最广。据史书记载,婆王当年为了维护王权,牺牲自己的幸福跟随盘王以打猎为生,繁衍瑶族人,从她的品行可以看出婆王是一个正直的人,所以瑶族人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对这位汉人非常崇敬。为了感谢婆王,水滨村的瑶族人才创下《女鼓舞》。
4.吹笙挞鼓的仪式属性
吹笙挞鼓通常在庙会祭祀,许愿与还愿以及曾今从事于吹笙挞鼓的师公的葬礼上举行。可见,吹笙挞鼓贯穿于水滨瑶族人民的宗教仪式上,也可看出吹笙挞鼓不是一种普通的舞蹈,在它身上蕴藏着瑶族宝贵的文化。
吹笙挞鼓的人数与祭祀还愿的规模大小有关,对于不同的祭祀活动人们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所用的供品数量也不一样,但与祭祀的程序没有关系。一般的小愿放置的供品就会少一些,吹笙挞鼓的人数也不会太多,大愿所需要放置的供品就相对多一些,吹笙挞鼓的人数也会增多。大愿所需要的时间也很久,一般需要3天时间。还愿仪式需要专门的师公才能完成整套程序,整个程序步骤为:打扫庙堂,起水架请师公;请向神灵传信的信使,也叫请功曹;挂眉山图,排列神人入座;设宴席,吟唱歌章,跳哒鼓舞;送神。
这里需要提及一下《梅山图》,它是瑶族地区发现的内容最为丰富的神箓,1984年7月在莲花屯周安富家中被当时县民族调查组刘少仁发现。经过多年的研究,不少专家认为《梅山图》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反映瑶族历史内容最丰富的文物。其只要的用途是在各种还愿与师公逝世的时候悬挂,一般情况是不能悬挂的。
二、吹笙挞鼓传承的现状
现如今恭城水滨村仍然保存了较完整的吹笙挞鼓舞,但能够吹笙挞鼓的只有5位年纪较长的长者,能够完成还愿整个仪式的人有且只有一位老人。可见将吹笙挞鼓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总结了几点关于传承出现困境的原因:
(一)人员流失较多
因为观音乡水滨村位于恭城的山区地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都不发达,许多青壮年都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基本上都奔赴北上广深等地打工赚钱,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回家一趟,留下的都是年长的老人与小孩等,这使传承吹笙挞鼓这一文化失去了最主要的力量。
(二)历史的政变
历史上历代王朝为了拓宽国土,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制,传播儒家思想理念将少数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渐渐消除,恭城人民也没有逃过这一劫。他们为了躲避压迫与剥削,部分瑶族人将自己的民族改成了汉族,且为了使自己从外观上看不像少数民族,他们舍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风俗习惯,因此本该属于他们的民族文化就逐渐褪去。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提高。山区里的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只是能吃饱喝足的生活,被一些新奇的高科技事物所吸引,他们认为那些高科技的玩意儿才是时髦的,传统的文化是落后的,如果要发展就应该多接触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因为有着这样偏激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去接触这些传统的文化,坚守住的只有老一辈的人,文化传承上出现了一定的懈怠。
(四)经济支持薄弱
水滨村位于山区地带,经济来源的渠道很窄,但传授吹笙挞鼓这一文化是需要一定资金的,所要购买的道具、服装,以及艺人教学的费用都需要考虑其中,更多的是需要资金去宣传这一文化,让民族文化渗透到每家每户,才能保住文化的根。
三、吹笙挞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盘王一直是恭城瑶族人所崇拜的神,在瑶族人的心里,盘王的地位是圣神不可动摇的。正是有了当年盘王立下的汗马功劳才有了今天瑶族人的幸福生活。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地在更新,让当代人深陷其中,越来越少的瑶族人知道盘瓠是谁,少数的人只是知道盘王节的存在,但是存在的意义和其中的历史懂得的人却越来越少。从历史发展趋势上看,瑶族人对盘王的崇敬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会消逝在时间的浪潮中。从1984年8月在南宁举办的全国瑶族干部座谈会中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定为盘王节为瑶族的统一节日后,各瑶族地区人民聚居地就开始重新唤醒人们对盘王的记忆,盘王节这一代表性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一)吹笙挞鼓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每一个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正是这些文化才使得民族有立足之本。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是否能得以延续,关键在这个民族的传承力上。这些文化在历史的浪潮中,经过岁月的洗礼,族人们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才将其保存延续下来,给后人留下灿烂与宝贵的民族文化。恭城水滨村平地瑶的吹笙挞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恭城瑶族人祖先代代相传留下来的历史瑰宝,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这个民族生命延续的产物。
但随着外来文化与快餐文化加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将遇到新的挑战,要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还得不忘记根。在科技发展的社会中,想要有民族文化的立足之地就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研究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去传承民族文化。
