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创新发展的云南省稻种子产业

2019-09-28 03:14李全衡
云南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种业云南省杂交

李全衡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昆明 650031)

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大米为云南省的主粮,水稻生产至关重要。选育和推广良种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科技措施,良种对提高产量和改进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选育和推广应用,始终坚持贯彻国家种子工作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服务稻谷生产。

一、云南省稻种子产业主要历程

50年代与全国一样,执行五年良种普及计划,以收集、整理、评选、推广地方良种为主,基本上遏制了生产用种多乱杂的现象。1957年全国稻谷良种48.53万hm2、占当年水稻种植面积的49%,其中宜良乱脚龙4.67万hm2、占水稻良种面积的10%。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以引种筛选和系统选育为主,开展了杂交育种研究,从50年代末开始,陆续从省外引进了台北8号、西南175、常熟稻、科情3号等,加速实现籼改粳和籼稻地区高秆变矮秆,并从西南175中系统选育了云粳9号等品种。优质籼稻杂交育种始于70年代,主要是用株形优良的IR系统和国内的矮秆高产籼稻作亲本与当地品种杂交,改良软米地方品种,降低株高、提高单产。70年代云南省选育的水稻品种推广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0%左右,1984年西南175 最高达8.35万hm2,1979-2002年累计种植64.58万hm2。云粳9号在中北部地区推广,具有早熟、耐寒等特点,一般比原有良种增产一成以上,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当家良种,1981年最高达4.73万hm2,1979-1995年累计种植21.44万hm2。

80年代协作育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同时进行,杂交水稻和常规稻一起上的局面,1981-1990年审定35个稻品种。滇榆一号1982年和1983年小面积平均亩产分别达到943.88 kg和1014.04 kg,1983-1990年楚雄州农科所育成审定7个水稻品种,1987年审定的楚粳3号1989年最高达6.12万hm2,逐步更换种植30多年的西南175,1984年至今累计种植44.08万hm2。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与日本热带农业研究中心(后改为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1982-1996年合作选育的水稻品种系列,在15年的合作研究期间选育出42个品系,其中15个通过云南省审定。1989年开始示范中日合系水稻品种6.53万hm2,到1998年全省推广合系水稻面积占全省粳稻面积的一半。云南省种子站1983年从福建省引入汕优63,1987年通过云南省审定,1991年最高达16.1万hm2,2007年还有1.61万hm2,1985年至今累计种植177.95万hm2;1992年汕优63 最高达7.68万hm2,1987年至今累计种植55.75万hm2。

1965年云南农业大学发现水稻雄性低不育株,在国内率先开展粳型杂交水稻研究,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1991年和1995年审定杂交粳稻品种寻杂29和榆杂29。1990年初成立了以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主持单位的攻关协作组,开展光敏核不育水稻的选育和利用研究工作,2000年审定两系法杂交籼稻品种云光14号和两系法杂交粳稻品种云光8号。1991-2000年共审定通过了54个稻谷品种,其中5个粳型杂交水稻品种、2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1990年、1994年云南省农业厅与云南省粮食局、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2届优质米评选,累加评选出45个(14个、31个)。

2001-2010年审定163个,其中优质稻65个。2000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开始实行,以后农业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法规,《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文件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06〕174号)。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推广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过去以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令、指导、项目带动和各种宣传推广为主的推广方式转变为政府推动、科研、企业推广等多种模式,过去一些简单的一刀切、少数品种打天下的现象已被品种类型多样化格局取代,从而满足了市场的基本需求。楚粳27号2006年最高达4.75万hm2,2003年至今累计种植13.23万hm2;2002年云南省农业厅与云南省粮食局、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优质米评选,评选出33个。2014年3月14日云南省农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八宝米、墨江紫米、卧龙谷香软米、勐海香米、遮放贡米、元阳梯田红米获“云南六大名米”称号。

