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

2019-09-28 00:54湖北王兆鹏
名作欣赏 2019年13期
关键词:平声相间律诗

湖北 王兆鹏

平仄练习

为了能够真正掌握这些规则,还要做些练习,先把格律诗的八种平仄谱式一一写出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各有四种谱式,即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什么叫平起?什么叫仄起?不是第一个字平声叫平起,而是指第一个节拍的节奏点(即第二个字)是平声就叫平起,第一个节奏点是仄声的就叫仄起。“空山新雨后”的“山”是平声,就是平起,“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急”是仄声(古音读入声),就是仄起。所谓“起”嘛,就是起点、开头之意。“起”是指第一个节奏点。所谓入韵和不入韵,就是指第一句用韵与不用韵。第一句押韵的,就叫入韵式,句末字必须是平声;第一句不押韵的呢,就叫不入韵式,句末字必须是仄声。王维的“空山新雨后”不入韵,所以“后”字是仄声,这就是仄起不入韵式。杜甫《登高》诗的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押韵了,这就叫仄起入韵式。刚刚提到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也是仄起不入韵式。

七言平起入韵式,首句的平仄谱写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对不对?不对!哪个字不对?出现了三连平。必须要改一个仄声字,那能不能随便改哪个仄声就可以了呢?不行的,因为平仄平要相间,所以第六个字必须是平声,不能改。那我把最后一个字改了行不行呢?因为这是入韵式的,押的是平声韵,所以第七个字作平声也不能动。那剩下的只能改哪个字啊?只能是改第五个字了,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就好了。由此也可见,“一三五不论”是有条件的。一般而言,七言诗里,第一字、第三字,是可以自由的,是可平可仄的。平起入韵式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的平仄是什么,你们自己写。

有一个小窍门,告诉我们怎样写这个平仄谱。先不把每句的七个字都写出来,而是先写出二四六的平仄,一三五是可以不论的嘛。上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应该是仄、平、仄,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嘛。七是什么呢?我们好像没有专门讲七言诗的第七个字,也没讲五言诗里第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实际上讲了,单句末字须仄,偶句末字须平,针对的就是七言诗的第七个字、五言诗的第五个字,不过是通过押韵和不押韵的规则,把最后一个字给它限定了。那我们就把最后一个字也给它写出来。为了好记,两个字一组,第一、第二字写成平平,第三、第四字写成仄仄。第三句是相粘,相粘就是完全一样,二、四、六、七字的平仄是仄、平、仄、平,全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对不对?哪个地方错了?最后一个字错了?对,第七个字错了,因为第三句是单句,末字必须是仄声,这一改的话,又出现了问题,是不是?又变成三仄尾了,我们又必须改一个字,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面一句是什么?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什么要讲错误的写法呢?因为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既然是相粘嘛,那就完全照上句写好了,而没考虑单句不用韵、偶句需用韵的要求。这几个要点,在教学之中要特别留意。一定要自己动手写,才记得住,才能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前面说的规则要求。至于后面的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依此类推。

我们再来写一个七言仄起不入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对不对?不对。这是平起式。七言仄起不入韵式,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大家动动手,看你写得对不对?

这个练习的时间,各位今后要是教学的话,可以根据课时的长短自由掌握。可长可短,可以十分钟,也可以二十分钟。实际教学中,最好请同学上来在黑板上演示,至少要写出四种谱式,最好是找写错的同学上来演示,有错误,才好提醒大家注意。写这个谱有什么用呢?它可以检验你写的律诗是不是合乎平仄,不用给老师看,自己按照这个平仄谱核对就知道符不符合平仄了。我们刚开始写诗的时候,常常是顾头难顾脚,有时候顾了意思,就顾不了平仄,有时顾了押韵呢,又忘了对仗,顾了对仗,又忘了平仄。所以,写出一首诗后,要不断地去调整、修改。

