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波
【摘 要】预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良好的预习效果可以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正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前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预习,应该是对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的强化。结合各自课型特点设计学生的预习内容,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预习;设计;方法
预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赋予新的内涵。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个体独立自主的探索性学习,不仅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了重要的知识,初步学会运用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预习内容的设计上,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更应从课程总体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发展上考虑,使预习不仅仅为教师的教服务,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一、预习案例设计
课题:《走进新校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内容:认识新校园。预习中教师设定的情境就是真实的我校中学校园。
预习过程(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规划,设计出10个问题,如取粉笔如何走?想交入团申请书,该去那儿?想借几本课外读物,去那儿借、怎么借等。
第二环节:全班32个同學分成五个小组,讨论预习活动的时间,根据教师的提议,学生们决定下午自由活动课。
第三环节:进行真实的熟悉校园活动,每一组抽一个问题,由组长带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任务。
第四环节:课上谈任务完成情况及实践的体验。其中大部分同学不仅认识了新校园,而且体会到了学生间合作的重要性。
案例片断分析:
此预习片段生活化,实现了从理论化-情景化-生活化的重大变化,它有别于以往的预习:一是具有真实性或仿真性。实现了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三是有利于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它的设计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自己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四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符合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目前的考试改革,一个不可否定的发展方向就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预习中的实际问题,主要来自真实的社会生活,其中也来自虚拟社会情景,通过实际分析考查学生的能力。预习生活化正是让学生分析社会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预习作业的设计
我们可以根据每天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不管哪种类型的作业,我们都要注意做到“三性”:
1.设计的作业要有适度性
设计作业首先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由于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不同班级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肯定有一定的差异,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根据“班情”设计,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针对班上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做出适当调整,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设计的作业要有挑战性
设计的作业难易要适中,找准新旧知识认知的联结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设计作业时要增加一定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即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索,推动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2.笔记预习法
开始时,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3.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了新知识,归纳了新知识的重点,找出了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可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通过一年来对学生预习内容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设计合理的预习内容,真正拓宽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预习效率。由于学生对新课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讲新课时比较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榆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