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北京揭晓了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锁强
青塘遗址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典型洞穴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耦合关系,为华南乃至东南亚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把重要的标尺;墓葬与人骨的发现对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群体质演化及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丰富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华南该阶段原始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传播、现代人行为的特点等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为破译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过程中生计模式的转变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的契机。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彭小军
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发现的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丰富了屈家岭文化聚落的内涵。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大型墓葬的空白,完备而独特的墓地结构与墓葬形制改写了学术界关于屈家岭文化墓葬礼仪的认知。这些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背景下,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马明志
在芦山峁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经钻探确认了至少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和高等级院落遗址。芦山峁遗址是以四座台城式建筑群为核心,周边拱卫着大量普通居住地点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芦山峁遗址是继神木石峁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为认识龙山时代晋陕高原人群流动,乃至探索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核心区的多座人工台城及规整院落,似可视为中国最早宫殿或宗庙建筑的雏形,对于研究中国聚落、都邑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
项目负责人:阮秋荣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发现了规模宏大、布局复杂的大型聚落遗址,是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为建立伊犁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发现了丰富的铜、铁冶炼相关的遗迹遗物,是新疆史前唯一一处有明确冶金证据链的遗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证据的重大发现,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增添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出土的动植物遗存也为揭示生业方式的转变和早期农作物的东西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马昇
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是一处拥有带墓道大墓的大型晚商墓地。该墓地应为晚商高等级方国贵族墓地,从青铜器中两种族氏铭文的差异性来看,该墓地应为“匿”族墓地。该墓地的发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也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该考古发掘对于认识商文明的演进、晚商文化的区域类型、商王朝西部势力范围的变迁、中央对地方管控方式和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博物馆 澄城县文体广电局
项目负责人:种建荣
刘家洼东周遗址是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大型区域,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这一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传统、族系背景的居民同处一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芮国后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图景。大墓出土的乐器组合,为我国音乐考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出土的三栏木床遗存将我国使用床榻的历史提前到春秋早期。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张家港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周润垦
考古工作者历经十多年,揭示了唐宋河道,发现了河道内大量的砖瓦瓷片堆积和栈桥遗迹,黄泗浦河为唐宋时期江南地区入江的主干水道之一,曾为繁华的港口。在黄泗浦遗址发现的唐宋时期的寺院,可能与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的地点有关,是较为重要的新认识。这是目前长江下游港口型遗址的重要发现。为中外文化交流、海陆交通路线及海岸线变迁等诸多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崇礼区文广新局
项目负责人:黄信
太子城遗址是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这是迄今发掘面积最大、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高等级重要城址。此遗址很可能是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其双重城垣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中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等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选址与营建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编号“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鸱吻分别对应城内不同等级建筑,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是金代官式建筑研究的重要资料。“尚食局”款定瓷、仿汝窑青瓷、雁北地区化妆白瓷等组合的确认,极大地推进了金代宫廷用瓷制度的研究。
发掘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袁东山
范家堰遗址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该遗址应为1243年南宋四川制置使余玠修筑钓鱼城时所徙的合州州治。范家堰遗址是钓鱼城的政治军事中心,符合中国传统衙署建筑规制,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山地城池特色,丰富了宋元时期城市考古的资料,为研究我国宋代城市与衙署建筑、古代园林及宋蒙(元)战争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遗存。遗址出土的铁雷是世界中古史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开创阶段的重要见证。
调查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周春水 冯雷
水下考古调查发现,“经远舰”舰体残骸呈上下颠倒状翻扣在海底,总体残长80米,宽12米。“经远舰”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发现了北洋海军的舰铭牌,并首次明确了其材质、工艺及安装方法。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的装甲巡洋舰最早实例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和世界海战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该项目提供了浊水海洋环境里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开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为以后大型沉舰遗址的调查、清理与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鉴。
《文物的亚洲》
上海博物馆 著
译林出版社,2019年3月
本书选择40余件在时代、地域、艺术风格上均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文物,从权力与王朝、信仰与认同、交流与融合、艺术与创意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文物的视角重新阐述亚洲的历史。每件文物的解读,既充分展现文物本身所属区域文明的特色,又深层次探讨文物在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涵。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研究》
杜金鹏 主编
科学出版社,2018年12月
