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记者 赵锋
作为青海省最为艰苦的“黄、果、树”(黄南州、果洛州、玉树州)民族自治州之一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边远小县——泽库县,自古就居住着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而在这个海拔3500米以上、93%都为藏族同胞的牧区边远小县,公共司法服务常常遭遇的是激情与尴尬相伴而来的困局。然而,作为民间法律援助倡议首发的区域,泽库县的法律援助模式也正成为探索边远民族地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亮点。
驱车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出发,一路向东南疾驰,经过两个多小时一段高速公路后,车子便进入了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
尽管一路上,青青的草地与绿黄相间的青稞及小麦田地时有时无,常常令外地来的客人赞叹此地不同于内地的景致。但黄南州政府所在地的同仁县,仍距离此行的目的地泽库县还有近两小时的国道车程。
小车沿着曲折的国道,穿梭过一条峡谷后,几座大山上的盘山路便映入眼帘。车一路爬坡,显示着此地的海拔在不断地攀升。山顶之上,俨然是另一个世界的景色——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散落着零星的白帐篷黑帐篷,更远处山的影子亦如幻影一般。
这就是泽库县。这里的海拔要比同仁县高出1700余米,达到3700米。
在张青松律师的朋友圈流传的“如是观——我在泽库做律师”系列文章中,他这样描写泽库县:所谓“气候最恶劣”,就是你必须佩服藏族人民设计服装的智慧:大皮袄裹在身上,上午露出肩膀,风从上面吹进来,浑身凉爽;下午把双臂都穿进袖子里,多大的风都吹不透。总之,一年四季穿着它,不冷不热。当然,其实每天都有四季。
张青松在上述文章中描绘了海拔3700米的泽库高原反应感觉:“早晨起来你会怀疑昨天晚上有过一场宿醉,而且是啤酒、白酒、红酒、洋酒掺着喝的那种。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痛苦、很恐怖,一心想着吃各种药。但是当你晕晕乎乎过上一天后,突然就顿悟了:没花一分钱、没消耗一滴酒,直接就有了经历过花天酒地的感受,真是上天赐福。于是你带着占了大便宜的心情愉快地睡一觉,再起来,就觉得那场酒可能是前天晚上喝的,并且有戒酒的欲望。”
其实,作为青藏高原边缘的一个小县——泽库县的现实环境,并没有张青松律师感觉到的那样“浪漫”。
泽库县条件的确艰苦。资料显示,这个面积约6550平方公里,人口约7.7万人,全年无绝对无霜期,距离省会西宁市285公里的小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难想象,在这样一个边远艰苦小县,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及法律援助的艰难,绝非空有浪漫激情就能够实现。
据当地司法人士介绍,整个黄南州共有十余名当地律师驻守。而泽库县的正式办案律师,目前还只能依靠法律援助志愿者。实际上,直到2005年,泽库县法律援助中心才基本建成较完善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
最初,当地只在各乡镇(场)、社区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2006年,在县城设立了法律援助接待大厅,并相继在县残联、妇联、团委、工会、老干局等劳动行政部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经过十余年的逐步完善,当地公共法律援助到2017年实现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
>>学法热浪如潮涌
2017年,该县在泽库县看守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同年8月,泽库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按照泽库县司法局人士的理解,该中心的建成,也标志着在全州范围内,率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现了法律咨询、公证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接待等事项的一体化服务,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法律服务。
2017年8月至今,泽库县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利用“助残日”“法律援助日”“12·4”宪法宣传日、消费者权益日、国家安全日、“四下乡”活动等契机,先后到各个乡镇、村社,广泛宣传法律援助工作,发放各类法制宣传资料,成立至今印有法律援助常识类宣传物品20万余份(件),制作法制宣传横幅500多条,展出各类法律法规展板500块,参与法律援助宣传活动201场次,发放援助宣传资料20000余份,从而形成法律援助宣传覆盖面达98%的局面。
在法律援助方面,仅2018年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234件援助案件,其中民事案件130件、刑事案件5件、非诉案件19件、公证援助2件、解答法律咨询150余人次、代写诉状266件、援助资金达60余万元,在全州范围内办案数量列为首位。
2019年,泽库县法律援助中心决定,进一步在全县72个村社实现全覆盖,逐步实现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
尽管当地一直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但在这样一个高海拔的艰苦地区,其法律服务的现实,相对于内地仍相对落后。
据介绍,泽库县全县只有一家律师事务所(国资所),律师事务所只有两名执业律师,两名执业律师都是行政编制的兼职律师,平时都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暇顾及办案。
现实的尴尬之下,该县的案子基本都由每年的1+1援助律师承办。正如张青松律师在他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泽库目前只有他一个专职、全能律师,“垄断”了全县的法律服务。
>>2019年7月4日,西宁东湖宾馆,泽库县司法局局长让忠(右)与张青松在一起。藏族大学生洛藏扎西向张青松献上一条精美的哈达。张青松成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律师,为期一年。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援助律师只负责援助的案件,其他类似于收费的案件,本地的牧民只能去百公里之外的州府,请律师打官司。特殊的一点是,因为泽库县还较为贫困,所以当地的案件,也多为法律案件。但随着牧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未来其他案件将呈逐年上升趋势。
泽库县司法局人员表示:若本地没有专职的律师,未来泽库县将面临法律服务需求难以满足的实际。
即使每年泽库县都能迎来一位援助律师,但在服务中也往往存在另一个尴尬——来到牧区的一个大难题,就是语言不通。目前,当地只能给援助律师配备一位“翻译”。然而,当地更渴望不但精通法律,而且能用一口流利的藏语沟通的法律工作者,更需要双语诉讼的法律人。
据泽库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的案件多半是民事案件,大多为婚姻纠纷类、欠款类、农民工讨薪类、工程款纠纷类案件。据统计,这些案件每年平均约300件。刑事案件,比如故意伤害类、盗窃类案件很少,每年平均仅有3至5件。
近年来,在当地以多种形式普法之后,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开始提高,由此,每年的案卷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尤其是,目前代写诉状和法律咨询是逐日增加。需求量的增加,导致法律服务专业人员捉襟见肘。尤其是,当地如何培养扎根本地的专业法律工作者以及本土化律师事务所,是一个现实的难题。
