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中“角色代入法”运用策略

2019-09-28 02:55高晓璇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9期
关键词:救援习作情境

高晓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作教学,本应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生由生活获得素材,并将素材生成文字,转化到习作中,使一篇习作浑然天成。然而,在升学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经意间陷入了写作的机械性泥沼中,如生搬硬套地将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经历”写进习作里,或在一派“好词好句”的粉饰下,丝毫捕捉不到真情实感。该如何避免学生在习作中的“情感缺失”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角色代入法”对于学生习作中情感的唤醒,有着极大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设身处地体味人物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用心感受语言文字的效果。这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也是文学中经常提到的“角色代入法”。角色代入是情境教学的延伸,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扮演等手段,将自己想象成某个预定角色,并把自己的身份、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去体验角色的经历,以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在习作教学中运用“角色代入法”,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为了避免学生在写作时出现情感缺失的现象,教师应在习作教学中首先明确一点,即要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自信心。小飞是“写作困难户”,每次习作任务对他来说,都犹如一块巨石,压在他瘦小的脊背上,令他喘不过气来。然而,在一次与他家长的聊天中发现,我在评语中对小飞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令他喜不自胜,他无比兴奋地将评语“展示”给妈妈看。在那之后,小飞的习作开始有了起色,语言的表达中有了自我意识,不再是空洞无力的凑字数写法,而是有了他个人色彩的语言表达。这也印证了一个方法,当学生领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道理时,他所树立起的这种自信,会带给他意想不到的进步,而教师正是打开这个大门的钥匙。

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除了培养学生在习作方面的自信心之外,还需强化学生存在于习作中的“主人翁意识”,以求学生的习作能够让教师产生情感共鸣。无论是一篇叙事文的写作,还是一篇人物的刻画作文,在习作中夹杂的人物感情,都应通过学生的笔尖传达给批改作文的教师。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学生如若自己在写作时都无法把握明确,就更别提能在习作中呈现情感的唤醒了。所以,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前提下,更进一步地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完成了“当自己是地震废墟下的儿子,在等待父亲的救援时会想些什么”的习作,大部分习作具有雷同、情感匮乏的特点。他们无法理解文中“儿子”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他能够在地震的废墟下足足熬了38个小时还能存活,同时等待父亲的救援,而这个救援仅仅源于父子间曾经的一句承诺。学生从未真正经历过地震,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积累来思考文中父子的情感。于是,我不再选择教师单方面的教授答疑,而是采取“角色代入法”中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法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接着我开始播放从网络上搜索到的地震视频。起初,整个教室鸦雀无声,突然,一阵阵楼房摇晃、墙体垮塌的声音开始传入学生们的耳朵。接着,视频中陆续传来了受灾群众的哀嚎声、哭声、尖叫声等等,此起彼伏,动人心魄。最后,震动平息了,视频中开始出现急救车的声音,消防官兵们进行救援时搬动废石、弄去砂礫的声音……在“感受”了一系列连续的声音之后,我让学生睁开眼睛,把自己当做地震中的“儿子”,记录下刚刚体会到的感情。显然,这次习作不需要教师做过多的语言引导,学生写出来的语言充满了地震灾难后的真情实感,我从里面读到了这个“儿子”对父亲前来救援的渴望,读到了他对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恐惧,也读到了他对“努力活下去”这个信念的不懈坚持。

由此我发现,当教师发现学生的习作缺乏情感时,不妨尝试将学生带入这个习作的角色中,让其进入这个情境,去感受、体悟里面的人物情感,这种操作比教师单方面的语言教学来得更为有效。正所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身在情境中的学生与文中人物进行了“共情”,那么情感的唤醒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救援习作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