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静
摘 要:该文基于高校第三方评估视角,分析了精准扶贫中引入高校第三方评估的意义,结合实际案例对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问题;高校第三方评估;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6-0004-0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从每年的户脱贫数和县摘帽数可见一斑。但与此同时,扶贫工作也面临着扶贫识别不精准、扶贫资金使用不当、扶贫效果不持久等问题。为此,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体系支持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第三方社会组织的参与度逐步提升,已成为了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化器”[1]。第三方评估作为新时期创新管理方式的重大措施,是客观评判各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精准度、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绩效评估往往由政府来完成,政府自己做,自己评判,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都欠缺[2]。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有利于弥补这种“自做自评”的缺陷,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扶贫效果和脱贫数据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为此,本文基于高校第三方视角,以具体实例分析地方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引入高校第三方评估的意义
高校第三方评估主要是指由专业评估组织及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协会等横向部门开展的评估,也包括媒体评估、民众评估等层面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中介性、专业性和独立性,在政府、高校、社会之间建立新的契约关系,从而协调三者利益矛盾[3],因而也可以承担起验收扶贫与脱贫成效的角色。引入高校第三方评估到脱贫攻坚任务中的意义主要有几点:
1.1 有利于摸清贫困底线,为政策方针的制订提供依据 现行的第三方评估,评估者依靠制订好的评验程序和标准,深入每一个农户家中,观察其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面貌,询问家庭经济状况,给予关心与慰问,传播国家政策。这种直接与农户接触并进行交流的方式,有利于摸清被访者的生活水平,以点成线,继而成面,就为整个被访地区规划出一幅贫困分布图,这为后續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实时而可靠的数据。
1.2 有利于提高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方评估的加入,相当于为一、二方套上了牢笼,被纳入大众的视野监察范围内,增加了政府机关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同时对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是否在为人民办事、如何为人民办事以及是否办了实事,在第三方评估后的报告中将体现出来。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待,地方政府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态度与精神,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在增强自身活力生命力的同时,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
1.3 有利于提升高校师生的社会参与感与使命感 通过让高校师生参与第三方评估,深入社会贫困第一线,真实走进穷苦家庭,与穷困人口对话,对于绝大部分师生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参与社会治理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让师生了解贫困人群的真实生活面貌,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其参与未来美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打下意识根基。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实践”参与,有利于让师生“跳出课堂”,认识我们社会的重大问题面,引发其从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提升社会使命感。
1.4 有利于拉近与农户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开展评估工作 当今农村社会人群的现状依然是以老弱妇孺为主,对于他们来说,高校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群,是淳朴、聪明以及善良的化身,这些特质让农户对大学生有着天然的好感,在他们中间有着较高的认可度,这对评估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2 以高校第三方视角分析地方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脱贫攻坚“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号角已传遍大江南北,在农户欣喜国家给予的好政策,享受政策带来好福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以下将从笔者所参与的高校第三方评估实践中所遇实例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被扶贫主体缺乏知情权 笔者在参与高校第三方评估时发现,所访地区总有反映其不知晓成为贫困户的条件以及贫困户选举会议何时进行的情况。还有的直接实名举报当地干部假公济私,通过收受行贿来评定能够获得低保的人员。由此可以看出,本应响动中国农村大地的脱贫攻坚行动,个别地区却没有将农民置于基本的知情人地位,使得农户作为这场行动中的主体缺乏知情权。