1.众筹资金保障经费
吹笙挞鼓的还愿仪式没有太多的群众去组织捐款,那么吹笙挞鼓这一技术也就吸引不了更多的学徒,传承吹笙挞鼓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费用保障。购买一套吹笙挞鼓的道具,根据资深艺人估计就得34000元,然而这些资金是没有地方可开支的。
地方政府应该行动起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吹笙挞鼓文化传承,并用于宣传和开展认识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学习,大力提升吹笙挞鼓文化在群众生活中的影响。
开发吹笙挞鼓地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观看的同时去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艺人们更积极地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既促进经济的发展也筹集了资金保障了传承。
2.民族文化从娃娃抓起
培养儿童的民族情怀,让孩童从小耳濡目染。县城的小孩家里的亲戚基本上是不会这些技艺的,政府可以将眼光投向幼儿园、中小学,开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专题活动,也可将吹笙挞鼓带进校园,让学生学一些简单的舞步动作,向学生传授一些盘王节的知识。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且了解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把握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平衡,不要忘记民族的根。还可在瑶族地区出一些关于瑶族文化的书籍,将吹笙挞鼓文化编入教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保障传承人的利益
传承人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不能忽视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一定要巩固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有条件的地区要培养接班人,将传承权继承下去。应到传承人家里走访,了解他的需求以及传承遇到的困难,让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以便日后的发展工作能够更顺利。吹笙挞鼓文化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下,如今已经开始慢慢融入到瑶族人民的生活。
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现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每秒钟都在更新各类新鲜事物。与其把时间花在看明星们的花边新闻上,还不如想想有什么创意能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让大众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要将民族的东西让世界接受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既然要将它推出去,那就要得到大家认同,那就是共性。近年来有一些让广大青年甚至少年都沉迷的短视频软件,上面有非常多新鲜的事物,只要登陆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将盘王节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录一个小视频发出去,例如吹笙挞鼓的场景和一些特色的道具,这样当大家看见的时候就会产生好奇心很有可能就会进一步去了解这些文化。由于玩这些软件的大都是年轻一代人,因此也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去明白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不能丢掉的根。它本应该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而不是让它慢慢消失。
(二)吹笙挞鼓文化的保护
民族文化的保护单靠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能在历史的长河里保留至今的文化都是本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内容,他们一旦消亡就不会再生,所以保护民吹笙挞鼓文化是瑶族人民迫在眉睫的事情。
第一要做到政府的保护,一些以节日为幌子开展的一些商业买卖活动一定要抹杀,要确保开展的活动的真实性。杜绝不良的买卖行为,所有关于民族文化宣传的活动必须得到政府的肯定与支持才能开展,保证大家能真正认识文化的内涵。
第二就是瑶族人民自身的保护意识要加强,这是瑶族人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有民族自信,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继续传承下去,让它经久不衰。并且在现代化科技的帮助下,保留最原始的精华结合实际将民族文化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这四个字。那么对于少数民族自己而言,文化自信就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恭城瑶族盘王节的吹笙挞鼓就是平地瑶的文化精髓所在之一,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这一项民族瑰宝。
参考文献:
[1]朱雄全,莫紀德.恭城瑶族历史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4.
[2]谢青.瑶族盘王节的传承与保护[D].中南民族大学,2013.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