本书是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的科学研究报告。各位作者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矿物学、工艺美术和微痕技术研究等方面,就其考古发现、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生产生活、玉器类型、玉石特质、工艺技术、价值意义以及文化传承和传播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晋铜器铭文研究》
吴毅强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晋国青铜器是两周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方面,深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本书以晋国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晋国青铜器铭文。首先对晋侯墓地进行综合考察,确定各组墓主的身份与年代;其次对青铜器铭文进行编年释义,并就其涉及的晋国史及西周史相关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
阿城 著
中华书局,2019年1月
本书第一部分重点在“宅兹中国”部分,通过造型分析,深入明确解释了“中”的造型来源于“建鼓”。第二部分分析解释了汉代的造型原则是“气韵生动”。第三部分讲述中国造型遇到横轴传来的佛教文化,引用、导读佛教经典,以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为具体例证,清楚地揭示出佛教造像的依据。
《玛瑙山:考古、文献与口碑》
贵州省博物馆等 编著
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
玛瑙山位于贵州凤冈县绥阳镇,是一座清代军事营盘。本书利用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与口碑传说等,对玛瑙山营盘的结构、空间等进行了叙述,确认营盘的建设时间为清末。同时,结合文献和口碑,尝试通过一座山城及其背后的家族考察19世纪中后叶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状况,还原社会动荡背景下山地人的生存智慧。
《埃及四千年》
【英】乔安·弗莱彻 著,杨凌峰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
本书作为BBC相关古埃及解读系列节目的原著,具有BBC纪录片式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全书以古埃及4000多年一代代的王朝为阶段,按王朝兴衰为轴线来讲述不同王朝的情况,根据考古实物,如壁画、神庙、金字塔等,以及各类出土的文献来还原每代帝王的生活和王朝的发展,同时会记录当时民众的世俗生活。
《自然》杂志刊登了法国人类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Florent Détroit、菲律宾大学的Armand Mijares等人的研究报告,在菲律宾吕宋岛卡劳洞穴(Callao Cave)发现的若干古人类足骨、手骨、部分股骨和牙齿化石,证明了在5万多年前的晚更新世,吕宋岛上生活着一种此前未知的人族物种,研究者将其命名为“吕宋人”(Homo Luzonensis)。 这些新发现的化石样本展现出和人属其他人种(如源自东南亚佛罗勒斯岛的弗洛勒斯人)明显不同的特征,比如前臼齿突出。虽然两个人族物种并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情况可能较为相似:都是更早的人族隔离在偏远岛上的后代,遵循各自的演化轨迹。
(Nature自然科研微博)
《自然》杂志近期发表了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世界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汉语、藏语等400多种东亚语言被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合称汉藏语系。语言学家对汉藏语系的分化时间、起源地点等长期存有争议。“北方起源假说”认为它起源于大约距今6000—4000年间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西南起源假说”认为它源自至少9000年前的东亚西南部某地。金力团队对109种汉藏语系语言的近千个词汇词根—语义组合进行谱系建模分析,推算汉藏语分化成现代语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约5900年前,地点可能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汉藏语系的起源和分化可能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张家伟,新华社)
在黎巴嫩西顿附近十字军城堡旁的一个墓穴中,考古学家发现了25具死于13世纪战争的战士遗骸。对其中9名十字军战士的遗骸进行了DNA测序,显示其中有3个欧洲人、4个近东人和2个混血儿。表明组成十字军的战士在遗传上具有多样性,他们还与近东当地居民通婚,尽管这对如今黎巴嫩人的遗传基因没有产生什么长期影响。
(唐一尘,科学网)
交通道路之于一个区域犹如大动脉之于身体,早期地理交通研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探索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晋南运城盆地与洛阳盆地以西地区今三门峡之间至少存在着一条南北向最便捷古道—中条浢津道,这条古道至少在史前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以来就已存在,并逐渐发展成繁盛之态。道路之上的寺里—坡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当时的交通控制点。而盐道很可能是其史前时期重要的功用之一。
(高江涛,《中原文物》2019年第1期)
曾国是一个不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古国,通过若干金文和传世文献的对比发现其应是历史文献中的随国。结合曾国青铜器的主要出土地点、居址发掘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可发现其初封的疆域并不大,与古鄂国并存于随州。随着鄂国的灭亡,其疆域逐步扩大,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曾国的畛域达到顶峰并一度成为汉东之大国。现有考古发掘及文物调查资料证明,曾国的政治中心应经历了4次变迁,时间分别为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至晚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早期至战国时期。除西周中期至晚期不明外,其余政治中心都在随州境内,整体呈由东北向西南迁徙的趋势,其中金文所见的曾国都城“西阳”应在今随州市。通过对已掘侯墓葬制、出土器物、金文材料和传世文献进行分析、京山苏家垄和枣阳郭家庙均不是曾国的政治中心,而可能是同一曾侯不同之子的封地。
(黄凤春,《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
东周王城始建于春秋初年,即平王为“辟戎寇”东迁至洛邑,王城之名最早出现的时间在《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此后相继出现了关于王城的记载。其地即今涧河两岸的东周城址。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王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王城东周王朝实际的都城地位不复存在。后至“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从桓公至武公为西周君世系,其间王城(河南)成为西周君的领地和实际都城。至赧王为东周君所逼又迁居西周(王城),赧王徙居王城,实属寄居性质。郭城南瞿家屯战国中晚期夯土建筑群基址即应为赧王所居。关于王陵区的认定,现今天子驾六车马坑博物馆一带应为春秋平王至简王陵区;周山陵区葬灵王、景王、悼王和赧王;金村陵区应为周敬王至周慎靓王陵区;洛阳西郊M1—M4战国墓则为西周君陵区。
(徐昭峰,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西介休、灵石、石楼、中阳和汾阳等市县,存在多座可汗祠或遗迹。魏晋时期,鲜卑诸族始见“可汗”之称。唐代起,绛州(运城新绛县)出现纪念斛律光的影堂,后扩建成祠庙。考察可汗祠,初建于唐,因此可汗祠供奉的对象当是唐代或北朝人。在此区域和时段中,流芳千年并被各族诚心供奉者,细观活动于该区域的游牧民族首领,达到“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捍大患”诸祭祀标准的,唯有附属鲜卑的敕勒人斛律光,他应是这一带可汗祠供奉的可汗。可汗祠是游牧民族英雄崇拜和汉族建庙祭祀礼俗的自然结合,历经千载而不废,成为见证古代民族大融合的鲜活实例。
(张庆捷,《历史研究》2019年第1期)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已确定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Museums as Cultural Hubs:The Future of Tradition)”。该主题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倡导博物馆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进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还应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平台,维护文化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互联互通、包容互鉴。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文物局将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主会场设在湖南省博物馆。
(博文,国家文物局网站)
6月8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活动主题为“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依托革命文物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届时,国家文物局将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主会场设在陕西省延安市。
(国家文物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