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中图分类号】R2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检验的手段不断进步,检验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临床检验是病情诊断过程中少不了的一个环节,因为检验给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检验过程由于许多外部因素,类似的有样本采集的问题等影响了采集到的标本的合格率,这对于患者的病情诊断来说肯定是存在一定偏差,有时候甚至直接对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标本检验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控制的手段来确保标本的质量是达到标准,可以举例的是医务人员检验标本采集的操作是否完全按照流程,而且能否正确地保存标本和处理标本。而且检验也涉及到许许多多的不同的方面,包括血液、血库、镜检等等,检验学作为现代医学的延伸也触及其他方面的学科,临床检验更是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如何避免标本采集中的错误操作呢?
一 血标本采集的具体内容
诊断疾病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但是通常都需要耗费十分多的人力,为了保证准确与高效,检验学开始兴起。临床的检验标本中最多的就是血标本的检验,而且检验结果一般直接关系病情诊断的结果。血液标本通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所以根据检验目的来选择血标本的采集方法,例如,分析血液气体时就需要采集动脉血而除此之外使用最多的是静脉采集的方法,而且一般用来采集的静脉是人体的肘前静脉和腕背静脉。除了血液标本的采集方法有区别之外,检验的血液标本也需要分血清、血浆、全血三种,临床的检验一般不使用全血标本,因为全血标本只在红细胞内成分与血浆差不多的时候才使用而且使用全血标本基本上是用作血气分析和血红蛋白电泳等。血清和血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的成分,除此之外成分与血浆是一致的。
血标本采集的具体内容是基本的临床诊断方法,涉及到采集的方式与采集量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的同时控制采集的样本量和采集的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时采集的标本准确性才能得以保障。所以需要医务人员做好标本的采集工作,在严格按照规范流程的前提下为病情判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是血标本的采集会出现什么样的因素导致标本的质量下降呢?
二 血标本采集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血标本的采集在微生物学中检验学兴起的当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血标本可以用于选择治疗方式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疗水平推动医学水平的进步。但是医生或者是护理人员如果在采集标本或者是处理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采集处理流程就会影响标本检验的准确率,所以影响准确率的因素其实有很多种。
1 与医生和护理人员沟通不到位、医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不足
检验学技术在现代的医学中划分越来越细,通常检验工作需要经过好几个的步骤来才能得到最终的检验报告。一般采集和标本的运送需要医务人员或者是患者自己来操作,而检验和标本的管理还需要其他的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或者检验师来进行。如此一来,检验医学都是独立的部分,检验师或者是医生都很难对检验的过程有很深刻的了解和参与体验,通常都是需要检验师和临床医生直接沟通。两者之间的配合来寻找研究检验的方法,并且将这一种方法投入到临床的实验中去,而实验的过程中方法的价值和作用也是需要两者一起总结的,讨论出更好的方法或者是得到一些新的经验再反馈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去。所以检验师与临床医生沟通不到位的时候,标本的采集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还有患者本身和医生之间的沟通也需要完善。
检验结果的可靠与否是需要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能力的,而且检验工作不仅是变得越来越繁杂,随着时代进步,在检验的手段上也会有所改变,出现误差的概率也会随之升高,为了保证标本的质量需要控制各流程符合标准。检验手段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检验仪器的升级,包括仪器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标本容器的种类分类越来越多。所以医务人员的能力素质也是需要提高的,还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对于采集操作的熟练程度,学习补充操作技术和加深标本采集的认识。
2 患者自身缺少认识
标本采集之前患者必须控制饮食或者生理起居来符合采集的規范的生理状态。所以患者也是需要一些准备工作的,但是往往没有对采集标本的过程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患者在采集血标本之前的生理状况会不达标导致标本的准确度也随之下降。因为血液的状况也是存在一定的区别,当患者临床的生理状况无法控制或者是白天夜晚的生理状况起伏较大时,采集到的血液是没办法完整体现出患者的病情与生命体征的。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应该对患者事先说明或者将标本的采集时间段区分出来,例如,那些不是急诊的患者的血液样本如果是当时随机抽取的话很大一部分是乳糜血影响检验结果而脂血更是会对检测的仪器造成影响甚至于使得仪器无法正常运行。这些都是医务人员和患者需要加强认识的方面。
3 标本量不足与采集的方式错误
在凝血功能的检测环节中出现采血量不足也是采集标本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儿童的血标本采集会遇到采血困难的现象,还有刚入院的患者在检查项目多的时候会发生采血量不足导致检验结果失准的现象。
在采集方式上,压脉的时间太久和抽血的速度不合理都会造成溶血现象的发生还有采血部位不当的错误,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不良的习惯。采集前的准备工作也是一个问题,医务人员有没有对患者的采集工作进行实际的说明以及嘱咐患者采集前的注意事项都会对标本的质量有所影响。
三 总结
预防采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采集流程的规范化,以及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是否严格遵守了规范的采集流程。还有检验师的能力素质加强以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特别对于检验师来说,除了加强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不断探索更加先进的检验的方式方法之外,对于标本也应该更加严格的管理。血标本的检验结果关乎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不可以有所懈怠,应该积极沟通并且增加对于工作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