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所面对的国内国际复杂的局面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呈现的新态势前所未有,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已成为宣传工作的重心。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现状及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正面报道的处置方法、社会热点的处置方法、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舆论引导;时度效;问题;建议
一、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此“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下,我们面对的战略机遇、风险挑战均前所未有;国内和世界范围的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中国与国际舆论的相关性显著增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QQ、MSN和各类新媒体不断快速涌现,使得网络和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常规的公共话语表达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生成和传播格局;此外,一些错误的思想舆论在网络中传播,形成的社会动员力和“民间舆论场”,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依法执政和司法公正。因此,党和政府部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难度增加,传统舆论引导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对舆论引导工作的新要求。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存在,不仅会激化社会矛盾,可能导致社会阶层的分裂对峙,政府公信力也会严重受损,甚至腐蚀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二、当前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传播媒介在舆论引导中,始终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坚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基本定位和明确要求,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舆论引导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失时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看,新闻传播中的时可以分为时势、时效和时机。所谓“时势”,就是指舆论引导要把握时代大局和社会大势,要具备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把控能力;所谓“时效”,就是指面对社会上的热点舆情,必须争分夺秒抢占“第一时间”;所谓“时机”,就是指在推出特定内容时,要把握好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和特殊机会。当前,政府舆论引导在对“时势”的把握上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引导主体缺乏“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能力,偏重于微观上的举措应对,流于琐碎、短期、功利,大多缺乏宏观、整体和系统把握,舆论引导的原则性、系统性和预见性不足。在自媒体时代,面对社会热点和危机事件,采取沉默、拖延乃至遮掩等等,只会坐失引导的最佳时机而致使舆情发酵,事态扩大,这也是网络中常见的现象。
2、失度
度,一指“尺度”,即新闻传播规律和职业道德规范;二指“程度”,即分寸、火候。舆论引导中失度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宣传思维,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部分主流媒体形式主义较为严重,空话套话积习难改,在信息时代却不能提供真正接地气的新闻。二是传播者本位。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媒介缺乏受众意识,以我为主、居高临下,我说你听,单向灌输;媒体议题常常与公众议题错位,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往往不考虑宣传效果。三是部分媒体不遵守职业道德,一味追求“眼球经济”,刊发的内容煽情无度,甚至庸俗、低俗,无视社会责任。
3、失效
效,指的是舆论引导要确立受众本位,百姓视角,民生情怀,以此为根本才能最终取得实效。目前,政府引导舆论失效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重“引导”而轻“反映”,往往忽视社情民意和群众呼声,而一味片面追求“舆论一律”,结果削弱了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同时,舆论引导形式单一、枯燥呆板,不讲究传播技巧和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导致舆论引导“弱效”乃至“失效”。
三、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键要把握好时、度、效,提高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水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总书记的系统重要论述,为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在正面报道、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如何有效运用“时、度、效”方法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正面报道的处置方法
(1)“时”的要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我们新闻宣傳工作的主要方针。不管何时,正面报道的主角地位肯定不容否定。正面报道要求从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的大势、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中把握“时势”,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抽茧剥丝,准确回应公众对各类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切,向全社会传播反映时代脉搏的“正能量”。其目标在于积极营造健康氛围,为改革发展凝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
(2)“度”的要求。正面报道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意图,因此在报道中必须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及时、公开的新闻传播规律,以免正面宣传产生负面效果。此外,在版面设计、时段选择、报道频率中,要注意正面宣传数量的配比,与舆论监督(也就是常说的负面报道)适当平衡,做到报道适度而不过度,防止社会公众出现接受疲劳心理,甚至出现抵触和反感情绪。
(3)“效”的要求。正面报道要注意宣传效果,要善于把握受众心理,用群众通俗的语言、身边鲜活的事例诠释中央的大政方针,必须尽快摒弃空洞呆板的宣传思维;同时,需要积极借助最新的网络、微博、微信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手段,重点吸引青年群体对正面宣传的关注和兴趣,从而起到宣达政策、凝聚人心的效果。
2、社会热点的处置方法
(1)“时”的要求:社会热点引导既要把握好“时效”,更要把握好“时机”。引导主体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对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时介入,及时发生。在利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同时,更要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利用“首发效应”,以权威身份主动回应,释疑解惑,就能有效防止热点发酵酿成群体性事件。
(2)“度”的要求: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和公开。这三条原则也是对政府应对热点事件的基本原则。就媒体而言,社会热点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容易被传媒所聚焦,但聚焦热点事件务必把握好“度”。在尺度上,媒介应秉持真实、客观、及时、全面、公正等专业原则,防止报道片面失实;在程度上,媒介应恪守新闻职业规范,避免为博取眼球而一味炒作渲染、无度煽情、放大和激化社会矛盾等。
(3)“效”的要求。社会热点的产生通常是公众负面情绪积聚的结果。因此,政府的态度对于热点引导至关重要。政府在引导中不能态度敷衍、缺乏诚意,否则即使较早介入,仍然会造成被动的局面。就新闻媒介而言,把握对“效”的要求,在于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直面报道社会热点的核心问题,及时为社会公众释疑解惑,而不能简单说教或成为政府信源的传声筒;此外,新闻媒介要尊重公众的表达权和建议权,为不同声音提供发声渠道,做好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3、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
(1)从“时”的角度看:突发事件的“时效性”至为重要,舆论引导主体在處置突发事件时必须第一时间发声,特别是要抢得话语先机,善于利用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媒体官微、抖音、快手等平台载体,率先报道事实真相,维护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迟报、后报甚至不报,只会贻误战机,造成谣言四起。
(2)从“度”的角度看:面对突发事件,围观群众只是“目击者”缺乏分辨能力,这就需要媒体记者根据事件处置进程及时发布信息。报道要以事实为主,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防止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可以对事件的起因、过程、危害等进行重点发布,也可密切关注调查过程、善后处理、事件结果等,要避免过度分析或报道事件原因。对于矿难、空难、车祸等灾难性事件,报道应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坚持恪守新闻伦理规范。
(3)从“效”的角度看: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取得实效的关键,就是必须满足公众知情权。因此,媒介要切实改进文风、力戒空话套话,以突发事件本身和当事人为报道重心,摒弃稿件标准化的思维模式。要避免使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亲临一线、靠前指挥”“处置迅速、救援有序”“救援难度很大,但是各级干部全力以赴、全力救援”等公众反感的文风。
【参考文献】
[1] 刘笑盈.当前舆论引导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战线,2016.7.
[2] 李卫东,张昆.:云传播的概念模型和运行机制[j].当代传播,2016.1.
[3] 雷跃捷.把握舆论工作规律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n].经济日报,2017-02-17.
[4] 田秋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变迁与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16.
【作者简介】
李利荣,女,汉族,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陕西分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