泽库县司法局副局长王娟认为,法律服务是为了实现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保护,使得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法律的保护,在当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法治社会的建设,对各种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使得该县社会实现规范化发展。
尽管近年来当地在努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但现实的上述难题如何破解,仍是摆在当地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据了解,针对当下当地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上述困境,泽库县提出三点优化着力点:其一,要充实法律服务队伍。在法律服务过程中,要充实法律服务队伍,招聘更多的专业人员,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各种法律问题。其二,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鉴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仍薄弱,财政实力不强,在财政上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同时也应该加强社会资金的引入,拓展资金渠道来源。其三,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到欠发达地区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呼吁有影响力的律师来泽库做援助,培育能扎根泽库的本土律师及律师事务所。
尽管上述泽库县提出的三点解决之道,还显得有点“概括”;但不难看出,该县已经在公共法律服务面临的尴尬现实下开始觉醒,并试图突围。
这一点从2019年8月14日,在当地举行“帐篷研讨会”上就可以感受到。当天,在该研讨会上,泽库县副县长李先才让在现场讲话中指出,由知名律师张青松牵线促成的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等发出的“8·14倡议”,为探索法律援助泽库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有国内十余家律师事务所响应倡议,并愿意派律师来泽库提供自费援助,亦为当地破解公共法律服务困境带来了新的希望。
事实上,在上述“帐篷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发布了《关于在青海省泽库县开展“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倡议书》。该倡议书称,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将拟以泽库县为试点,从内地选择5至10家志愿律所、10至20名志愿律师,与青海省泽库县司法局展开联建,积极探索解决西部法律援助资源匮乏的新模式,帮助律师资源短缺的西部地区实现法律援助全覆盖,助力西部地区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在不少法律人士看来,“8·14帐篷研讨会”及倡议,将可能是泽库法律援助历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在该研讨会上,当地一次迎来国内律师界数十位大咖,共聚一堂对泽库公共法律服务“开药方”,并且随时准备参与到未来的实践中来。其倡议的阵势和气度,更像是一次对西部边远地区民间法律援助模式探索的宣言。
另一个探索法律服务的亮点是,由杭州识度公司捐助给泽库县司法局的公共法律人工智能终端机器,也为当地破解公共法律服务困境带来新的可能性。该设备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由参加援助的内地律师事务所以轮流值班、视频连线的方式,为泽库县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和群众提供远程在线法律咨询服务。
当然,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设备提供远程法律咨询服务,也有诸多优点。比如,这种在线咨询方式,极大地规避了援助律师来泽库后发生的高原反应,对法律援助律师的身体状况要求也可降低;再如在线法律服务,亦可以连接国内各地的法律援助资源,并提供相关案例作为参考等。
不过,在经过泽库两个月的援助律师工作生活后,张青松律师却对当地公共法律服务路径的探索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在他看来,“1+1”法律援助活动是解决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好办法,但是很难成为解决问题的终局措施。
张青松表示,以泽库为例,自2015年,先后有四位内地律师来泽库做志愿律师,我是第五个。四位前辈的敬业和努力的确取得了当地干部群众对律师的尊重和信任,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地法律服务对志愿律师的依赖。尤其藏区,藏民显然更需要藏语律师,而不是带翻译的“臭嘴巴”(张青松对藏语音译过来的律师的称呼)。从全国来看,内地律师行业高度发达,已经实现专业细化分工,像我这样只会办理刑事案件的瘸腿律师,目前一个人垄断全县业务,实际上是令大部分当事人没有得到最优质的服务。另外,“1+1”志愿律师只适用于法律援助业务,法律援助范围外的当事人请律师难的问题没有解决。
>>援助通知
而要解决法律援助范围外的问题,仍是一个需要各方关注的努力点。比如,如何培养当地律师事务所,如何培养本土化全能律师,如何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比如手机端提供范围更广泛的法律服务等难题,都需要社会各界想出新的办法来努力破解。
事实上,目前在张青松律师的名人“效应”下,泽库县正在与京城律所开展联建探索。
北京衡宁律师事务所负责人称,张青松律师来到泽库后,其不仅仅在做“1+1”行动所要求的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动作”。张青松律师更希望通过法援帮助泽库培养当地法律人才,借此提升泽库整体法律服务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也正是在张青松的鼓动下,2019年7月22日,衡宁律师事务所与泽库县司法局举行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联建仪式”。衡宁律师事务所将努力开拓渠道、发掘资源、创造条件,让泽库的法律人到北京学习,以拓展视野,提升水平;衡宁律师事务所与泽库县司法局对口共建,为泽库有志做律师的人才提供到衡宁所实习的机会;该所律师也将走进泽库,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提升当地的法律服务水平,为当地培养储备法律人才贡献力量。
当然对于上述行动,学界、业界及政府多个部门亦全力支持。不过,现实的问题是,泽库县尽管以神秘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不少律界同行,但毕竟是高海拔艰苦地区。只有通过律师、律所的本土化,才可能使律师扎根当地、服务当地。
也许在“请进来、派出去、连起来、做下去”的法律服务泽库模式,探索运行一段之后,泽库县将为探索在西部边远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成积累出新的经验和路径。届时,泽库自身的公共法律服务也将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