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世价值”是西方学界非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不仅仅是意识领域的变革,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学说来否定意识形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此达到和平演变并最终使得制度建设趋于资本主义化方向。为此,本文意在通过对非意识形态领域“普世价值”与思政教育的矛盾研究,批判的学习西方文化和弘扬当代马列主义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普世价值”;非意识形态化;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赛闹加措(1981-),男,藏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9-0062-02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刻意回避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并且通过非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方式方法来达到淡化意识形态,从而迂回的使国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达到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肯定,并以此来否定其他非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西方学界一向是攻击其他意识形态的前沿,前有“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的终结”“淡化论”“去意识形态论”以及“趋同论”等等的思潮,后又抛出了“普世价值”这一学说,企图以更为灵活、隐蔽和复杂精炼的手段来达到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渗透、扩张和演变,来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在思想领域趋同的基础上达到其“政治趋同”“制度趋同”的谋划。
(一)“普世价值”是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再现
“普世价值”思潮的出现是西方世界及其资本主义制度崛起的历史必然。这一生产关系所代表的生产力的飞跃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但是在学界以丹尼尔、贝尔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为代表的学者过度的夸大西方世界制度模式的优越性,鼓吹意识形态的终结,把资本制度作为人类历史的终结。在新的时代,以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为代表的思潮席卷西方世界,其本质是前者的理论继承,是一脉相连的,其核心是以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变种,这是认识问题的前提。那为什么他们要将其不停地改头换面呢?原因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策略的改变从军事逐步转向文化的渗透和颠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使得资本主义的文人不得不冒用全球化的话语权来达到其目的。
(二)“普世价值”是西方非意识形态思潮化的集大成
从时间以及本身的逻辑思维来看,“普世价值”是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其一贯的思想核心的继承和发展的必然。从其观点的逻辑上来看,“普世价值”是从观念臆想直接转化到实际解释的这样一个过程,这和西方非意识形态思潮脱离客观实际而主管臆断的唯心主义实质是相同的。这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的基础及历史唯物主义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要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活着的灵魂,所以要认真总结,认真学习,认清“普世价值”基础的悖逆和虚假性。
(三)“普世价值”是西方非意识形态达到社会制度趋同的理论手段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提出并发展了“趋同论”这一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理论,美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文中的阐述可以认为是“趨同论”的萌芽,其后美国的经济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理论,其学术思想派系林立。该理论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至今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争论。
“普世价值”本质的目的是致力于价值统一,履行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大一统的任务,借助的正好是这种他们自以为是的具有全球话语权的理论。这种为资本主义制度代言的理论话语,通过各种经济、文化等的活动来逐步达到其淡化阶级意识,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全球化的目的。
“普世价值”的范畴根植于西方非意识形态化这一种政治思潮,自二十世纪初的酝酿到四十年代的萌芽以及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成熟,其代表人物为丹尼尔·贝尔、弗朗西斯·福山、维尔纳·桑巴特以及其他如李普塞特、布热津斯基、雷蒙·阿隆等,代表著作为桑巴特的《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等等。可以看到,“普世价值”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价值诉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和否定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因为“超阶级性”和“价值普世性”的论调,对于部分的国民还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迷惑力的。认清“普世价值”,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普世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用意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普世价值”宣扬一种超阶级和历史的唯一性,即高度抽象统一了的人性论作为其理论的基点,以唯心的“共同人性”即人道主义和人类价值的单一化取代现实阶级人的多样性,归根结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的资本主义的作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形而上学思想的纠正由来已久,所以思政教育只要做好这些事关理论本质的立场、方法和方法论以及原理的学习,“普世价值”理论大厦的基础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政治偏向上,非意识形态化的“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是针锋相对的,其毫不掩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把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乌托邦”似的不切实际,“专制、独裁”的权利压榨。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则是一再地宣示该制度是人类历史最终的的模式,是人类文明不可逾越的终结存在,“自由、民主”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终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社会问题必然复杂多样,尤其是在社会转型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所以要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两次理论飞跃的宝贵财富,从正面回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论,使大众认识到中国现存的一系列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实践诉求上,非意识形态思潮致力于以强大的精神武器来摧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堡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事实为根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做到理论与时俱进。
(二)“普世价值”给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如何应对“普世价值”的挑战,通过特定的方式方法来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性的宣示,值得研究和探讨。
其一,以史为鉴。中国近现代史的经验教训已经明确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这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代代相传的思想理念。要尊重历史,认真严肃的将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史传接给下一代。
其二,强化时事政治教育。思想真伪的检验无非是要通过实践,在当前的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扩张引发的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政治悲剧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教育的案例。“普世价值”人性论、民主论、自由论等等的基础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其三,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高校是目前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要重点加强理论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摧毁“普世价值”等一系列歪理邪说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这类学说的影响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根除。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期间习近平再三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要认识到,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本质上是不同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斗争。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本身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的渗透和颠覆,所以坚决不允许在中国有两种乃至更多的指导思想,否则思想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混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不可否认,时代的变迁,世界格局的变迁,全球化的思潮使得思想领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所以,维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領导社会主义思潮成为当前极为重要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革命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已经充分展示了其实践的指导意义,强大的生命力,是最为宝贵的财富。要充分继承和发扬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统摄支配的地位。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也有义务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这样才能去伪存真,在教育中认清“普世价值”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糖衣炮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正如习近平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1]姜晨.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实践陷阱[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5]马凤强.“意识形态趋同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