2.2 扶贫措施不到位 经第三方评估核查了解到,一些地区存在扶贫措施与贫困户家庭致贫原因不符的状况。以产业扶贫为例,拿养殖来说,村里就有依靠政府补贴来企图暂时令年均纯收入蒙混过关的嫌疑。比如,给因病致贫的年过80岁且行动多有不便的老人提供3~4只羊仔或上百只鸡仔养殖。“不是我牵羊,而是羊牵我”是产业扶贫其中一位“受益人”发自肺腑的感慨。除了年龄较大而导致行动能力不足之外,对养殖技术理论与技能的缺乏,销路的单一等,也是造成产业发展效益低下的原因。部分农户仅是想获得部门补贴,而不是将产业作为支持自己生活转变的踏板石持续发展下去。这些不对口措施的实施,在给贫困户带来“不痛不痒”帮助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其负担,同时也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不当使用。
2.3 农户间懒惰攀比思想滋生 调查发现,部分农户家有劳动力而不愿种田或者外出务工,仅想依靠社会保障兜底来维持日常生活,更有甚者拿着领取的政策补贴用于赌博等不良嗜好。此外,还有贫困户与贫困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互相攀比,非贫困户无非眼红于贫困户所享受的政策,而贫困户之间则是比较各家政策补贴的多少,比如残补钱数的多少。
2.4 瞒报实际收入的现象普遍存在 瞒报收入不仅存在于农户自身一方,还有的部分基层干部为能使考核过关,铤而走险向评估人员瞒报农户收入的情况。比如,老人的赡养费,在既无转账记录也无第三方见证人的情况下,赡养费是否能到达老人手中存在一定的疑问。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某地一位已无行动能力的90多岁老人,目前其主要收入来自于小儿子每年3000元的赡养费,而加上当地给予的高龄补贴,年均纯收入仅3800元左右,刚过安徽某地区3500元的贫困线。但在三方评估人员入户查访时,被老妇人亲妹妹告知其儿子儿媳并不善待老人,那么这个占据老人几乎全部收入的赡养费是否真实地到达了老妇人手中,则存在很大的疑问。
3 对策建议
3.1 选准第三方,加强对扶贫方的监察 就第三方评估中所发现的农户缺乏知情权,扶贫措施不到位的现象,今后应该加强上层设计,建立并完善监察体系。除去第三方评估外,还应选取核查范围外与一、二方无利益牵连的政府内部团队人员进行定期动态核查,既要被监督,又要实时自省。另外,要提高第三方人员的考核标准。目前,许多地区利用当地高校师生作为第三方评估人员参与扶贫成效验收工作,为保证第三方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应增加委托方评价评估结果环节,确保评估结果经得起检验[4]。同時,通过加强监察“净化”扶贫环境,提醒农户勇于使用自身正当合法权利,参与切身利益的集体活动,从而提高其活动的参与度。
3.2 将长期稳定脱贫纳入到扶贫方绩效考核内容 鉴于扶贫措施与农户致贫原因不对口,扶贫所拨资金与促进农户长期稳定增收不成正比的情况,建议相关部分将扶贫措施的长久稳定效益纳入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考核范围。为此,就需要为地方制订一个能够预估未来较稳定收入的标准体系,来帮助预测和评估贫困户脱贫的长久性。这关系到农户脱贫后能否依靠自身获得长期发展的能力,与后期是否会返贫息息相关。
3.3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 新时期文化传播与教育也应有广泛的形式和途径。为了促使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高效高质完成,也为了更好地排除思想障碍进行实际扶贫行动,作为脱贫攻坚行动的主力军——深入在农村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加强其自身修养,将政策普及落实到位。脱贫攻坚不应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贯彻于每一户人家的心里,因此,今后要加强政策宣传,让群众全面知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使群众从过去动员型、被动地支持和参与,向主动支持和参与转型。另外,为提高第三方工作的公信力,应在其人员开展入户调查访问前,进行必要的政策普及和思想教育,并采取多次考核的方式筛选出精干人员参与地方评估,这是作为第三方所应该做的,尤其是对来自高校的评估人员,这是一场步入社会的考验。
3.4 动态管理,调整收入评价标准 针对瞒报收入和无法核实部分收入的情况,建议扶贫队伍人员将了解地区人口收入作为一项动态工作,实行定期更新管理统计。鉴于部分家庭老人赡养费去向的无法核实情况,今后应根据情况的不同,适当控制赡养费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有子女赡养的高龄且无行为能力的老人,可适当降低赡养费所占的比例,这有利于防止出现老无所依的状况。而对于有生活行为能力的老人,可适当提高比例。总之,一切为了保障老人生活质量而定。动态调整收入评价标准,对于扶贫和使农户长期稳定脱贫的精准度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EB/OL].[2016-07-22].http://www.sdfp.gov.cn/cxpg/llsk/201607/t20160722_1199.htm.
[2]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杨樱.关于在高等院校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9.
[4]王 [ ].第三方评估贫困户脱贫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基于云南省某贫困县J社区的实证研究[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