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篇深入浅出,微言大义。《雪夜林边小驻》是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其中处处隐喻,诸多留白,引发读者挖掘诗歌背后更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理想与信仰
一、引言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诗人,曾四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被尊称为没有桂冠的桂冠诗人。《雪夜林边小驻》是弗罗斯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文试图从“现实”与“理想”,“生命”与“死亡”这两组对立关系中探寻这首久负盛名的小诗所传达的主旨,以期窥探一抹诗歌中传递的理想与信仰之光。
二、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
结合弗罗斯特个人的生平而言,我们大可以把本诗中的“我”和诗人画上一个等号。诗中雪夜牵着小马驻足的旅人就是弗罗斯特自身的真实写照。
诗人一生坎坷,幼年丧父,青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孤身一人拖着病体残留人世。“我的小马一定颇惊讶:四望不见有什么农家,偏是一年最暗的黄昏,寒林和冰湖之间停下。”(余光中译)一连串代表黑暗,阴冷,神秘的意象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断肠人在天涯”一般的画卷。
此时远处灯影重重的村庄农舍与身后幽暗神秘的树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村庄农舍好比现实,诗人从那里离开,即离开残酷的现实。现实诸多已知的苦楚对诗人的鞭笞就像雪夜中凛凛寒风,割的人生疼。那幽暗神秘的树林由于其众多的未知性,恰恰成为现实的对立面,吸引着诗人驻足冥想。
但是诗作所要传达的绝不是逃避现实转而活在臆造的“理想”之中,而是在短暂的停驻之后,整理好心情,重新上路。“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这两行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在反复吟唱之中更显意味悠长,本人试译如下“合眼之前,长路悠悠;合眼之前,路长漫漫。”全诗在长路悠悠以及路长漫漫的轻声浅吟中结束,诗人完成了从残酷的现实中来到残酷的现实中去的旅程。唯一有所改变的,恐怕只有诗人的心境,从茫然若失到泰然处事。
三、生与死的交战
生命和死亡一直以来都是众多文学作品的主题,通俗的文学作品为读者描绘生死,而经典的文学作品让读者顿悟如何面对生死。
这首小诗中,作者的生死观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即“向死而生”。引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即人在无限接近死亡时才能体会生的意义。一片神秘幽静的“树林”,如若真的有主人的话,恐怕就只有上帝了吧。在圣经文学中He就代指上帝,再加上弗罗斯特本人的宗教背景,不难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与解读。 “树林”的主人是上帝,那树林便是死亡的象征。主人公牵着马驻足于林畔,近距离凝视死亡之时,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福贵在经历了生命中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得粉碎之后,只剩一头老牛,伴着他在阳光下静静回忆。读者可能会不断的追问,在经历了种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后,为什么福贵不选择死亡?其实,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就给了这些读者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即“向死而生”。近距离见证了一次次死亡之后,人对生命的意义会有一次次新的理解,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所以,纵然“死”相较于“生”而言更为容易,纵然“生”较之于“死”更为漫长而艰辛,但是人应该像诗作中的“我”这样活着,“合眼之前,长路悠悠;合眼之前,路长漫漫”。
综上所述,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教化读者胸有理想,怀揣善良。见识过死亡,却积极向上,心有阳光。这种教化意义经历了时光的洗礼而历久弥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来读这首诗还是能体会到一股直击心灵的力量。
参考文献:
[1]Richard Gray: American Poet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0.
[2]Lawrence Thompson,Robert Frost - The Early Years, 1874-1915,Henry Holt & Company,Inc.1966.
[3]Judith O.Toward Robert Frost:The Reader and the Poet[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4.
[4]廖永煌.試谈英诗的意象[J].外国文学研究,1997(3):101-105.
[5]孙梅琳.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作的新认识[J].外国语,1996(1):50-53.
作者简介:林晨晨,首都师范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