第二种练习,是判断正误。所谓正误,是按照常体来判断。这里有两首诗,大家也是很熟悉的。一首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大家看看这首诗,按照刚才讲的平仄要求来分析一下,看哪个地方有问题。第二句跟第三句失粘,也就是平仄不一样,平仄没有粘住。“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上句二四六是仄平仄,下句二四六是平仄平。粘,就是上下两句的平仄应该一致。第四、第五句也是这样,“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前句二四六的平仄是仄平仄,下句是平仄平。李白这首诗,是明显地失粘了。这是学谁的呢?大家都很熟悉的,是学崔颢的《黄鹤楼》。崔颢原诗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大家看看崔颢诗的前四句,平仄是不是有问题?“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个“鹤”字都是仄声,就不“对”,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这里就没有“对”立。当然有的版本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最近出了一本唐诗教材,专门对此做了考察,他认为这句应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他有版本依据,很有道理。“昔人已乘黄鹤去”,是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所改,以后人们就沿袭相承而不知原本了。“黄鹤一去不复返”,不仅仅是三连仄,而是六连仄,这在律诗中是很少见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也是三平调。律诗里不能犯什么错误,崔颢就犯什么错误,他好像是故意的,你说他不懂吧,下面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却是正宗的律句,平仄、对仗都非常工整。前四句,他好像是故意不按规则来写。因为前四句不合律诗的基本规则,所以有人认为不是律诗,也有人说应该算律诗。崔颢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一种解释是,律诗虽然在盛唐定型,但毕竟不是那么严格,而且也不是考试。即使是考试,唐人也有创造精神。崔颢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无从考证,我们也不能“起崔颢于地下而问之”。按照常规格式来讲,崔颢这首诗的平仄肯定是有问题的。

第三种练习,是拆解复原。所谓拆解复原,是把一首律诗拆散,把原来诗句的顺序打乱,再给它复原。复原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按照律诗的规则来复原。

大家看看崔颢这首被拆解打乱的《行经华阴》诗:

无如此处学长生

天外三峰削不成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

武帝祠前云欲散

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

岧峣太华俯咸京

最后一句“岧峣”的“峣”,读yáo,平声; “太华”的“华”,读huà,仄声。

这读起来不成诗,好乱啊。咱们要给它复原。怎么复原呢?先把押韵的句子找出来,押韵的一般是偶句,句末是平声字的有五句:“生”“成”“晴”“平”“京”,可以肯定,这首诗的第一句是押韵的,故全诗有五句用韵。哪些句子是偶句,哪些是单句呢?现在定不了。第二步,找对仗,看谁跟谁对仗,哪两句是对偶的句子。律诗有两联是对仗的,先找出哪四句构成中间的两联,余下的再另行考虑。对仗的句子,常常是并列式的,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呢?我们已经知道仄声结尾是上句,平声结尾是下句,我们来找找看,哪一句跟哪一句是对仗,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找对仗句,也有一些窍门,比如找方位词、找数字词等。“武帝祠前云欲散”与“仙人掌上雨初晴”,这两句中有方位词“前”和“上”,它们应该是一联。找出了其中的一联“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那第二联呢?用同样的办法找出第二联,应该是“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现在找出了对仗的两联。接下来就应该确定哪一联在上,哪一联在下。也就是说,哪一联是第二联,哪一联是第三联了。这又怎样去判定呢?这就要看谁跟谁相粘了,需要动手给这两联标出平仄: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标记完毕。现在知道哪一联是第二联,哪一联是第三联了吧?“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是第二联。为什么呢?“仙人掌上雨初晴”的“人”“上”“初”分别为平仄平。下面“河山北枕秦关险”的“山”“枕”“关”三字也是平仄平。这样,两联就相粘了。

