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芹,李建玲,张 瑶
(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北京 100080)
党中央在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动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北京市科委引导建设和推动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依靠其高效的服务体系和经验积累,成为支撑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平台将不同学科的各类人才与科技创新资源进行集中和共享,推动不同单位之间的协作,形成新型交叉特征的科研支撑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平台的研究较多。如王玉玺等[1]探讨了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建设的发展路径;刘涛等[2]、王贺等[3]、赵英杰[4]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开放情况;尹苗苗等[5]、倪弘[6]从政策角度讨论了天津市科研平台构建中政策实施情况和山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人才保障机制;李文辉等[7]从创新体系下产学研合作的主客体关系上探讨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王军辉[8]、黄培[9]分析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成就和合作机制;张黎伟[10],王金国等[11]、陈婷等[12]分析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运行主体的资源整合、运行实践经验和“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本文从企业创新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平台运营模式,以及为了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所构建的4种服务模式,并针对实践中的不足,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科技平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改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企业而言,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期赢利,一种方式是通过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由于成本的关系,企业不可能在每一个技术环节都进行自主创新,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更多地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创新。此外,我国有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每年承担大量的研发任务,因此也购置了大量的科研仪器设备,但科研任务完成后,部分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或处于闲置状态。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相应的对接服务资源平台,造成了一边是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下,一边是企业创新需要却资源匮乏的问题。
虽然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很多,但对于科技研发而言,获得有效资金的渠道却很有限。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技术具有一定的外溢性,很多技术并不直接创造利润,而仅对企业的发展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二是目前过于关注科研项目研究的支持,而对于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测试检测、实验等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相对较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创新需求日益提升,需要外部技术力量和资金的支撑。而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可谓“躲进深闺人不知”,存在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缺乏共享的问题。为了解决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企业创新需要无法共享的问题,2009年北京市科委结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以“撬动科技资源、促进开放共享、服务企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联合部分中央在京大院大所、大型企业及部分市属单位共同组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经过多年的建设运营,实践出一条促进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北京模式”新路[13]。2014年 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 70号文”)后,平台成为北京市落实国务院政策文件精神的重要支撑平台。2016年7月23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进一步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6]34号)(以下简称“北京市34号文”),以平台为载体推进国家政策在北京的落地生根。
2.1.1 “小核心、大网络”服务体系
平台建立了“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领域中心—区工作站和区域合作站”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形成了“小核心、大网络”的实验室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体系。
(1)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由市科委与拥有优势资源的中央和地方科研院所、大学、企业集团3类组织联合共建。基地由该组织授权组织内企业法人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整合实验室各类科技资源,集聚测试检测、技术研发等需求,统一对接平台,形成“综合科技资源”的小核心。目前已建成包括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24家基地。
(2)领域中心。领域中心依托北京 12家科技服务法人单位,由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等7家专业领域中心和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军民融合等 5家综合领域中心组成。领域中心由其法人组织作为服务机构,按照领域产业整合专业科技资源,聚集科技需求,并与平台对接,形成“专业科技资源”的小核心。
(3)区工作站。区工作站由市科委与区政府联合共建,由区科技服务法人单位作为服务机构,挖掘企业科技需求,与平台内的开放实验室对接,形成“挖掘企业需求”的小核心。包括房山、朝阳、丰台等13家区工作站。
(4)区域合作站。区域合作站是在科技部指导下,按照区域互补协同发展原则,由北京市科委和有关省市的科技主管部门联合共建,由双方各指定科技服务事业法人单位作为服务机构,整合本区域内产业和企业的创新需求,与平台开放实验室服务对接,服务区域间各创新主体的发展,形成“挖掘京外地区企业需求”的大网络。目前已与内蒙古、石家庄等地联合共建8家区域合作站。
通过研发实验服务基地、领域中心、区工作站和“小核心”的机制建设,整合北京地区的实验室服务资源,挖掘企业需求,促进供需对接,并通过“区域合作站”形成资源共享、辐射全国的“大网络”。
2.1.2 “以专业服务机构为运营主体”的服务机制
为推动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建立了“以专业服务机构为运营主体”的服务机制。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在保持实验室科技资源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授权其内部一家企业法人作为专业服务机构,作为实验室可开放资源的运营主体,让科技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从形式上分离,解决国有科技资源开展市场化服务的资产管理问题。专业服务机构目前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推动北京地区国家级、北京市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78家,价值277亿元、42000余台套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
2.1.3 “多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涉及资源拥有方(科研院所),资源使用方(实验室科研人员)和资源经营者(专业服务机构)三方利益,建立三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有效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目标的实现。三方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方式对服务收入进行分配,以调动各方积极性。如北京科技大学采取学校确定实验室各种检测服务的基本价,由专业服务机构加入专业服务附加值后再向社会报价的方式。
2.1.4 “以效果为导向”的政府支持机制
为了提高工作成效,北京市科委每年根据科技资源开放效果对平台成员单位进行绩效考核,以各类实验室开放数量、科研仪器设备开放数量、服务企业数量、服务合同收入等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后补贴资金支持。同时对市属高校、院所的科研仪器设备运行情况、开放制度的合理性、服务质量和开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将其作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审批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的重要依据,为政府节约了重复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资金。
(1)测试研发模式。测试研发模式是平台最初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可以根据技术创新的要求提出研发需求或测试需求,通过平台来寻找可以承担测试研发任务的开放实验室。为了确保该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北京市34号文中明确,收费服务中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绩效奖励。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科研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而且提升了实验室科研人员的服务积极性。仅在2017年,平台开放实验室开展的测试和研发服务次数分别为 40773次和 5626次,服务合同实现额分别达到11.12亿元和14.22亿元。
