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文化路 悠悠河套情

2019-09-30 19:15李俊红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阴山河套干渠

李俊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广袤的河套平原,北依阴山,南眺黄河,东临乌拉特草原,西靠乌兰布和沙漠。独特的自然环境演绎出数千年古朴而婉约的关塞长歌,为华夏文明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河套文化属于草原文化的一个支脉,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碰撞的产物。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在河套地区定居、融合。民族变迁的历史沧海桑田,源远流长的河套文化孕育其中。

莽莽阴山,古老庄重,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中部,东西走向,绵延数千公里,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阴山像一道屏障挡住了南下的寒流和北上的湿气,形成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北麓是典型的荒漠草原,南坡则雨水丰沛,适合发展农业,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这里有悠扬的牧歌、欢腾的马蹄、醉人的牧场春色。草原敞开绿色的怀抱,匈奴、鲜卑、高车、柔然、铁勒、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多个民族先后在这里生息繁衍。

这个岁月长河中的屯兵戍边之地,经历了太多的鼓角争鸣,如今沉睡在黄河慈爱的臂弯里,安静而又祥和。今天,不同民族、不同省区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

阴山南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蜿蜒而过,经历黄河及其支流的长期冲刷,这里形成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河套平原面积有2.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960多万亩,是全国三大自流灌区之一。从秦汉时期开始,就有记载显示人们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水灌溉,故农业十分发达,有“塞外江南”之称。直到现在,这里沟渠纵横、农田遍布,盛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是中国的粮仓之一,还以葵花、蜜瓜、枸杞、酒花等特产驰名全国。

河套平原农业发达,是一块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人民生活较为富庶,因而自古以来就是周边省份人们移民的首选之地。河套地区最为著名的移民潮被称为“走西口”,意即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老百姓为躲避灾荒、逃避战乱,越过杀虎口、府谷口、独石口等关口,涌入内蒙古土默特、河套、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河套平原敞开温暖的胸怀,迎接了这些背井离乡的人,给他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这些移民带来了内地先进的文化和各种风情民俗,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河套文化。位于杭锦后旗的头道桥镇被称为“走西口民俗第一村”,这里绿树成荫、沙水相依,既有天然景观,又有独特建筑,古朴的风韵与现代的激情兼容并济,彰显了河套文化的大气与包容。作为一个移民地区,这里的文化带有明显的杂糅各方、汇聚交融的特点。漫瀚调、二人台以及独具特色的河套饮食文化就是这种融合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人民不畏艰难,开挖总干渠。1958-1967年,巴彦淖尔市历时10年,开挖了全长230公里的总干渠,使灌溉总面积由354万亩增加到1026万亩。开挖总干渠、总排干和兵团屯垦的历史壮举凝结出辉煌荣耀的“总干”精神,是新时期河套地区精神的精髓所在。

包容方能和谐,和谐方能发展。大自然的恩赐把阴山、黄河、草原、大漠一一镶嵌在河套川上。这里既有农耕文明的开放胸襟,也有马背民族的豪迈风格;既有粗犷的阴山岩画,也有细腻的小桥人家。像是一位绘画大师的精心构想,山水田园合理布局,春夏秋冬色彩更替。无论历史转换、时空交替,风土人情,味在其中。

猜你喜欢
阴山河套干渠
Poesía En la frontera
河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近代晋陕移民与“河套”内涵变迁
超声波流量计在兰干渠上的应用
东河塘干渠防渗改扩建工程设计
阴山岩画
河套灌区:兴水利强基础 惠民生促和谐
如何开展新闻踏访——“三千里干渠探访”报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