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太原理工大学电机馆107室的一隅,小巧的電脑屏幕与成堆的书籍之间,一位正注视着文稿埋头苦思的小伙子走进了《科学导报》记者的视线,“快要博士答辩了,还需要精益求精一些才行。”如果不是慕名而来,这位腼腆谦逊的大男孩怎么也不能让记者把他与探险联系在一起。从北纬66°跨越南纬66°,两次踏上极地的他与蓝天冰川一起绘成一幅奇特的极地风光景象,一万多公里跨越的足迹在地球表面勾勒了科考之旅的神奇弧线。
他就是创下一年时间内完成南北极两次科考挑战纪录的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左广宇。
1 “机会来了,就得抓住”
“我于2013年考上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就读电气工程专业,当时参与秦建敏教授针对黄河河道冬季冰情的河冰检测课题,课题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深深吸引了我,由此结下了我对冰雪的特殊情缘。”谈到踏上冰雪探求之路的起源,左广宇介绍道。在新的课题中,自主研发设备的运用、真切实感的操作体验、奇趣的实践认知与自豪的成就感,为左广宇打开了通往探索冰雪世界的第一扇门。
三年的硕士求学生涯倏忽而过,为了探索神秘而有趣的冰雪世界,左广宇毅然选择了“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窦银科的团队。“窦教授收学生门槛很高,身体素质、学习成绩、团队协作能力都是考察标准。”左广宇说。当得知自己成为窦教授带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时,左广宇激动之余更增添了几分向往极地科考的憧憬。
机会来了,就得抓住!2016年,读博不久的左广宇便获知自己将有可能被派往极地进行科考。5月,极地考察团的入选名单确定下来,左广宇的名字赫然在列,喜获人生首次通往13800公里之外进行北极科考的重大意义对左广宇来说不言而喻。荣誉与挑战并存,要想去两极考察,良好的体魄、坚韧的毅力、过硬的心理素质都是刚需的硬件。为此,通过极地科考考核便成为左广宇的首要任务。“考核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通过,缺氧、压力过大、高原反应等一系列不适症状,都不断挑战着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多难多苦,都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回忆当时的训练岁月,左广宇仍激动不已。
2 “不怕苦寒,那是我的圣地”
“当时是从上海出发,经过白令海峡进入北极圈的。”左广宇说。广袤无垠的湛蓝海域,片片浮冰随波逐流,冷冽的剑风呼啸脸庞,皑皑白雪银光耀眼,沟壑纵横的冰沟壮美迷人……2016年7月,当科考船驶入北极圈,左广宇内心澎湃,激动之余,他深感此次科考任务艰巨。
“北极冰盐度高,湿度重,冰面软,走在冰面上一踩一个水坑,遇到融池的情况时可能半条腿就插在雪里头了。这还不算危险,如果是在熔池完全融化或者是遇到海豹打的冰洞,人有可能就掉进海里去。”左广宇说道。科考船到达首个冰站后,为了防止冰臼边缘碎掉,保障在安全可靠的冰块进行作业,左广宇和17名同伴乘坐小艇登上冰面,设备通过吊车运载,开始冰站作业。左广宇所在的海冰组需要把冰基监测浮标固定到海冰上。浮标随海冰一同漂移,用以监测海冰的物质平衡过程,同时监测数据会实时传回学校实验室。经过两个月极昼的并肩作战,北极任务圆满完成。
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之人。就在北极科考结束返程回国的中途,左广宇喜获前往南极科考的名额。“我是一个珍惜机会喜欢挑战的人,当时得知能够前往南极科考,并没有太多犹豫就答应了。”为南极科考之行,左广宇接受了为期两周的西藏拉练。从平地徒步十公里的训练到海拔四五千米高山爬行的增量训练,再到羊八井高强度高难度的魔鬼训练,半个月以来,左广宇不断挑战身体极限,顺利通过测试。“西藏拉练让我懂得科考不仅仅是知识、身体、意志的考验,更是对团队协作意识的考验。”左广宇说。
从地球的最北端,再到地球的最南端,左广宇跨越一万多公里,2016年11月,左广宇如愿进入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开始了长达150余天的南极科考。据左广宇介绍,相比北极科考,南极科考更具挑战性,含氧量低、没有植被、没有信号、人迹罕至……整个科考过程中,日常的行军都是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极,除了困难,左广宇还碰见了很多令人振奋的事情。“雪鹰”601作为我国第一架南极固定翼飞机,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彻底告别南极内陆野外考察没有空中力量支撑的历史。“经过两年的厉兵秣马,我非常荣幸成为‘雪鹰601首降昆仑站的见证者。这在国际南极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种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左广宇骄傲地说。
3 “是的,我准备好了”
防海盗、穿越魔鬼西风带、身着十几斤重的“企鹅服”、预防攻击性极强的北极熊、极昼极夜的适应、克服震感剧烈的雪地车、随时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舱内两米空间的冰火两重天……在冰天雪地里作业,风雪、严寒、孤独、思念、未知和随时可能遇到的生命危险不仅没有阻挡左广宇前进的步伐,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投身国家极地考察事业的决心。
“其实南北极科考,最大的考验是在于心理上的。当新鲜感过去之后,未知、恐惧、困难迎面扑来,倦怠感就来作祟。因此良好心理预期的建设,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我迄今为止最大的成长与收获。”左广宇说。
今年9月,左广宇作为中国代表参与由欧盟组织的北极海冰物理国际联合考察。在这次科考中,我国的北极海—气—无人冰站系统作为主要海冰观测技术与重点装备之一,是北极数据获取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将参与MOSAiC北极国际联合调查计划,并在北极进行布放。“此次科考我参与的是6个航段的第一航段,通过运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无人冰站设备,与国外进行数据比对,从而更加明确我国努力研究的方向,这对于我国国家战略布局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第三次的极地科考,我已经准备好了!”左广宇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