把中间两联找出来了,这不就完成任务的一半了吗?接下来再找首、尾两联。找首、尾两联,既要靠一点语感,也要靠平仄来确定。既然有五句押韵,那第一联一定是上下两句都是押韵的。现在大家看一看,这八句中,哪一句是诗歌的首句?是“岧峣太华俯咸京”,还是“天外三峰削不成”?“天外三峰削不成,岧峣太华俯咸京”,是这样的吗?(有学生回答:应该反过来。)为什么这样不行,要反过来?因为“天外三峰削不成”的二四六字分别是仄平仄,正与“武帝祠前云欲散”相粘,因为“帝”“前”“欲”三字也是仄平仄。如果“天外三峰削不成”为第一句,“岧峣太华俯咸京”为第二句,那就与下面的第二联失粘了。现在找出了首联,那尾联就非常容易了。剩下的两句,按照结尾的平仄,可以确定“借问路傍名利客”为第七句,“无如此处学长生”为最后一句。

复原出的诗作是: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现在总结一下,律诗拆分之后复原,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找押韵。通过押韵,分出单句和偶句。第二步,找对仗。通过对仗,两两相连,确定中间两个对仗联。第三步,看相粘。通过相粘,确定两个对仗联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即何者为颔联,何者为颈联。第四步,再找出首尾两联。依此四步,哪一首拆分打乱后的诗就可以复原了。

下面再来看一首被拆解打乱的陆龟蒙的诗《奉和袭美初冬章上人院》:

林寒却有烟

还如到四禅

菊承荒砌露

画古全无迹

相看吟未竟

每伴来方丈

茶待远山泉

金磬已泠然

前面已经讲过,依据方位词、数量词容易找出对偶句。除了方位词、数量词之外,还可以分析词性、句型和句式来找对仗。比如这首诗,“林寒却有烟”中有一个“有”字,“画古全无迹”中有一个“无”字,“有”“无”相对,非常明显。“菊承荒砌露”中的“菊承”,是主谓结构,这八句中最能与之对仗匹配的,当属“茶待”,所以,“菊承荒砌露,茶待远山泉”应是一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诗读多了,就很容易判断。还原后的诗作如下:

每伴来方丈,还如到四禅。

菊承荒砌露,茶待远山泉。

画古全无迹,林寒却有烟。

相看吟未竟,金磬已泠然。

平仄的日常应用

下面我们讲讲平仄的日常应用。除了写诗以外,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平仄呢?一个是对联;一个是取名字,给小孩取名、命名;第三个就是标题,制作标题,文章的标题、报纸的标题,各种各样的标题,甚至广告、广告语,如果懂得平仄的话,也会增强一些艺术效果。

先说对联。写诗的人,一般都会写对联。对联,其实就是律诗中的对仗,平仄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对联也要求平仄相间和平仄相对,只是它没有相粘,因为对联只有两句,不存在粘的问题。所以,只要懂得了律诗的规则,也就懂了对联的规则。不过对联的平仄,跟律诗的平仄相比,又有一点变化和差异。相间、相对这个基本原则是一样的,但对联可以灵活变化。律诗要么是五个字,要么是七个字,字句很少,而且是固定的。对联就不一样了,对联短的二个字,长的几个字,一百个字、两百个字的都有。你想,如果是十几个字甚至几百个字的长联,始终是相间相间、平仄平仄地一直下去,那不是很单调乏味吗?所以,我们可以把对联的一句分成若干节段,每个节段的平仄各自相间。比如下面这副对联:

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像这副九个字的对联,上下联可以分成上四下五或上五下四两节,或者叫两个意群、两个小段,每一段的平仄各自相间相对就可以了。九个字一句的对联,如果是仄起式,按照律句,二四六八字的平仄应该是:仄—平—仄—平。如果我们把这九字句分成两节,上四下五,那么它的平仄可以作: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前四字作仄仄平平,是一个小节,二四相间;下一小节作:平平平仄仄,平仄也相间。九字联上句的平仄,不一定要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可以写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就是说,对联里的平仄格式,稍微有些灵活变化。有些对联包含很多句子,每一句或者每个意群只要相间就可以了。有些九字联,甚至还可以写成上三下六,上三字的音节作一二结构,下六字作二二二结构。九字联句,既可以分成上四下五两节,也可以分成上五下四两节,还可以分成上三下六两节。相对而言,对联的平仄比律诗的平仄变化要多一些,它可以分段分节来处理、来相间,不必严守全句或整句的相间。上联下联,不管它分几节,只要每一节里头相间、相对就行了。

