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其魁 文/图
沙县虬江街道长红村,四面环山,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美不胜收。豆士溪穿村而过,清清溪水川流不息,仿佛在演奏着一曲曲动听的欢乐歌曲。走进村子,一幢幢豪华舒适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家门口,新建的户外健身广场、凉亭、农家书屋、卫生医疗所、文化展厅等十分引人注目,吸引游客驻足观看。一棵棵青翠的绿化树犹如一柄柄打开的阳伞,站在树荫下乘凉多惬意,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画面。
长红村位于省道304 线沿线,距县城6 公里,毗邻三明北站、沙县机场,辖4 个自然村,4 个村民小组,共有236 户,880 人,党员43 名,村两委干部7 人。2017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7963元。
一九九九年三月四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莅临长红村调研,对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一是要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落实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二是要抓好农业产业化建设,紧紧围绕水果、小吃等主导产业抓产业化建设;三是要提升新村建设的档次,强调规划的高起点,以建设二十一世纪新农村为目标,开放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拉近城乡差距。”
长红村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到村调研的指示精神,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目标任务,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主动融入三明生态新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富裕长红,美丽长红,幸福长红”。该村建设富美乡村的具体做法是:
围绕建设富美乡村的工作思路,该村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支部领导核心和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务村务公开”等党支部十项基本制度,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深入开展一月一主题、“党员活动日”等活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挥党员在富美乡村建设中引领作用。如2017 年,大坑、下坑两个自然村水泥路需要硬化,村里缺乏资金。党员带头捐资,起示范带头作用。村民纷纷参与捐资,共捐资20 多万元,完成了长1.1 公里、宽3.5 米的自然村公路水泥硬化工作,改善了自然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该村针对近年来年轻人外出开小吃店、务工人员多,留下的多数是老人和小孩的特点,建新村采取统规统建的办法,邀请三明市建筑设计院进行“科学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设施齐全”。在规划过程中,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村风文明”为重点,努力打造“富裕长红,美丽长红,幸福长红”的美丽乡村。村里负责新村建设的“三通一平”,“三通”即:路通、水通(安装好下水道)、电通;“一平”即:平整好宅基地,并负责安装好闭路电视,电脑宽带等配套设施。新村建设规划103 户,第一期建好48 户,每户占地100 平方,建筑面积340 平方,共三层楼,还建有地下室。新建的住宅房有客厅、厨房、餐厅、卧室、车库、杂物间等,实现“三分两无”(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分类,路无浮土,墙无残壁)。据统计:该村农民统规自建的住宅有152 户,出外购新房的20多户,由村统规统建的48 户。如今,该村230户,已有220 户拥有新房,住新房率达95.65%,打造了宜居、宜业的舒适环境。
该村为做好环境整治,健全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已修建公厕一座,村口、各路口添置垃圾桶30 多个,垃圾车1 部,村里聘请卫生保洁员2 名,每月每人补贴500 元。并实行农户门前卫生“三包”制,垃圾定时定点清运,做到农村垃圾每天由村收集,运到县填埋场及时处理。
为加强乡村生态建设、绿色发展,该村引导村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家庭阳台种植各种花草、花卉,家家户户绿化美化香化,营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舒适安乐“农家别墅”的农家乐园。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扩大了农民增收的渠道。该村着重发展“三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毛竹产业。现有毛竹林面积11000亩,对毛竹实行科学管理,抓好深翻施肥,提高毛竹产量和品质。重视抓好毛竹的病虫害防治,由村里统一购药,统一派技术人员进行连片防治,每年投入毛竹防治病虫害资金4 万多元,收到了良好效果。每年毛竹产笋及砍竹出售收入达220 万元。二是水果产业。该村根据当地的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发展芦柑生产,种植面积人均一亩果。村里举办为期一年果树管理技术培训班,请果树专家授课,让果农掌握了实用技术,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促进产量高、品质好。2004 年11 月获得福建省无公害芦柑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芦柑产品认证,注册了“富山老农”品牌商标。有了品牌,果品十分畅销。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村芦柑面积400 多亩,年产量130 万斤,果农每年可增加收入130 万元。三是小吃产业。该村鼓励村民“闯”字当头,走出家门,闯天下。通过党员小吃大户示范带动,引导村民发展小吃业。据统计,该村外出做小吃的有150 户,人数300 多人,年创收1200 多万元。同时,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建立河长制,结合豆士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种养、采摘、娱乐、餐饮于一体休闲旅游业,形成农业、小吃业、旅游业三项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建设“富美”乡村中,该村还重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户外健身器材,建有农家书屋,添置科技书籍3000 多册,为村民开展乐观、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重视文化教育,为全村进城读书的中、小学生,实行专车接送上学。这一项村里每年需投入资金4 万多元。村里购买4 台音响,让四个自然村的老人跳健身广场舞。每年重阳节,发动党员、村民集资,给60 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每年春节,由村里给60 岁以上老人发慰问金,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
目前,全村村民崇尚科学文明,讲科学,用科学,靠科技致富;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蔚然成风;社会治安稳定,人心安定,村民安居乐业。凝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振兴乡村的正能量,为实现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