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痴女王
《乐队的夏天》大概是近年话题度最高的音乐综艺节目了,看到高晓松、张亚东、大张伟在台上,我有时会想:三位曾经交汇于2000年前的、左右中国摇滚黄金年代的乐坛先锋,为什么后来会慢慢走向不同的音乐道路?
在节目中,高晓松扮演的是乐坛百晓生,坐在座位上指点江山,时常重复提及当年和老狼搞乐队、给叶蓓写歌的往事。他爷爷是清华大学原校长,外公是深圳大学创办者之一,对在书香门第长大的高晓松来说,音乐是众多文雅喜好中的一个,他能潇洒地写出“诗和远方”,却从不曾为眼前的苟且而苦恼过。所以,这种人坐在导师台上摇旗呐喊“你们为什么不去追求理想”,场景就有点尴尬,台下大部分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相比之下,出生在山西小县城的张亚东,态度谦逊得多。作为小城青年,张亚东13岁进入舞团做临时工,后来又做了北漂。起初只能住在地下室,每天吃两顿饭,冬天冷得受不了,就裹着被子,手捧灯泡取暖,还因为常年白天打工、晚上熬夜作曲得了十二指肠溃疡。张亚东从底层来,亲历过底层追梦过程诸多不易,所以从不给别人推销理想。他只对音乐提建议,不评价乐手的人生选择,言谈里有种对生活对人的理解尊重。
至于大张伟,抖包袱的时间好像比唱歌还多。如果不是偶尔提起“花儿乐队”时,能看到他微微湿润的眼角,我都想不起来这位“谐星”15岁就作为摇滚先锋跟队友拿下过“内地年度乐队奖”。只不过学音乐的钱是烧的普通职工的父母的积蓄。后来父母下岗,大张伟放弃了摇滚,2006年后说起了段子唱起了口水歌。据说当年有同行问他,“(为了音乐)我能靠200块钱活一个月,为什么你不能?”大张伟回答说,“我是可以,但我爸我妈不行。”
用家庭出身来解释这三人的音乐道路,似乎比较合理。高晓松高唱音乐理想,是因为他有个优渥的家庭做后盾;小城家庭出身,经历过底层苦日子的张亚东,即便在商业艺术领域双开花,也不鼓励人坚持音乐梦想,还在采访中屡次强调“物质对音乐人太重要”;而大张伟的“媚俗”,也不过是他为家庭做的妥协。
但家庭出身,真的能决定人生么?用流行的“阶层”标准来判断,高晓松、张亚东、大张伟三人之间的差距明显在缩短。含着金汤匙长大的高晓松,现在仍然是活跃于娱乐圈的知识分子,但光芒比起父辈已黯淡很多,算是阶层下滑;大张伟虽是为钱写口水歌,可他还是赚了很多钱,让父母没有养老之忧,阶层还有所爬升;这三人里最励志的,反倒是出身最差的张亚东,他完成了命运的翻盘,不仅赚到了钱,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几乎算是阶层的跨越典范。
这两年,诸如“起點决定人生”的小缺丧论调特别流行。但凡阅历多一点就会发现,决定一个人最终走向哪里的,其实是他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他真正的欲望。即使你是个十八线县城的青年人,如果你最热爱的是音乐,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最后定义你的,也是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所以啊,高晓松、大张伟很厉害,但我更喜欢那个一直对音乐燃烧着欲望,不敢懈怠,持续向前的张亚东。这才是真正有梦想的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