另外,如果大家要写对联的话,还有一些“潜规则”需要注意。比如单双的字数问题。一般说来,挽联最好用单数句,贺联、喜联最好用偶数句,好事成双,每一句都是双数字,如六、八、十等。有人说,两联加起来,两个单不就变成双了吗?这样也可以,如果比较讲究的话,喜联、贺联的每一联都用偶数字比较好,表达喜庆。挽联每一联都用单数字。

讲两个例子。一是刚才提到的:“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从字面的对仗来讲,应该说对得很好,它用复迭的手法,上句连用三个“春”字,下句用了三个“喜”字来突出新春之喜、春节之乐,要说构思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内行不仅是要看热闹,还要看门道,对联除了字面要求之外,还要求平仄相对。

今人写对联,特别是那些半生不熟的对联,常常只考虑字面,不考虑平仄。古人对联,几乎没有不合平仄的。而今人写的对联,包括风景名胜中的对联,有的就平仄不合。上面这个九字联,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节来看,处理为“春风送春,处处春色美”,有没有问题呢?上节二四“风”“春”都是平声,下节二四“处”“色”两个都是仄声,这就不行,没有相间。我们可以帮着改一改,“春风送春”的“春”字不能改,它是要突出“春”字,跟下边的“喜”字相对,我们不能改变原联的用意,只能局部改,可以考虑把“风”字改为一个仄声字,大家觉得什么字比较好?“春雨”,还有呢?“春雷”?不行,“春雷”的“雷”还是平声。“春电”?没有这种说法。“春雨”或者“春雪”都可以,“春雨”“春雪”的雨、雪都是仄声。“春雨送春”,二四就变成仄-平相间了。“处处春色美”,如果“处处”不改,可以把“色”字改成什么样的平声字?对,改成“光”,那么下句二四就变成仄-平相间,全句改为:“春雨送春,处处春光美”。改了两个字,意思还是一样,平仄也就合乎要求了。下联“喜鹊报喜”,这个“喜”字不能改,那我们就只能够改“鹊”字,可我实在想不出改什么字为好。总不能写成“乌鸦报喜”,也不能说“沙鸥报喜”,那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作为专有名词,不改了。有些专有名词,不能因迁就平仄而随意改。杜甫《登岳阳楼》首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庭”,按照平仄要求应该作仄声,但它用的是平声,因为“洞庭”是专有名词。上面这副对联,可以改为:

春雨送春处处春光美

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除了“鹊”字不合平仄之外,其他平仄都相间相对。

今后大家如果买对联,或者自己写对联的话,要注意不仅仅是字面对仗,平仄也要对仗。对联怎么挂呢?对联分上联下联,有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的,从内容上很难区分哪幅是上联,哪幅是下联。可以根据最后对联的末字来区分,下联一定是平声结尾,上联一定是仄声结尾。如果两个字都是仄声,或者都是平声呢?那就不要买了,不合格的对联,买它干啥子?