(2)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科研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中介组织等相互配合和协调。科研成果能否顺利转化,除了科研成果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外,还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平台在供需对接的基础上,凝练出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其一,以测试服务为切入点,构建企业和开放实验室供需双方的长期互信关系,逐步深入合作。该模式强调从小合作入手,增进互信,寻找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在需求,有利于提升供需双方的配合度和信任度:其二,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发模式。通过构建合作平台,促进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科学家工作室等联合研发平台,使得科研机构的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研发立项,直接研发有实际应用潜力的转化项目:其三,通过联合孵化器、产业园区和创新产业联盟等机构协同创新,促进就地转移转化。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从空间上缩小供需之间的距离,确保平台开放实验室与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对接。在2017年,平台实现的技术转移次数为1562次,服务合同值实现了8.33亿元。
(3)科技金融模式。科技创新离不开良好的金融支持,资源开放过程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也需要与金融有机结合。平台不仅对接技术需求,也利用平台的优势汇集金融机构资源,与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对接,有效实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主要通过以下2种模式:
一是搭建沟通平台,促进金融产品开发。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设立了科技金融领域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平台;在线上,全力打造了首都科技企业综合信用融资服务平台“金科汇”;在线下,则通过银企的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最终形成了银企间线上线下相交流式的O2O模式,成为企业融资渠道中的“绿色快车道”。
二是促使金融机构为企业开发专门金融产品,如通过与北京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内促成的合作项目,设计专属的融资产品进行支持,如北京银行的“券融通”等金融产品。
(4)财政支持模式。为了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创新创业,2014年起,北京市科委联合北京市财政局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这是一项以小微企业创新需求为基础的政府创新投入政策,主要鼓励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利用创新券购买高校、院所开放实验室的服务,服务完成后高校、院所凭创新券及相关材料到市科委进行兑现。创新券政策设计特点鲜明:第一,除了小微企业外,创业团队也可以申请创新券;第二,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管理,确保了资金高效精准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第三,全程的网络化管理可以对创新券进行全面有效监管,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创新券已经成为促进平台开放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共用的主要渠道之一。创新券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也因此逐年增加,从2014年的300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4000万元;服务资源也持续拓展,接收创新券的实验室数量从最初的398家增至633家。
平台自2009年建立以来,历经10年发展,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呈现出以下特点:
(1)服务企业数量稳步上升。在2009年,平台建立之初时,平台开放实验室全年服务的企业数量也不过4100家。此后,平台服务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从2012年的1.08万家逐渐上升到2017年的1.7万家(见图1)。
(2)合同金额稳步上升,合同均价持续增加。合同金额从 2009年的 4.5亿元上升到 2017年的 33.67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4.61%;由于合同金额的增长率远高于服务企业数据的增长率,合同均价持续上升,在2009年,合同均价仅为10.98万元,但到了 2017年,合同均价达到了19.81亿元,整体翻了近一倍(见图 1)。
图12009-2017平台服务的企业数量与合同金额
(3)平台开放资源逐年递增,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平台开放实验室数量、科研仪器设备开放数量及价值分别从2009年的264家、1.3万台(套)和7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78家、4.2万台(套)和271亿元,对各类企业和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渐增强(见图2)。
(4)服务的产业领域多样化和高端化。截至2017年,平台开放实验室服务的领域涉及到电子信息、能源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7个领域、38个产业模块,而且集中在高端前沿领域。近期正重点围绕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重点推进的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相应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服务。
(5)立足北京,区域协同发展效应明显。平台积极落实并主动服务京津冀等区域协同战略发展,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与内蒙、石家庄等科技主管部门联合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区域合作站”等方式,将北京市的科技资源辐射京外,服务当地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仅2017年,在33.67亿元服务合同中,服务北京的合同为19.13亿元,占比为56.82%,其余均为服务京外地区的金额,占比达到了43.18%。
图22009-2017年平台资源开放情况
总体来看,经过近10年的发展,平台在促进实验室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实践出了科技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北京模式”,取得了多方共赢的效果。但是,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平台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策宣传与普及不到位。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70号文,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务院70号文精神,先行先试,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但是,一方面实验室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服务的主体,难以全面了解相关政策,更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和落实相关政策,导致很多出台的支持科研服务的政策文件不能迅速地实施;另一方面虽然经过10年努力,平台服务的企业已经达到1.7万家,但相比于北京市科技企业超过39万家的基数,仍略显单薄,更多的企业并不了解平台,也不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
因此,建议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范围,开展线上线下的政策宣讲活动,明确平台的作用、各类政策目的、相关措施和实施条件等内容;让实验室科研人员和科技企业更加深入了解平台、认知平台,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平台的目的。
(2)平台的服务和管理不完善。虽然平台建立了“小核心大网络”的服务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成为高校院所实验室和企业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依然在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其实也是一个专业过程,涉及科技、金融、财务、法律、工商税务等各个方面,对专业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但现在平台部分专业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对于平台以外的知识了解还不够,难以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另一方面,虽然平台努力实施全过程管理,但对于类似科技金融方面的服务,主要还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其后续的监督和管理不足。而且对于大多数促成的合作项目与平台的关联度,还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因此,一是进一步强化平台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制度,促进科技平台规范、有序地发展,强化平台专业化服务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入挖掘需求,加强全过程链服务,确保供需组织之间长期高效的合作,并加强促成合作项目的后期评价。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资源平台和资金平台双重缺乏。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通过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是为激活科技资源而建立起来的服务对接科研机构与企业需求的科技平台,起到对企业实施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双重作用。平台建立10年以来,在服务企业数量、实现合同金额、开放资源数量、服务产业领域和区域协同发展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构建了测试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财政支持4种服务模式,建立了“小核心、大网络”服务体系、“以专业服务机构为运营主体”服务机制、“多方共赢”利益分配机制和“以效果为导向”政府支持机制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