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王海峰
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首要职责。这一职能职责,是党章和宪法、监察法明确赋予的。而日常监督、长期监督又是监督工作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增强监督实效,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和全方位管理,用严管体现厚爱。”赵乐际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把“日常监督、长期监督”单列为一项工作任务,指出“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
今年以来,原平市纪委监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九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纪委十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纪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安排部署,结合原平市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牢牢把握监督这一精神内涵,始终把监督挺在前面,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以“日常监督为基、长期监督为谋”“细化任务、制度保障”为举措,进行近距离、常态化、全天候的监督,着力提升监督质与效,探索了一条可操作性强且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形成日常监督与长期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及我市特有的监督一体化工作格局。
强化日常监督,提高监督精准度。聚焦“两个维护”,开展政治监督。重点对“一党章、两准则、四条例”,有无“七个有之”行为、遵守“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要求和“十二个不准”规定,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情况,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贯彻等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围绕原平市委中心工作,坚决做到“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纪检监察机关就跟进监督到哪里”,聚焦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供改综改、乡村振兴、污染防治、巡视巡察整改、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等方面,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扎实履行纪检监察职责。推进“一带四”监督,加强协调衔接。以党内监督为统领,带动并一体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不断织密监督网,凝聚监督合力。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监督,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纪律监督对违纪问题进行早发现、早处置、早警示;监察监督着力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派驻监督聚焦廉政风险点和权力运行关键环节,推动派驻监督“探头”常亮、常清、精准聚焦;巡察监督准确深刻揭露问题、督促整改到位,确保“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创新监督方式,做实长期监督。在日常监督的基础上,原平市纪委监委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思维,大胆尝试,要求党风政风监督室、各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等相关监督部门将所有监督工作中的内容各自建立任务清单,统一汇总、梳理、整合、筛选,创新制定《原平市纪委监委关于建立“三个一项目库”监督检查新机制的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监督检查内容和监督检查时间、对象及方式,明确工作要求,制定全年监督检查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制作监督检查登记表并下发相关监督检查通知。“三个一项目库”监督检查新机制即“月初制定监督检查主题、每月一专项,每周细化检查内容、每周一重点,每组确定完成目标、每组一任务”。监督检查内容为“作风建设、安全生产、节假日、四风、扶贫领域、婚丧嫁娶报备、‘三重一大’执行情况、民生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方面”;建立“1+3+x”项目库,即根据“长期任务+日常工作、专项行动、市委重点安排部署+临时工作任务”的组合方式确定监督检查主题,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动作,形成了长期坚持的制度。《工作方案》的实施,扎牢了制度的笼子、规范了监督运行,把规矩立起来,充分发挥制度硬约束作用,避免了“盲目监督”和“空泛监督”。以此切实推动日常监督向长期监督转化,长期监督为日常监督保障;以有力有效的日常监督推动长期监督全面落实,让长期监督更好地保障日常监督有效运行,确保日常监督可视化、长期监督有章可循,形成日常监督和长期监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切实形成了监督与接受监督的浓厚氛围和良好习惯。
深化标本兼治,实现监督 “常”与“长”。监督是事前事中的,突出的是治本功能。原平市纪委监委始终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深入实践、贯通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精准发现问题、精准把握政策、精准处置线索。用好做实第一种形态,充分运用谈话函询,在“治未病”上积极作为,抓早抓小、抓准抓实、抓“常”抓“长”,实现监督执纪“管住大多数”。准确运用第二、第三、第四种形态,坚定不移“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并依法依纪把握好形态间的适用与转化,做到宽严相济、精准妥当。同时,紧抓监督“常”与“长”,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和全方位管理,坚持标本兼治,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帮助谈话对象、审查调查对象纠错改过、迷途知返、回归正道、悬崖勒马,达到了唤醒初心、治病救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