再来看第二副对联: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这副对联有没有问题?我们先画平仄吧。“一帆风顺年年好”的二四六是平仄平,平仄相间。下联呢,“事”“意”“步”就变成了仄仄仄,下一句平仄没有相间。除了平仄不协之外,“万事如意”跟“一帆风顺”字面上对不对仗?我们经常说:“祝你一帆风顺!”“祝你万事如意!”可是这两句要组成副对联就不一定合适。“风顺”跟“如意”不对仗。“风顺”,是什么结构啊?主谓式结构,而“如意”呢,是动宾结构,这两句平仄和字面都不对仗。如果你觉得“一帆风顺年年好”不改的话,那就要改下联,把“万事如意”给改了。下联怎样改比较好?在座的都是才子才女,看谁能够改出意思比较好、平仄又吻合的下联来。“万马奔腾”?不好,“奔腾”不能对“风顺”,“奔腾”是并列结构,不是主谓结构。“万树花开”?“万树花开”对“一帆风顺”是可以,但是跟“步步高”又不协调。有一个方案,“一帆风顺”对“两岸人和”。“两岸人和”,可以理解成海峡两岸,也可以是大江两岸、珠江两岸。我再征一副对联,比较好对,但到现在还没有特别理想的下联。大家很熟悉韩愈的两句诗:“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我把它改为一句上联:“李杜文章光芒万丈”,请大家下课后给我对出下联,既要平仄相对,还要人名对人名。

除了对联之外呢,取名字跟平仄也有关系。我们经常说,要取个好听的名字。所谓好听,就是叫起来上口,这跟平仄也有关系。好的名字,要注意音、义、形三要素。因为名字是要让人叫的、让人喊的,所以我觉得名字要把音放在第一位。如果名字不好叫,听起来也就不好听。要让名字好听,就要讲究平仄,最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至少三个字的平仄要有变化。三个仄声很难叫,特别是连用三个去声字,更难念,比如“易燕艳”,念起来就好难啊!有的名字念起来拗口,原因有二,一个是平仄没有变化,二是用了双声或叠韵。写诗的时候,用双声叠韵的修辞手法,可以发挥特别的艺术效果。可是取名字最好不要用双声字,也不要用叠韵字,尽量避免双声字和叠韵字。双声是两个字的声母都一样,叠韵是两个字的韵母都一样。三个字,如果声母都一样,念起来就比较难。这我就不举例子了,一举例子有些人听到了可能会不高兴。名字最好要平仄平,我的名字叫“王兆鹏”,就是平仄平。我也不知道我老爸给我起名字时是不是考虑到了平仄,反正念起来还比较顺口。可有些名字念起来不太顺口。这是一个音的问题。

取名字除了音以外,还有义。名字,最好要有一定的寓意。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来这里讲过课,他主编过《实用写作教程》,里头有专章谈怎么取名字。王伟勇老师的应用文水平非常高,我看过他写的古典式应用文,非常精彩,我自愧弗如。关于取名字的要求,这里不便多说,只给大家提示两条取名的禁忌。你们今后要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或者要给别人的孩子取名,特别是给男孩取名,有两点忌讳是要注意的。第一是笔画,姓名中任意两个字的笔画加起来,不能是十四画。姓名一般是三个字,无论是三个字还是两个字,其中任意两个字加起来(包括繁体和简体),不宜是十四画。因为“十四”的谐音字不吉利,要尽量避免。第二呢,名字里头的偏旁不能同时出现水火,水火不容,自我相克,命运就不顺。名字里面,带水和带火的字不要同时出现。单一用可以,因为有人五行里缺水,或者缺火,就在名字里补水或补火。五行缺水,就用带水的字来补;五行缺火,就用带火的字来补。如果把含水、火的字放在一起,就会相克。说起来有些迷信,但民间有这么个禁忌。

取名字时,要注意五行缺什么,现在网上可以查询,输入小孩出生的年月日,就可以知道他五行缺什么或什么都不缺。缺什么就在名字里面补什么。有的孩子既缺水,又缺火,怎么办?有一个办法,叫暗补,就是找个既含水又带火的字,如带四点水的字。四点水,是水,也可以理解成火字,对吧?比如“熙”,康熙的“熙”,照明的“照”,古人不是写作火字底吗?现在写成四点水了。这四点水的字,就既含水又带火,可以补水火之不足。

