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初一新生调查问卷的全面分析发现来自乡镇小学的初一新生科学素养现状堪忧。我校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发现:强调体验,追求情景化育,是跨学科学习和多学科融合的有效抓手更是七年级学生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我校逐步探索出“七年级学生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培养”的路径即“三四五”培养机制。
【关键词】年级管理;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培养;方法和途径
【作者简介】王海坤(1977.12-),女,汉族,山东德州平原人,平原县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年级管理。
PISA2015将科学素养界定为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公民运用科学知识参与科学相关事务的能力(OECD, 2016a)。我國学者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意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我校作为“初中进城工程”的实验校,89.5%的学生来自农村。通过对初一新生调查问卷的全面分析发现:农村科学教师师资缺乏造成70.3%学生依靠背诵和记忆来获得科学知识,由此造成初一新生科学意识欠缺;实验操作能力较低;没能掌握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更无从谈起。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开展了七年级学生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力求通过老师们的探索找到适合本校实际且能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好后备人才。
经过大量实践研究,老师们发现: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活动体验中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为这种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或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过程。
在此研究过程中我校初步探索出“七年级学生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培养”的路径即“三四五”培养机制。
一、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知识为主要载体,以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为必要条件,以改善评价方式为重要保障的“三‘要原则”
二、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育框架与核心素养提升方面坚持“四个转变”
1.转变科学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和以生为本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展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转变“课程”观念:以“益智课程”和“情商课程”为辅助建构合理的“科学素养”课程体系并保持科学课程内容的弹性调整。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元性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3.转变单一的科学教育模式,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框架。邀请从事与科学相关职业的学生家长或亲属到校为学生做科普演讲或科普演示,带领学生走进活生生的科学领域领略科技创新为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带给世人的心灵震撼。
4.转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割裂的现状,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共润学生心灵,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习相得益彰体系。
三、年级管理在大教研活动中做好“五落实”
1.以已有科学素养为出发点,落实好地理,生物,数学三门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为科学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2.落实好益智课程和情商课程的辅助功能,助推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
3.以信息技术课程和智慧课堂为载体,拓宽学生视野,在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中探究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发多样化的实验操作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社团课程,在跨学科学习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引领学生体验科学的魅力,领悟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习得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
5.大学科教研和多学科融合教研为保证。通过对七年级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行实践并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发现开展大学科教研和多学科融合教研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七年级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创新人才。
在“三四五”培养机制的引领下,我校以全面、科学的教育测评方式为科学素养的提升做好最后一道屏障。
1.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探索:调查问卷,谈话,小发明创作等。
2.注重形成性测评,将学生发展变化过程成为科学素养评价的重要部分。
3.建立“全面”科学素养评价方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信息收集以智慧课堂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开展,让学校、学生、家长在评价中都能够有获得感, 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德成,黄亮.中国四省市与新加坡学生科学素养表现之比较——基于PISA2015数据的分析[J].2017.
[2]沈章明. 科学素养的界定与培育问题[J].湖北教育,2017,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