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琳
期末考试之前,我组织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写作训练,题目是《生活告诉我》。我没有过多干预指导,想通过这次训练,让学生原生态地呈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张永琪写了一只蚕蛹的挣扎和蜕变的过程,以及给自己的启示。他的观察很用心,描述得比较细致,作文的结构乍看之下也没有问题,但通读之后总感觉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仔细琢磨,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
缺少“我”的介入,视角太客观,显得事不关己,缺乏真诚,作文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班里作文中,不只一个人存在这种问题,这让我感到了一丝紧迫。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招,连续追问,创设情境。
比如张永琪的这篇作文,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你在怎样的情境下邂逅了这只蚕蛹?当时你的心情是快乐,还是悲伤?遇到困难,你是如何应对的……让他把这些思考都写到作文中。有了“我”的介入和情境交代,作者和读者之间就有了一种亲密的牵连,抒情和议论就不会干巴巴。
在另外一篇作文里,闫梦娜写了母亲。她的母亲在早餐店打工,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要起床。她写了母亲的辛劳,也写了自己的懂事。然而读起来感觉像隔了一层纱,母亲的形象有些单薄。我给她的建议是:亲历一下母亲清晨的出行。如果实在无法亲历,问一下母亲凌晨四点钟的天色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星星和月亮;去听一听胡同里有没有狗叫声,馬路上有没有车辆和行人;母亲下班了,去迎接她,观察她的脸色,闻一闻她身上的汗水……如此一来,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就能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立马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第二招,设身处地,融入其中。
设身处地就是把自己当成作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去揣摩他的冷暖,感知他的喜乐。举一个例子。李东芝写了一棵绿豆芽:
不久前,我不小心将一颗绿豆扔到了窗外,不知过了多久,它竟然慢慢地探出了头。最近天气阴冷,它在寒风中摇摆,在大雨中被淋弯了腰。风雨过后,它长出了叶子,还开出了春天里第一朵花。
我让她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绿豆芽,感受和体会就深刻很多,情感也会更加饱满。后来她增加了观察后的内容,以及联想,内容生动了很多。修改后如下:
不久前,我不小心将一颗绿豆扔到了窗外,不知过了多久,它竟然慢慢地探出了头。最近天气阴冷多雨,它在寒风中摇摆,在大雨中被淋弯了腰。我的心被揪得紧紧的,它会被冻坏吗?它会被风吹折断吗?雨水会把它浇死吗?它那么弱小,而我却不能给它遮挡。
令我十分惊喜的是,风雨过后,它仍然挺起了腰板,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还开出了春天里第一朵漂亮的小花。在一颗绿豆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奇迹,也学到了生活教给我的柔韧和顽强。
第三招,给作文加点调味料。
缺乏“我”的文章,读起来是平淡的,就像熬煮一锅汤,主料都有了,就是缺少提味的盐巴。赵静茹写了一个捡垃圾的老人,一开始是这样写的:
她身穿旧棉袄,但她却如此善良。我知道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美丽的背影;无论老天爷给了怎样的路,都坦然接受,一步一步地走。
我让她将“我”代入情境之中,设身处地感受老人的处境,可适当增加心理活动,修改后如下:
我久久凝望着她,一身缀满了补丁的棉袄,和从前所见的她,并无太大差别……我不知道她哪里来的勇气,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的行为却实实在在触动了我。从此,我知道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美丽的身影;无论老天爷给了怎样的路,都要坦然接受,一步一步地走。
这样的作文,把“生活告诉我”的东西真正彰显了出来,主旨也就落到了实处。
文中有“我”,就是给作文增加一点味道,这种味道让文章与众不同,凸显真诚,展示着对生活、对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编辑 凉茶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