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祺
硅谷之父特曼教授有一个观点: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产业必须开发有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智力资源,依靠引进人才和第二手创意的工业活动永远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城市发展也是如此,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和区域、城市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没有独特的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城市很有可能被功能化、边缘化、附属化。对嘉兴而言,打造一个独立、完整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十分必要。
嘉兴要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整合当前已有资源,打造一个创新主体齐备、创新环境美好、创新互动活跃的面向全球的区域创新中心,使嘉兴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波士顿”和“茨城”(分别为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中的科创中心),成为冉冉升起的“创·造之城”。
在嘉兴中心城区东南区域规划打造一个交通便捷、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定位清晰、布局合理、规划长远的供各类创新主体活动的区域创新中心。其中依托规划中的高铁新城打造创新服务中心,主要布局一些跨国公司,金融、咨询、中介、评估、检测、法务等创新服务机构,创新创业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等配套设施。依托科技城片区打造创新研发中心,主要布局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规划建设一条创新教育带,在高铁新城往平湖方向,沿S07省道两侧由内及外规划一条带状分布的高教园区,主要招引一些国际合作的应用型、研究型大学学院、国内大学的分校区、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及附属配套。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集聚的区域创新中心?首先,一个完善的创新系统是创新发展的条件,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特征。在创新发展规律无法轻易打破的情况下,由政府规划一个完善的创新系统是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大外生力量和保障。第二,根据现有研究,整体集聚的区域创新系统产生的优势比各部分产生的优势之和大,当创新集聚达到临界质量后,会触发循环式的累积优势,尤其是对科技含量高、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互动的行业,创新的集聚效应更加突出。第三,地理上的邻近对研发创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地理上的临近会减少人员交通和信息传递的时间浪费,增加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共享部分设施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推动更频繁的创新行为。
为什么选择设置在嘉兴中心城区?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中心城区处于整个嘉兴的中部,对各个县的辐射无差别。二是基础条件较好,嘉兴市区有高铁枢纽、机场等便利的交通设施,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成熟的城市生活配套。三是统筹能力更强,一个集聚区域创新中心,需要大量的资源和政策,市级政府的层级更高,统筹规划、资源配置、项目推动能力更强。
为什么选择当前的方案?一是交通便利。所选区域附近,有高铁南站、规划中的机场、沪嘉轨道、建设中的快速路,交通十分便捷。二是布局合理。高铁新城按照规划本身就有创新创业的功能配套,科技城的研发功能已经较为成熟,与设想中承担人才培育功能的高教园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区域创新中心,既有分工,又互相集聚融合。三是边际投入较低。高铁新城片区本身就拟规划建设高能级城市平台,只需在现规划中提高创新创业配套的占比,调整创新功能的布局,将其更多集聚在高铁新城的东部即可。科技城属于已经较为成熟的区域。而拟规划的高教园区带,一方面S07省道沿线周边村庄居多,人口较不密集,开发成本较低,另一方面因为离城区近,交通方便,初期无需建设太多配套,可以采取规划预留,引进一家高校,开发一片区域的模式,控制成本。四是竞争力强。在长三角核心区的枢纽区域,依托一个国际化品质的未来智慧新城,规划建设一个交通极度便捷、生活成本较低、配套设施齐全、创新生态完整、产业支撑有力、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创新中心,将大大提升嘉兴在招引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服务机构等主体上的竞争力。五是高校园区的布局考虑。选择高铁新城往平湖方向,沿S07省道两侧由内及外规划一条带状分布的高教园区,位置合理,该带状分布大致处于整个嘉兴版图的中央分界线,与几个县市区、开发区距离均相近,从发展趋势看将与设想中的湾北新区产业带成T字分布,并且不断接近;结构合理,与其余两个功能区均衔接,同时呈三角形分布,减少空间距离,减轻交通压力,辐射面广;成本较低,该区域目前人口密度小,可开发空间大,且现有一条交通干道,短期内无需进行交通投资,问题是可能涉及到大量的永久农田。
提升城市功能。一个集聚的区域创新中心,有助于完善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丰富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互动,增加创新行为,提供创新人才,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有助于嘉兴在先进制造业以外增加新的城市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一个集聚的区域创新中心可以吸引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科创公司等落地,带来大量的就业。产学研的融合互动,有助于提升现有产业的能级,促进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产业发展机会。此外,高校和科创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推动市域一体化。高水平规划建设的区域创新中心,能够提升中心城区的形象,大量人才和资源的集聚则会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区域创新中心扩大了中心城区的范围,延展了城市半径,增强了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尤其是沿S07省道高教园区的排布,通过高校布局带来人流、物流、商流以及交通、居住等各种配套设施,有助于填补中心城区和平湖、海盐之间的空白区域,将市县有效衔接起来,实现全域城市化。
改变人口结构。区域创新中心的设置尤其是高教园区,有助于引入更多的高素质人群。在增加了人口数量的同时,有助于减缓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有助于提高高学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培育创新主体。加强顶层指导,自上而下的把招校、招所(科研院所)、招库(智库、研究机构)放在与招商引资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制定嘉兴市培育创新主体的发展规划、招引创新主体的相关政策,尤其是突出招引创造人才,弥补嘉兴创新生态短板的高等院校的招引、培育和集聚。加强资源保障,成立创新中心的相关协调指导机构,帮助解决创新主体招引培育中出现的困难。出台政策对创新主体培育给予一定的扶持。加大在高校、科研院所培育上的财政投入,强化土地等资源要素的保障。
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中心建设,做好区域创新中心的整体规划,突出与高铁新城和科技城的规划协同。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的设计,分步骤有序推进,既要保证适度的超前,又要避免过度开发建设。突出以人为本,在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中,突出便捷顺畅的交通体系、高品质的医疗教育配套、高端的文体商贸中心设置、宜居舒适的生态环境。同时,要以控制区域房产价格,配建高端人才房,给予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等住房补助等方式,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优化工作环境,高标准建设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教育带,优化提升科技城创新研发中心环境。建设高端酒店、大型学术交流中心、路演中心等工作配套设施,对一些创新主体的大型国际交流活动,通过协助承办、给予酒店住宿补贴等方式予以支持。
加强创新互动。构建互动机制,支持清华长三院等主体作为创新领袖,成立区域创新互动机构,机构覆盖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协会等创新主体,共同推动整个区域创新中心的创新互动。搭建互动平台,建立创新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搭建创新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互动平台,组织建立相近领域、跨领域的培训会、专业会、交流会、互动论坛等柔性载体。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创新主体间、创新主体与产业主体间、创新主体与政府间自行开展互动,对如高校间互动、高校与科研院所间互动、产学研互动、产教互动、企业间互动等等创新主体互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支持,产生成果的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