除了要注意五行缺什么,取名还要注意属相。我们是学传统文化的,顺便跟大家分享一点知识。如果孩子属龙,取名字最好不要带火字。龙宜水,你取了火,烤他,多难受啊,是吧?属牛的,取什么字为名比较好呢?牛喜欢吃什么?吃草,所以名字中带草字头、禾字旁的字比较好;不能带车字,一天到晚拉车子,多辛苦呀!名字要跟属相匹配。

取名字,讲究音、义之外,还要讲形,就是字形。我们现在都是电脑打印字了,问题还不大。如果是书法家,三个字的形状都一样,或者都是左右结构,或者同是上下结构,写起来就不太好看。所以字形也要注意,最好姓名用不同的字形。比如姓刘的“刘”,是左右结构,最好找一个上下结构或者是混合结构的字做名字,左右结构跟上下结构、混合结构的字搭配起来更好看。做什么事情,都有学问,只要你去琢磨,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名堂、很多道道。以后别人要你帮忙取名字,就要小心谨慎,不能脑袋一拍,随便给人取个名字,要对人家负责任。在座的各位,都很年轻啊,都要为人父为人母,今后给自己孩子取名字,要取个好名儿。那时候你就要考虑音义形,还有五行、属相之类。当然有人可能还会考虑星座,我不懂星座,就不妄言了。

取名之外,文章、报纸的标题也跟平仄有关系。文章的标题、报纸的标题,如果制成对偶式的,能讲究平仄就最好。报纸的标题,当然不一定要非常严格地对仗,相对整齐的话,就显得比较有艺术性,比较有吸引力。报纸的标题首先强调是吸引眼球,注重新颖。新颖除了它内容的新颖外,形式的新颖也是很重要的。题目的平仄和谐,读起来就好听,容易受人关注。现在信息太多,我们上网或看报纸,先是浏览标题,看哪个标题吸引人就进一步看它的内容,对不对?

我是怎么注意到文章题目要平仄协调的呢?二十多年前,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念博士的时候,常常向著名学者吴调公教授请教。当时他就住在我老师唐圭璋先生的楼底下。我去请教唐先生时,也常常顺便去吴先生家里坐一坐,同时向他请教。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龚自珍词的赏析文章,拿给吴先生看,请他指点。文章的题目叫《剑气箫声两销魂》,吴先生看了题目后说:“最好改一下,改成‘箫声剑气两销魂’,平仄就协调了!调整之后,意思一样,可念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箫声’,平平,‘剑气’,仄仄,‘两销魂’,仄平平,这就是一个律句了,对不对?”哇,这次指点让我受用一辈子。这说起来是很简单,可是他不提点你,你就不知道,没这个意识。我们拟文章标题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平仄,读起来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词的格律

最后简略说说词的格律。词的格律,不像诗歌的格律那样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词是一个词调一种谱式。下面简要地谈一下词和诗的不同。

首先是字句的要求不同。格律诗是齐言句式,词呢,是长短句式,而且每一个词调,它的字数句数是不一样的,最短的十六个字,最长的有二百四十个字。二百四十字的长调是哪个词调?《莺啼序》。大家熟悉的《莺啼序》,一般是吴文英的词,其实刘辰翁也有两首《莺啼序》写得挺好。《莺啼序》在南宋才出现,北宋没有。北宋比较长的词调应该是《戚氏》,柳永最先用这个调子写过词。

第二是用韵要求不同。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词呢?平韵仄韵都可以押,可以通押,可以互押。这对在座的各位来说是常识,可有些人并不完全了解。有人写的词,读了以后不像是词,没有所填的那个词调的味道。仔细看去,原来是用韵有问题。原调要求一韵到底,他写来却随意换韵,原调是叶平声韵,他却押仄声韵,或平仄互押。要填词,必须按照词谱去写,否则名不副实,让人觉得很外行。