2015年11月4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16年农业部修改并发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云南省紧密联系实际,及时制定《云南省稻品种审定标准》《云南省特殊用途稻品种范围》《云南省稻谷品种试验及管理办法》《云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鉴定办法》和《云南省水稻雌性不育恢复系鉴定办法》。鼓励选育优质米品种和抗性强的品种(可以降低产量要求),保证用种安全——不予审定有严重缺陷的品种、高感稻瘟病和其它主要病害(稻白叶枯病、稻曲病、稻纹枯病)不能高感2种及以上。目前云南省特殊类型稻范围有陆稻、糯稻、有色稻米、多年生稻、加工型(高直链淀粉)、软米、高寒稻。坚持省区试为主,开展联合体试验、自主试验和引种备案,推荐品种参加国家试验,多渠道、多层次筛选稻谷新品种。试验审定多年生稻品种23个,鉴定了8个水稻雌性核不育恢复系。楚粳27号、楚粳28号、宜优673和楚粳37号先后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文优198、晶两优1125和蓉优33通过国家审定。

2011-2019年,云南省审定稻品种206个,自主试验9个、联合体试验6个;审定多年生稻23个、引种备案47个。2009年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云南杂交粳稻工程中心,开发系列优质强势组合。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合作社等模式建立景东县、景谷县“滇杂”杂交水稻亲本繁殖基地、商品种繁育基地累计面积达0.2万hm2,2县8个行政村300余户农户参加制种生产,直接为农民创收11 128.2万元,其中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22人实现脱贫,全体制种户奔小康。壮大了企业实力,推动了粳型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

二、基本经验

(一)充分认识推广应用良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

加强领导,把良种推广应用摆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措施来抓。1978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批复同意,省、地、县三级成立种子公司,与种子站合并,属事业性质,由各级农业局领导,业务上受上级种子公司指导。1989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1990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转发〈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1993年8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实施办法》,1995-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良种推广列为每年在全省实施十二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项目,2008年3月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201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201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文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把种业技术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予以支持,增加投入,提高种业创新能力。

(二)在良种繁育推广的技术路线上,坚持先审定后推广

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应用部门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举办示范样板,以点带面,良种良法配套一起抓。始终坚持服务云南农业生产、尤其是稻谷生产,不论籼稻还是粳稻、不论杂交稻还是常规稻、不论是三系法选育还是两系法选育、不论是省内选育还是省外选育,只要有利于云南生产发展,都积极采纳。2005年以来,组织实施国家水稻新品种展示和示范工作,“十一五”累计示范24个633.98 hm2、展示125个,楚粳27号已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云光17号被农业部确定为2010年主推品种。“十二五”累计展示品种120个、示范品种29个233.9 hm2, 楚粳27号、楚粳28号、宜优673和楚粳37号先后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云粳39号正在申报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

(三)在种子生产经营上,坚持选种留种、保障良种纯度

7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种子混杂问题,全省普遍推广了“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的两圃或三圃种子田,进行提纯复壮,生产原种。在建立三圃田的基础上,有的地方逐步形成以县良种场为骨干,生产大队种子队为桥梁,生产队种子田为基础的场、队、田三级良种繁育制度。1978年开始,成立省、州(市)、县三级种子公司,开展“四化一供”,推进种子商品化进程。1989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建立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迅速建立全省的良种基地。1995年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种子产业化进程,2005年底,全省种子生产基地2万hm2,比2000年增长13.3%。各类种子加工单机设备500余台,主要是种子精选机、种子包装机、种子包衣机。种子加工成套设备14套,比2000年增长40%。普通仓库12.85万m2,低温库1.526万m2,晒场15.5万m2。全省水稻种子标牌统供率、精选加工率、包衣率分别达到了100%、100%和5%,分别比2000年提高94.6、83.6和3.7个百分点,推动了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三、新时代的云南省稻种子产业发展

首先,种业是农业先进科技的载体,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粮食作物种业要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要牢记习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时间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发展云南稻种产业。

其次,种业是典型的三产融合产业,涵盖了育种科研、种子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等,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充分就业。建立科研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共赢的品种推广体系,采取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相结合的推广方式,实行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有机衔接的品种开发模式。

优良品种是种业的核心、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是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组织联合攻关,引入新的种质资源,改变近亲繁殖现状,在育种上取得突破,从源头上保障稻种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新品种选育引进上,必须突出绿色元素,坚持高产是永远的追求、抗逆是安全的保障、品质是发展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试验示范中要严格强化试验标准、多层次、多角度考核新育品种。大力开展新品种观摩推介活动,下大力气改善种子经营格局,扭转当前种子企业多、小、乱问题。加快实现新一轮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种业云南省杂交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种业名企展示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