词的押韵,跟格律诗近似,有三条要注意:一是韵字,指押什么韵,是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二是韵位,在哪个地方押韵。律诗叶韵是固定在偶句,可是词呢?就不一样了,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几句才押韵。三是韵部,是一韵到底,还是可以换韵。比如说《定风波》词调,是句句押韵,却是不同韵部的平仄韵交错使用。如苏轼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上片三个平声韵中插入两个仄声韵。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平韵(迎、晴)与四仄韵(醒、冷和马、怕)交错。还有《西江月》,上下片各叶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有的初学者填词,只是填字数,不太注意各词调的用韵规则。所以,我们要特别提醒:词的叶韵要注意韵位、韵部和韵字这三要素。韵位是在什么地方,韵字是平声还是仄声,韵部是同一个韵部还是要换韵,都须注意。

第三是词的对仗要求不同。律诗的对仗是硬件、硬规则,词里对仗就没那么普遍。当然有几个词调,比如说《满江红》里头,有两个对句,但可对可不对仗。还有《浣溪沙》调,也有两个对句,也都是可对可不对仗。

第四是平仄要求不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有统一的规则,可是词的平仄却是错综变化的。从大的方面来说,词的平仄比诗要灵活自由;但就单个词调而言,词的平仄比诗歌更严格。可以说,诗的平仄具有普泛性,而词的平仄更具个体性和独立性,诗律是统一化的,词律是个性化的。

讲词律,有三大要素要注意。第一是用韵,第二是平仄,第三是句式。用韵和平仄这两条,一般写词的人都会留意。可是句式的问题,有些初学者,甚至有些老手,也不太留意。比如说词的五字句,有的是三二句式,有的是一四句式。如果常规是一四句式,你写成二三,读来就有些别扭、拗口,听着不像是那个调。词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就是领字句,如柳永《八声甘州》里“想佳人妆楼颙望”的“想”,就是领字。领字句,在律诗里头是没有的,而词里比较多,柳永就特别爱用领字。领字,一般都用去声,去声读起来比较响亮。夏承焘先生的《唐宋词论丛》里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查来读一下。我老师唐圭璋先生有一篇很精彩的论文,题目是《论词之作法》,也谈过这个问题,文章收录在他的《词学论丛》里,也可找来一读。

最后提示一下词的标点。词的标点,有两种原则,一是按照词意来标点,一是按照用韵来标点。按用韵来标点,就是凡用韵的地方打句号,不叶韵的地方用逗号。如果是句句用韵,就句句打句号。有些编辑,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句句是句号,就犯迷糊,一首词怎么全是句号?常常擅自给你改了。另一个原则是按照词意来标点,逗号、句号、分号、问号、引号都用。现在学界通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般的普及型选本,基本上是按照词意来标点;专业性强的总集,如《全宋词》《全唐五代词》等,是依叶韵来标点。这两种标点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按照用韵来标点,便于我们理解词的韵位,一看标点,就知道哪些句子该押韵,哪些句子不叶韵,但对词意的理解会带来一些不便。按照词意来标点呢,便于理解词意,可是对原词的用韵就没法子一眼看出来。

怎样去记词谱呢?最好是背诵一些典范的词作,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经验。如果单纯地背词谱,不太容易记得住。每个词调,有意识地背牢记几首例词,再根据例词的平仄用韵句式去填写,这样容易掌握。有人可能花工夫背过词谱,我没有背诵过词谱,我填词的时候,是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首范词来填。当然,词写好后,最好能核对一下词谱,因为同一词调有不同的体式,对照词谱之后,就可以明白自己写的词是否合谱。

今天重点是讲诗的格律,把诗歌的格律弄明白了,词的格律也相应容易弄清楚。我不知道是否把诗的平仄讲清楚了,也不知道今后大家用这种方法去给别人讲平仄有没有预期的效果。无论如何,能跟大家分享,我很高兴,希望你们能发扬光大。谢谢各位!

猜你喜欢
平声相间律诗
磨煤机启动后单相接地转相间故障的分析
应该叫胸联
春蜂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写诗拾趣
空满相间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